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感消费视域下“丧”文化的“去污名化”辩解

2020-02-23曹佳

视听 2020年5期
关键词:群体受众消费

□ 曹佳

2016年,“丧”系表情包“葛优躺”横空出世,其颓废、挫败、自嘲的特点使其迅速走红。随后,“手持莲花无欲图”“人间不值得”等图文表情包以其明确的表达力瞬间俘获了青年群体,并被广泛运用于网络社交中。如微博热搜里常出现“丧”的字眼;近期上映的《去他妈的世界》全剧散发出丧颓的气息,一经播出好评如潮。以颓废、自嘲等为特点的“丧”文化构建起的亚文化景观,正以一种温和的方式影响着其主要拥趸——青年群体。

“丧”文化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图文表情包、影视剧、歌曲及短视频、通过“丧”文化进行营销的商品等。

一、概述

标榜反叛与消解权威的“丧”文化背后,潜藏着青年群体真实的精神和物质诉求。社会层面,社会转型期由于价值观念的缺失和消费社会的异化导致的社会焦虑,使青年群体以“丧”文化作为自己情绪舒张的出口;文化层面,“丧”文化是抵制当下情感过度包装的产物;心理层面,青年群体能够从“丧”文化的情感消费中获取自我身份表征和归属感①。“丧”文化的特性主要表现为三点。

首先,“丧”文化充满绝望、颓废的消极气息。“我已经是个废人了”“人间疾苦”等字眼常常出现在网络平台上,体现了现代青年因社会原因而产生的失望、消极的普遍心理。

其次,“丧”文化的表现方式以图文表情包为主。“丧”文化往往以表情包的方式出现在大众眼中,也主要通过这一方式进行传播。图文表情包是互联网时代新建立的话语表达方式与符号体系,能够直观、有效地传递信息,且更新速度快,能体现时代潮流,因此深受青年群体喜爱。

最后,“丧”文化以反鸡汤的话语进行戏谑性的自嘲。与“鸡汤文”背道而行的“反鸡汤”因与现实较符合且幽默有趣而被接受与传播。如“都说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可是石头在哪里也不会发光”,通过毒舌的方式揭露现实,而不是只强调个别成功事例,给人带来一种美好的假象。

二、情感消费视域下“丧”文化的“去污名化”辩解

“丧”文化的产生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社会背景、技术发展、经济消费等因素。

(一)“丧”文化是消费主义社会情感产业化趋向下的逆反表征

现今社会中为情感买单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如粉丝经济就是完全基于情感促成消费的模式。消费主义时代下大众文化盛行,人们的审美范式越来越泛娱乐化,经典美学所推崇的理性思辨和意义生成转向世俗化的感官愉悦、快感体验的审美理念②。人们越来越注重浅薄化、娱乐化、多样化的“快感”的情感体验;经典文化中所蕴涵的思想启蒙与思想方式逐渐被忽视。“当前,传播景观的类游戏化表征越来越明显,追求趣味、娱乐的体验正慢慢成为未来传播实践的主导性活动。”③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市场通过各种商业包装活动制造社会上的焦虑情绪以刺激对缓解焦虑感类产品,如知识付费类产品的消费。消费产业抓住了人们的情感需求,不断地开发以情感消费为主的市场,以获得商业利益。同时,消费工业也越来越依赖于人们对流行的形象、快感、幻想及欲望进行情感投入的可能性④。以近几年兴起的“流量明星”为例,资本所看重的是明星背后的流量所代表的消费力,因其与经济利益休戚相关。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资本通过组织化、结构化的一系列活动(如价值体系的宣传和灌输式的洗脑)不断加速社会性情绪的大范围蔓延以刺激人们消费,渐渐将情感消费纳入产业化体系中。

而“丧”文化产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便在于消费主义对情感的过度包装而导致的社会性情绪,“焦虑感”就是其中的典型。调查数据表明,当代年轻人普遍存在焦虑的情绪,超过50%的人每天都在焦虑。为了缓解与抵抗市场以利益为风向标导致的社会性情绪,受众通过“丧”文化文本安抚和缓解自身的压力,与之进行抗争。实际上,这是情感产业化趋势下的一个逆反表征。

(二)“丧”文化是受众社会转型期压力下的情感宣泄通道

社会转型是指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其对人们产生的压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社会结构的固化,另一方面是价值体系的转变。计划经济时期,国家通过统销统筹政策、提升社会保障性等措施降低劳动力再生产成本,从而保证社会的稳定状态,人们处于普遍“有闲无钱”的状态。改革开放后,一部分人通过自己的胆识、勤奋尝到了市场经济的“甜头”,成为“万元户”“个体户”,引得越来越多的人“下海”,平均主义的状态被打破,经济差距开始显现,新的社会分化和分层结构渐渐固定下来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西南大学发布的《中国家庭收入不平等报告》指出,2010年我国家庭收入的基尼系数为0.61,而1978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317。由此可知,社会转型期我国的社会贫富差距在不断地扩大,社会经济资源分配存在问题;且社会阶级流动逐渐固化,阶层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改革初期,只要通过努力就有机会完成阶层的流动。但如今阶级逐渐固化,上升通道变窄,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想要跻身上层阶级,却因社会结构的原因求而不得时,人们容易产生无奈、绝望的情绪,从而导致对泛化群体的怨恨,“仇富”“仇官”等现象及泄愤性大规模群体性冲突事件就足以证明。

其次,由于以市场为导向的社会所固有的“唯利是图”的特征,人们对价值实现的评判体系也随之发生变化,形成了以“名利”获得与否的判断标准。为了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们不得不牺牲个人空闲时间,将其用于积累财富与名望,同时积累的还有无处释放的压力。这也是当下中国人“幸福感”较低的原因。因此,当“丧”系事物出现在不堪社会压力之重的人们眼前时,便被迅速接受并得到“病毒式”的传播,进而演变成一种文化现象。它抓住了当代社会受众的心理特点,为其提供了一个表达情绪、发泄不满与压力的新通道,使人笑中带泪,是受众对主流文化的一种温柔的抵抗。

(三)通过“丧”文化寻求一种情感认同与归属

传统社会中的人们基于现实社区观念来满足情感需求,而由于现代社会“人人互联”的特性,人们的情感获取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提供的“情感”和“服务”,“人情的沙漠化”成了一个明显的趋势⑥。在由网络连接起来的互联网社会中,时空限制被打破,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外界环境,并与其建立联系。QQ、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出现也为人们建立和维持类亲友关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网络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社会交流模式,现代人也越来越依赖基于网络建立的虚拟社会。缺乏面对面交流的人际关系慢慢疏离,现代人逐渐“原子化”,随之产生的是内心充斥孤独感而缺乏归属感。

在导致“人情沙漠化”的同时,网络去中心化、开放共享、以兴趣为集合点的特征也为受众满足情感需求提供了新手段。受众可以利用网络信息共享与互动的特性对某一文本进行解读、传播、再生产而形成对该文本的认同感,并基于此进行社群的集结,完成身份的指证,获得一种情感认同与归属感。“丧”文化所包含的内容与特质即是将作为其受众的“丧”系青年集结起来的基础。“丧”系青年在网络上对“丧”文化进行解读与参与式生产,如各种个人制作的“丧”系表情包、图片、流行语,同时将其分享在网络上,为其投入情感与时间,吸引更多的人的认同与参与。通过对这些特定差异的情感投入,受众将文化世界划分为“我们”和“他们”两个部分,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话语体系,完成了群体身份的建构,组成了“情感性联盟”,从而进行一场以“丧”为核心的网络狂欢。“人们更倾向于通过消费某种含有符号意义的产品来获得一种身份认同或者是一种群体归属,正是这种文化消费观进一步刺激了‘丧文化’的产生。”⑦“丧”系青年在生活有较大压力且无法排解时,通过“丧”文化既可以以一种趣味的方式发泄压力,又因能找到跟自身有共同感受的群体而获得情感共鸣与慰藉。

三、结论

“丧”文化的流行是趋势使然,具有多重意义,我们需用辩证的思想方法来看待。目前社会上对“丧”文化的看法大多是负面的。虽然“丧”文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进一步引发社会焦虑或者导致错误价值观的形成,因为“丧”文化的主要受众是活跃于网络平台上的青年群体,其尚未彻底完成社会化过程,价值及思想体系不牢固,易受社会流行文化的影响。但从整体来看,“丧”文化的意义是正大于负的。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激烈;现代人“原子化”的生存状态更使得人的压力无处释放。通过“丧”文化,受众可以以一种戏谑和幽默的方式表达不满与压力,既能带来愉悦感,又不致使人反感,还能够找到共同群体,获得身份认同与归属感,减轻人们对“落单”的恐惧感,对人们的情绪具有安抚作用。其次,“丧”文化促进革新精神与反叛精神的发展。青年群体刚步入社会,缺乏社会资源,文化话语权薄弱。新媒体的特性为青年创造新的文化提供了平台。青年群体通过创造属于自己的个性化文化对主流文化进行温柔的抵抗,倒逼社会主流文化为其让步,从而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以向上层流动。其中反映了青年的革新精神与反叛精神,并有利于促进这种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最后,“丧”文化的流行易引起国家的重视。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丧”文化的产生有社会体制与市场环境的原因。“丧”文化的流行易吸引社会的注意与研究,发现表面现象背后隐藏的深层次问题,并采取相关对策为其解决,以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实际上,大多数受众只是将“丧”文化运用于社会交流的认知层面之间,而未真正将“丧”文化所包含的犬儒主义、遁世主义的价值观付诸实践。“丧”文化对受众的态度及行为层面影响不大。诉诸形式的发泄与狂欢过后,受众终将回到现实生活中并为之奋斗。

注释:

①陈维超,朱文雅.消费文化语境下品牌借势“丧文化”营销研究[J].现代广告,2018(12):29-34.

②陈维超.情感消费视域下网络文学IP热现象研究[J].中国编辑,2019(01):15-20.

③陈维超.传播游戏化视角下知识付费的媒介表征与发展策略[J].中国编辑,2020(01):21-26.

④黄茵.占位与赋权:网络交流中的粉都文化[J].当代文坛,2016(02):147-151.

⑤王宁.压力化生存——“时间荒”解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3(09):39-46.

⑥陈维超.青年亚文化视域下“鬼畜”视频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3):110-116.

⑦程雪.当代青年“丧文化”产生的原因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9(13):144-145.

猜你喜欢

群体受众消费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40年消费流变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