人际传播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2020-02-23刘于勤
□ 刘于勤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是一种教育传播活动,其传播的内容主要是与思想政治相关的教育信息。师生之间的信息传播方式主要采取人际传播的方式,人际传播在传播方式中最突出的特点即为反馈及时,传播者可以及时了解和接收到受传者的反馈信息,进而根据接收的信息以及受传者的反馈,结合传播对象的特点和需求,尽快调整交流的内容、方式方法以及传播的策略。这有利于高校管理者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直接掌握教育对象心理、把握教育的节奏,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取得实效。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特点参差不齐
1.缺乏上进心,道德弱化。现在的“90后”“00后”较为缺乏自力更生的意识,对国家政策和发展漠不关心,对民族精神和红色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缺乏认识和了解,不愿意积极主动参加学校社团、校外兼职等,而沉迷于卡通动漫、热门综艺、社交网络和网络游戏等,思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蜕化,存在贪图享乐、崇洋媚外的心理,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更是少之又少。
2.心理健康问题突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竞争愈发激烈。青年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问题,并且大多数的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在父母家人无微不至的关心中成长,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理脆弱。同时,遇到困难后不主动和老师、家长沟通,心理问题堆积,使得少数大学生出现抑郁、偏执、神经衰弱等心理症状,甚至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上
一是思政教育“单向化”。高校管理者在教育时单向地对学生灌输理论,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缺乏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的理论知识,导致学生无法真正参与进来,思政教育收效甚微。二是思想教育的方式方法陈旧,无法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现在的大学生多为“95后”群体,对世界的认知尚未形成系统,社会经验和历练缺乏,心理还不成熟。在“互联网+”的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若不变通方式方法,用新媒体技术融合创新,那么将故步自封,无法达到思政教育效果。
二、人际传播理论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运用
人际传播是人类最基本和最原始的互动方式,是社会得以形成的基本条件,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交流观点、思想和情感的过程,弥漫于日常生活中。人际传播学说的意义在于推动人际传播的良性互动,建立起新型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社会背景下,人际传播手段不断革新,形势的变化非但没有削减人际传播的意义和价值,反而进一步彰显了人际传播行为的本质属性和核心地位。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需要通过创新方式方法,才能真正取得实效,而人际传播对于理解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困境、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减少人际冲突与摩擦、更好地与“他者”和谐相处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教育管理者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难免会遇到各种沟通障碍,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特点,运用人际传播理论解决沟通时所遇到的问题,有利于较好地达到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目的。
笔者通过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分析研判,结合人际传播中的经典理论研究发现,“社交渗透理论”“叙事理论”“爱心传播理论”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贴合得最为紧密,也最能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对高等教育管理者如何更好地进行大学生思政教育具有较好的启迪作用。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
(一)创新互动载体
社交渗透理论认为,人际关系通常会建立一个从相对较浅的关系水平发展到更深厚、更亲密关系的过程,同时,人际关系的建立过程主要是通过自我表露和亲近关系的发展来实现的。高校管理者要想与管理对象之间互通有无,从较窄范围的表层交往向较广范围的密切交往发展,应该做到“自我表露”,站在管理对象的角度,适当平等地表露自我信息,逐步获取管理对象的信任。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运用“社交渗透理论”来传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时,面对面传播的方式已经不是自我表露的主要形式,现在的“00后”大学生表达自我的方式主要是以社交媒体的形式进行。这就要求思政教育管理者深入把握时代的脉搏,研究新媒体背景下思政教育的规律,使用新技术和新方式,重新认识教师和学生两个角色定位,将新媒体与思政工作传统内容相结合,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和学生成为真朋友、真导师。管理者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交渗透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教育的时间和地点进行精准的把握,针对出现的状况,要客观地进行分析和解决,以事论事,避免出现偏袒的现象发生。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特点的不断变化、传播信息的不断更新,思想交流的内容也要发生转变,在自我表露过程中,管理者应深入学习业务知识和一些网络热点问题,密切关注国家政策以及科学理论,用理论支撑起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在思政教育中能够较好地树立起正确的三观。
(二)创新互动内容
作为人际传播行为的叙事,是指人们通过叙事讲故事建立个人的身份、地位,并且将它们传播,从而与他人建立并发展关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进行“叙事”的过程中,要有生动的内容,不断挖掘符合时代背景的内容,用鲜活的内容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大学生在复杂的社会中找到方向、不断前行。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人人都是发言人,人人都可以通过手机媒体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内容,这就使得管理者不能再强制要求学生接受单向传播的信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深入研究人际传播的“叙事理论”,创新“叙事”内容和方式,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在学生中树立典型,通过典型人物宣传好事、好做法,在潜移默化的灌输中实现思政教育的目的,同时学习符合学生思维习惯的表达方式,增加教育内容的贴合性、吸引力。
(三)创新互动机制
爱对人际关系的顺畅沟通非常重要,人与人之间的爱心传播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爱心传播”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即为以德树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目标在于立德树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在这一基本目标的指引下,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树立“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以学生为一切工作的指南,在育人的过程中,怀着一颗爱心,围绕学生、关怀学生、服务学生。在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下,要积极地通过网络这一载体和平台,站在学生的视角,实现与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互动,让学生能通过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序地和教师完成双向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
高校管理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人际传播的基本理论,通过“社交渗透理论”创新互动载体、“叙事理论”创新互动内容、“爱心传播理论”创新互动机制,有利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