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春晚公益广告传播机制及符号意义
2020-02-23魏晓叶
□ 魏晓叶
作为春节不可或缺的文化盛宴,春晚在中国年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春晚上播放给所有中国人的公益广告,也不自觉地被赋予了多重价值。这些公益广告,通过多种表现形式,凭借其特殊的传播语境,表达出了积淀在国人心中的家国情怀,传达出了不同的符号意义,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文化的传播,首先体现为符号意义的传播。而符号作为人类传播的要素之一,具有多重含义,且独立于每个传播的个体之间。春晚公益广告的传播,主题多样,形式多样,体裁多样,传达出多种不同的符号元素。相对地,因其在价值观上的普遍归纳,又能在受众心中达成意义传达的统一性。
一、春晚公益广告的特点与传播功能
自2013年起,央视春晚开始推出春节系列公益广告,在精神年夜饭——春晚的间隙播出,至2020年,已播送近30条,传达了诸多文化价值要素,凭借其独特的文化语境与普适意义,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作为广泛地向公众传递信息的宣传手段,广告须实现广而告之的功能。公益广告在宣传作用的要求上尤为重要,不同于传统商业广告,公益广告面向的受众为全体社会公众,在主题上具有极强的社会性,即直接取材于客观现实。春晚公益广告也是如此,在主题上,无一脱离传统的文化价值观。从传播学角度讲,春晚公益广告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对立统一。
特殊性体现在其特殊的传播语境上,即基于春晚具有全国观众的传播语境,承担着传播的社会遗产传承功能,春晚公益广告中,涉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价值观的多个层面,是对主流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普遍性又体现为春晚公益广告通过迎合大众普遍的价值追求导向,达成了审美价值的雅俗共赏。其涉及到团圆、思乡、亲情等多方面的情感诉求,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普遍具有共有的欣赏价值。因此,在受众层面,达成了传播的广泛性与普遍性。
传播既有工具用途,又有愉悦功能。传播先驱拉斯韦尔提出传播的“三功能说”,即环境监视功能、社会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查尔斯·赖特又在“三功能说”的范畴之外加上第四种——娱乐。在春晚公益广告中,广告传播主要起着社会遗产的传承功能,将文化元素中符合春节氛围的相关要素摘取出来,并通过再整合再过滤,传达给电视机前的受众,实现社会遗产的传播,进一步实现社会遗产的代代相传。同时作为文化传播,春晚公益广告中体现的主题又具有相当大的文化舒适感,传达出的积极的价值意义给人以愉悦感,实现传播的娱乐功能。
二、春晚公益广告的传播机制
传播效果的实现方式就是传播的机制,而传播效果的实现融合在复杂的传播者、传播渠道与受传者的关系之间,三者皆为变量,根据不同的操作方法,所得出的传播效果模型也有较大差异。
在传播效果的诸多模型中,霍夫兰的说服论具有更加宽广的视角。在春晚公益广告中,霍夫兰所强调的受众态度改变的基本要素得到满足:说服者的条件、信息本身的说服力及问题的排列技巧。
(一)说服者的条件
央视媒体的平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CCTV系列作为中国的国家电视台,隶属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承担着引导社会舆论和传播文化遗产的重要责任,发布的信息与广告都具有权威性与说服力。除此之外,作为精神“年夜饭”,除夕夜的央视春晚基本上是全体国人的共同选择。因而,在具有全国受众的央视春晚上播出公益广告,实现了传播覆盖面的最大化,说服者自身的条件也就在极大程度上实现了满足。
(二)信息本身的说服力
春晚公益广告所传递的信息具有极强的社会性与普适性,它并不强调游离于受众审美之外的无用信息。霍夫兰在调查什么样的要素构成有效的信息时,强调传递低调的信息容易被忽视,高调的信息容易被抵触,因此传递信息要寻求合适的传播调性。春晚公益广告,抓住春晚这一本身具有高调的契机,传达给受众最温情最动人的寻常情感,如团圆、思乡、睦邻、关爱等,在央视官方的高调下,传达受众最基本的对美和爱的感受,不会引起“宣传”的嫌疑,反而更容易取得受众信任,实现了信息传递的高低调和谐。因此,其强调的信息本身也具有了可靠的说服力。
(三)问题的排列技巧
春晚公益广告具有合理的叙事结构,大致上可分为三种:叙事篇、线索篇、合集篇。叙事篇即通篇讲述一个故事,使受众容易产生代入性情感,感情真挚动人,如2016年公益广告《父亲的旅程》;线索篇为围绕某一线索或主题展开,讲述一类故事,可以加强受众对某一主题的横向理解,多方面多角度地展示出同一主题,如2014年《感谢不平凡的自己》、2018年《家香家乡》;合集篇为多个情节合并在一起,节奏感和感染力较强,如2017年《新春·新愿》、2019年《过年好》。无论何种结构,都具有独特的传播优势,在传达给受众时,能引起不同的传播效果,但同样具有说服性。因此,春晚公益广告凭借多样化的排列结构与技巧,给予受众多样化的情感体验。
三、春晚公益广告的符号意义
符号作为传播过程中的元素之一,可视为一种表示,即一种事物或思想。作为一种经验积累的表达,符号具有超脱常规语义之外的丰富意义,在不同角度和程度上作用于受传者。符号可分为多种形式,可以是语言的、视觉的、听觉的,也可以是抽象的。春晚公益广告对符号进行了多样化运用,传达出不同的传播效果。
在语言符号的运用中,春晚公益广告广泛采用同音同义合并的方式,并采用蒙太奇的手法,将不同的场面剪辑在一起,实现了语言符号的创造性运用。2019年公益广告《过年好》中将“过”字作为主题,串联全篇,“过火、过招、过奖、过人、过坎、过硬、过生日、过瘾”等具有春节气息的场面,传达出多样化的文化意义。2020年公益广告《新年数幸福》则采用另一种形式,通过数字将具有年味的多样化场景呈现出来,从1数到78,用数字串联起了中国年。同时通过尾声的一声“过年好”,将全篇气氛推向高潮,实现了传承年味的传播效果。
在视觉符号的运用中,春晚公益广告采用意向化手法,将某个视觉元素作为主题,引入不同的场景中,通过对各种不同的视觉元素进行创造性运用,实现主题的传达,并常常采用中国红的红色气氛烘托新年氛围。2013年的公益广告《美丽中国》,除去最后的主题句“万象更新,美丽中国”外,没有使用任何语言符号,广告展现了中华大地上的勃勃生机,冰川解冻、万物复苏、五谷丰登,多视角多方位地展现了美丽中国的主题。在2018年的《中国印·中国节》中,通过多种不同的印记,展现了传承、希望、活力、工匠精神、约定等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品质,引起受众的文化认同感,实现了视觉符号的传播意义。
在听觉符号的运用中,春晚公益广告实现了听觉符号的具象化,通常将画面内的某个声音放大,突出发出声音的动作的意义,与画面融合在一起,使受众调动多样感官,传播效果明显。2018年的公益广告《家国兴旺》中,通过不同种类的狗的叫声体现多重主题,将狗狗的一声“汪”化用为“旺”贯穿全篇,并传达出了“翘首远望”“不负众望”“充满希望”“人丁兴旺”等象征着美好寓意的主题。2019年的公益广告《新年新声》中,突出描绘了踩雪、行李箱拉链、包饺子、换床单、剪头发、移动支付等一系列动作的声音,同时调用视觉与听觉两种感官,给受众以最直接的春节气息。
四、结语
凭借独特的传播优势,春晚公益广告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挥了无法比拟的作用,带给受众情感共鸣与认同。春晚公益广告运用多种形式的符号,表达了诸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要素和品质,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极大程度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