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与社区养老模式的优化和提升

2020-02-23肖长虹谢凌子涵姜子琴吴博雅

市场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居家养老互联网+

黄 赞 肖长虹 谢凌子涵 姜子琴 吴博雅/文

一、引言

我国独生子女超过2.18亿人,占总人口的15.6%。第一代独生子女已进入婚育或适婚年龄,“双独家庭”逐年增加。随着其父母年龄的增长,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压力日益凸显。

如今,二胎政策已经全面放开,但是社会并没用立即进入二胎时代,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工作的压力、大孩的抵制,更因为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的养老压力是空前的,对其家庭的发展不利,对社会的发展也不利。如何解决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问题,是解决城镇养老问题的关键所在。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年度的数据,共获得32669个基础样本。由于本文关注的是人口老龄化,故将样本的年龄纳入考查范围。样本中,男性16297人,占比49.89%;女性16372人,占比50.11%。60岁以上的7873人,占比24.10%,65岁以上的5175,占比15.84%。其中,4901人已退休,占比15.00%;1757人已领养老金,占比5.38%。

国际社会通常把60岁以上人口比例超过10%或65岁以上人口比例超过7%视为老龄化社会。以此衡量,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面临的养老问题不容忽视。

二、我国现有养老机制存在的问题

随着养老需求扩大,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成为我国的朝阳产业。但是,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目前存在设施落后、服务单一、价格高昂等问题,导致不少老龄人口依旧采取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我国现有养老机制表现出的问题林林总总,归根结底与以下因素有关。

(一)信息不对称

1.社区、政府间的非对等信息

地方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的忽视,居家养老模式迟迟未取得进展性成果,究其原因,是社区的养老机构建设未及时跟进,与政府政策同步,社区养老服务意识淡薄。政府未考虑到养老机构的员工聘请、机构体制建设、基本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未为其设专项拨款项目,社区资金不足导致社区养老机构虚设,没有与养老服务中心相匹配的组织建设,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名存实亡。没有设立专门的养老机构,导致街道只做表面工作,不重实质而追求形式主义,忽视养老服务。社区与政府之间的信息不流通,社区未能正确解读政策,政府不了解基层情况,社区、政府间的非对等信息导致社区与政府未能形成统一的有机整体,导致政府政策难落实,居家养老服务进展缓慢。

2.服务需求方与供给方的非对等信息

了解社区服务项目对于养老服务需求方来说具有充分的必要性,然而,老人获取此类信息的渠道仅仅只有居委会,单一的获取信息渠道导致大多数老人只是大概了解这些服务项目,老人对于这些养老服务项目的认知是模糊的。由于服务需求方未充分了解养老服务项目,服务供给方未做充分宣传,仍然有老人不愿意参加社区为老人举办的活动,甚至也有老人对养老服务项目是否存在持怀疑态度。该现象表明,社区居民未充分了解居家养老服务,未对其形成完备的认知体系。

造成该现状是由于养老服务对政府具有很强的依赖性,政府全权负责养老服务的经费及其执行,养老政策的实施始终保持着“自上而下”的模式,导致信息传递渠道单一,未能形成全面覆盖所有养老服务需求者且项目全面、服务专业的高质量养老服务体系。而在服务供给方未能充分传递服务信息的同时,作为服务需求方代表的社区居民组织也未能健全组织建设体系,未能使服务供给方充分了解老人的服务需求。服务供给方未能充分宣传养老服务项目,服务需求方不能有效传递自身需求信息,服务需求方、供给方间的非对等信息导致养老服务系统未能有效运转。

(二)有效需求不足

居家养老服务的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现行的居家养老机构并没有提供家电维修、陪同出门等老年人迫切需要的服务,提供的服务还是基础的甚至是原始的,几乎只是满足了最基本的温饱需求,并没有从老人的实际需求出发,更遑论提供合理且效果好的服务,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客户参与率低下的问题。并且在多数情况下,老年人没有权利去参与和选择服务,因为服务的提供总是取决于服务机构本身,老人们没有机会去表达自己所需要的服务。此外,老人大多是逆来顺受,被给予了什么服务就接受什么服务,完全把其当成慈善事业。有效需求不足是制约居家养老服务的又一大因素。

(三)缺少全样本式数据分析

统计数据是资源配置的关键依据,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市场数据分析,养老服务也是如此,只有对老人的各类需求进行明确划分,才能合理配置资源,建立完善有效的居家养老系统。但是数据的来源需要通过实践和调研,小规模的样本分析虽然可行,但是并不具备代表性,对其分析的意义也不大,因此必须进行大范围的资料收集及整理,但在现有条件下,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三、在养老机制中引入“互联网+”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在我国的多种养老模式中,社区养老是国家大力提倡,深受社会各界欢迎的养老模式。这种模式形式灵活、多样,符合中国文化习俗,经济负担为多数家庭所能承受。概括说,社区养老不同于家庭养老,而是社区体系中的家庭养老;社区养老不同于机构养老,而是根据实际需要将机构养老中的服务引入社区。社区养老同时具备了两者的优势,是这两种模式的结合。社区养老是一种居家养老体系,上门服务是其主要服务形式,家庭和社区分别是社区养老的核心及平台,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是其主要的服务内容。目前,我国对社区养老采取的方针是将各部门、各层次联结起来发展社区养老,并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树状服务类型,将家庭养老作为根基,撑起整个养老服务系统;社区服务作为枝干,连接并延伸养老服务;专业化服务作为枝叶,为被养老服务树下栖息的人们提供各种精细服务。在信息时代发展社区养老模式,离不开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助推。借助“互联网+”提升社区养老的硬件、软件水平,最终实现养老服务水准的优化和提升。

人口老龄化不可避免,每个国家都或多或少面临着人口老龄化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飞跃,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也在加剧,老龄化人口占比加大,而我国目前的养老体制尚未健全,无法满足养老需求,本文从家庭、政府、信息素养等角度分析养老机制引入“互联网+”的可行性、必要性。

(一)城镇家庭收入增速明显

中国经济处于飞速发展阶段,家庭养老负担在加重,城镇家庭收入也在明显增加,来自CFPS的数据显示,2010年人均税后月收入为 1625.01元、2012年为 1872.77元、2014年为2591.46元、2016年为2929.71元、2018年为3741.37元,人均收入呈递增趋势。绝大多数中国家庭较以前更富足,对养老有着更高要求,同时也为享受较高水准的养老服务提供了经济基础。

收入多的另一面是工作更为忙碌,导致年青一代鲜有时间照顾老人的生活,经济富裕家庭依然存在养老问题。居家养老与机构化养老已不再能满足中国目前养老需求,“互联网+养老”模式可以实现社会养老资源的整合,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资源共享,依托大数据做到精准服务,真正解决我国养老复杂化问题。

(二)政府政策保障

1978年,我国初步设立了养老政策架构,现在已经基本确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保障制度,即养老保险制度。这一制度逐渐覆盖全国,许多人都认同并选择这一制度,同时,养老保障制度的待遇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政府颁布的这一系列养老政策,为“互联网+”融入养老机制提供了政策保障和现实条件。

2015年,国家出台《关于进一步发挥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在老旧小区和电梯更新改造中支持作用的通知》之后,全国多地出台相关政策,贯彻落实老旧小区的更新改造及电梯加装政策。该项政策的实施极大方便了老年居民的出行,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我们认为,现有政策既鼓励社区养老,亦为“互联网+养老”得以实现提供了契机。

(三)全民信息素养不断提高

随着互联网逐渐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量国民接触到了互联网,信息素养大幅提高,老年人上网已成为普遍现象。

老年人退休之后,受身体条件的限制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大部分时间往往会选择在居住场所周围度过,使邻里关系的作用更加突出,为“互联网+”融入社区养老模式创造了基础。退休后的老年人时间充裕,有大量的时间学习网络的使用,老年人能通过网络跟上文化潮流,获取信息。而“互联网+”养老模式不仅可以为社区老人提供情感交流平台,更是运用了互联网的方便快捷让老年人的生活更加舒适。

四、“互联网+”提升与优化社区养老模式的路径分析

(一)信息充分、透明

任何企业、行业,信息透明与充分都是相互信任与合作的基础,也是企业发展的保证。信息透明度越高,行业发展越健康。“互联网+”融入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可以助其开放和共享,社区养老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随之迎刃而解,从而达到养老服务供需平衡的状态。互联网开放性和共享性的特点,有利于信息的披露,从而提高供求双方的相互信任程度,为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助力。

(二)创造养老需求

1.日常消费需求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随着收入的增加,需求也将向更高的层次发展。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衣食住行等方面,而更多地向有品质的老年生活发展。“互联网+养老服务”的独特优势,可以实现多种养老服务的共同融合,满足供给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日常生活和文化生活需求。例如,通过创建一个由养老服务应用、移动应用客户端、智能终端接入等子系统组成的综合养老服务平台,可以覆盖老年人的需求,做到步调一致、多样化。对老年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能力建设、人际交往、社会参与和情感交流等方面。互联网逐渐进入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新的形式开始改变老年人的交往方式,使老年人通过互联网参与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实践,获取多样化信息,扩大交流圈,改善心理状态。

2.医疗保健需求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疾病预防工作对老人的健康至关重要,患病和失能老人不仅加重家庭负担,同时也增加了社会的养老总成本。而“互联网+医疗+养老”模式运用互联网技术,使老年人的医疗、养老智能化、人性化、便利化,能够更好地满足老人需求,降低监护成本,有助于提升养老品质及养老事业的健康发展。“互联网+医疗养老服务”能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医疗保健需求。卫生计生部门应强化在紧急呼救、平台建设、产品开发上的监管,鼓励和引导行业协会及大型医疗集团制定并完善地区性医疗服务流程和标准,形成通畅的信息渠道。缩小各地区医疗、养老服务差异,扩大覆盖面,提升老年人对“互联网+医疗+养老”模式的认同感和满意度。

3.提高满意度

老人需要的是便捷、易操作的服务。要想切实帮助老年人,提升满意度,建立简单易懂的操作系统是必要的,此外,还应举行相应的培训,如此才能确保老年人能用会用。而“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的核心正是将互联网技术有效融入传统养老服务,有效调动社会资源,充分服务老龄人口,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简单易懂的养老产品和服务,结合云计算和大数据处理方法,创造一个新的、全面的、系统的、有特点的养老保障体系。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

安全和健康往往是客户选择的首要条件。为此,机构可以安排医护团队进行定期检查,并且安装便捷警报按键,以便快速处理紧急情况,此外,还应该安排巡检队,排除老人居家的风险要素,做到上门服务,这可以进一步满足老人的需求,提高服务满意度。

猜你喜欢

居家养老互联网+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staycation居家假期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微生高的往事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