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疫情时期新闻学子的公众号书写

2020-02-23郭静

视听 2020年5期
关键词:学子公众新冠

□ 郭静

新春伊始,一场始料未及的疫情席卷而来。自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以来,举国上下以最快速度进入“战疫情”的非常状态。民众在居家隔离的过程中对外界信息保持高度关注,新闻工作者和医生、护士一样成为“逆行者”,在一线奋战,记录并挖掘着这场大事件中的点点滴滴,满足人们的信息渴求和知情权,这是记者的职业使命。除了职业记者,一群尚在象牙塔中的新闻学子也积极投身到这场“战疫”中。尽管没有采访权,不在第一线,但他们仍能通过非虚构写作、大数据分析和新闻评论等形式,在公众号上发表文章,为时代记录,为民众发声。笔者整理收集了截至2月24日、以7所高校新闻学子为主要采编团队的公众号疫情相关文章①,共108篇。其中,最早发表疫情相关文章的是中国人民大学的“RUC新闻坊”,其早在1月19日便发布了由人大新闻学子创作的数据新闻《有关传染病,你应当了解的六个事实》;发表最多文章的是南京大学的“新潮”,其在短短30天的时间里发布了43篇“南大学子防疫观察”文章,以及2篇数据分析文章。这种反应速度和发稿量已经可以碾压众多职业的公众号运营团队了。

一、强烈的记录意识

“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史。”在这些新闻学子打造的公众号里,可以感受到他们强烈的记录意识。中山大学“布谷岛”的编者按冷静克制地说“处在风暴当中,即使是你我身边的普通个体,也正或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了这场‘战疫’之中……中山大学谷河传媒希望在此时刻,记录下这段特殊的历史”。深圳大学“新新报NewTimes”的编者按慷慨激昂地说:“大疫当前,新闻学子岂能袖手旁观?……庚子鼠年新正,新冠病毒战‘疫’的钟声敲响,《新新闻》学子披甲返程。”处于疫情中心的武汉大学新闻学子厚重情深地说:“作为一群普通的新闻人,我们想通过文字来记录这一切……我们想记录下这场疫情最浓厚的底色,并传递出最温暖而有力的声音。”

在笔者收集到的108篇文章中,以记录个体故事为主的非虚构写作文章77篇,占总量的71%。其中不仅有发生在湖北的人物故事,还有江苏、浙江、四川、山东、甘肃、吉林、海南等全国10多个省份的人物日常,甚至还有远在日本、美国、意大利的华人的遭遇。得以在这些学生公众号里被书写的有在读学生、水果商贩、超市经理、饭店老板、医生、记者和基层公务员……记录面之广令人惊叹。据统计,在专业媒体刊载的报道中,采取个体报道框架的只占13%,更多的报道采取了主题框架,即聚焦于“抗击疫情”这一主题②。可以说,新闻学子们做的以记录个体故事为主的非虚构写作文章,对以抽象、整体框架为主的专业媒体报道进行了极有意义的补充。

二、成熟的优质文章

这些新闻学子运营的公众号文章虽然大多点击量平平,但其中不乏成熟的优质文章。这些文章有的体现了新闻学子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如“RUC新闻坊”发布的《2286篇肺炎报道观察:谁在新闻里发声?》《1183位求助者的数据画像:不是弱者,而是你我》。这两篇微信阅读量10万以上的文章背后的作者团队对国内数千条新闻报道和微博求助信息进行了扎实的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既有原创性,又客观深刻。作者还公布了详细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样本来源,可以说它们不仅是可看性很高的数据新闻,还具有相当的学术性。南京大学的“新潮”公众号上也发布了两篇数据分析文章——《108 条病毒谣言都在传播什么》和《我们查到560家协和医院》,这些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的文章,视角独特、理性客观,充分发挥了新闻学子们的专业优势。

还有一些高阅读量的文章以其生动且富有细节的故事打动了读者。如《我和武汉回来的人相亲了》的作者是南京大学的一名硕士生,她贴出了很多和相亲对象聊天的微信截屏,轻松又流畅地描述了一对年轻人在经历疫情各个阶段时不断变化的心理、行为和遭遇。《防疫时期的葬礼》则讲述了家中老人去世后,葬礼因疫情防控而简办的故事。这其中,有家人的争执退让,有亲友的来或不来,有乡政府的督促劝阻,也有知情人的摆手放行。这看似是一个不那么具有代表性的特例,但却很好地反映出每个人都深深地卷入了这场疫情中。文章有处细节描写非常生动:“耳边起初只是唢呐的悲声,而后开始夹进‘抗击病毒,禁止聚会’的广播。”

犀利的评论文章也是新闻学子运营的公众号的一大亮点。以重庆大学的“小强传播”公众号为例,其曾在1月17日发布“寒假停更通知”,然而十几天后便恢复了推送。他们发布的第一篇疫情相关文章就是一篇新闻评论《为什么抗击新型肺炎宣传鼓动不宜使用文革式标语?》。截至2 月24 日,他们共发布了11 篇疫情相关文章,其中3篇是新闻评论,每一篇评论都直指疫情防控和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月7日发布的文章更是在标题中用了三个感叹号,文中用了加粗的黑体字提出了四大疑问,情感之强,力透纸背。

三、高效的编辑团队

就笔者观察的7个公众号而言,大多团队规模中等,如“新潮”公众号有39名学生成员,“狐说”公众号有20名学生成员。但这些团队组织建制较为齐全,运营组、技术组、内容组应有尽有,“RUC 新闻坊”还专门设有机动组③。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时正值寒假,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这正是休闲放松的时候。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新闻学子们能立刻投入“战斗”,在没有采访权和无法深入一线的情况下,这些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团队成员能够拧成一股绳,有序组织起一系列稿件,体现了整个编辑团队的高效。

首先,大多数公众号运营团队有明确的编辑意识。他们将和疫情相关的稿件分栏目编辑,冠以统一的标题和视觉设计。例如,“新新报NewTimes”将所有相关稿件的标题统一加上“新战疫”的标签;“新潮”开辟“新冠肺炎来袭/南大学子防疫观察”栏目,采用统一的封面图片和开篇词;“狐说”公众号短暂开设了“共同书写”栏目,并在栏目结束之际发布了总结文章,回顾“共同书写”的内容、传播量和影响力。

其次,编辑团队能够用强大的资料挖掘能力和编辑能力进行揭黑报道和编译报道。“小强传播”公众号推送了一篇阅读量接近3000的文章,题为《人肉李文亮妻子,抹黑一线科研人员,新冠肺炎钓出“网络化敌人”》,通过全方面的资料搜索、信息对比,揭露出一个由香港反动团体建立起来的“品葱文宣组”,趁疫情防控期间妄图以虚假偏激言论扰乱大陆舆论场的丑恶嘴脸。“RUC 新闻坊”用图文并举的方式推送了两篇编译文章,微信阅读总量超过1万,这不仅体现了团队的编辑能力,更体现了人大新闻学子的国际视野。

四、存在的不足之处

尽管我们在新闻学子运营的公众号文章中发现了不少令人刮目相看的佳作,但总的来说优质文章仍是少数,大多数文章反响平平。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对普通人日常的书写文笔略显平淡。尽管如前文所述,这些新闻学子放弃寒假生活,投身公众号运营的初衷是为了记录大事件中的普通人,但不可忽略的是,从受众的反馈来看,恰恰是特殊人群的故事才比较容易引起普遍的关注。在70多篇人物故事中,阅读量最高的是两篇标题非常相似的文章,《我家离华南海鲜市场不足三公里》和《我的家离华南海鲜市场很近》,其正文如标题一样非常质朴,但因主人公身处此次疫情风暴的最中央,所以受到了非常高的关注。但是这种特殊人群毕竟是少数,同学们也没有去一线采访的机会,他们不得不逐渐扩大书写的对象范围,而当记录的对象变为事件外围的普通人时,对写作者的考验才真正到来,能否挖掘出他们身上的故事性,能否写成生动的细节,能否引起读者的共鸣,成为行文的关键。比较可惜的是,在这类文章中,能够做到这些的还比较少,学生们的文笔略显平淡,很容易变成平铺直叙的流水账,缺乏打动人心的力量。

第二,公众号文章的形式不够多元。大多数文章以文字叙述为主,辅以图片穿插其间,且每篇文章的篇幅都较长,文字较多。其实在疫情防控期间,读者每天都淹没在信息海洋中,文字的摄取量早已饱和,缺乏的是更为直观的视觉冲击。可惜的是,大多数新闻学子都忽略了这一点,108篇报道中只有“布谷岛”公众号发布了一条图片报道《直击内心的二十个瞬间》,该条推送获得了近4000的阅读量。

五、结语

一直以来,新闻学子在微信公众号平台上进行新闻实践的做法在新闻院校里比较常见,但囿于报道题材、专业能力和传播范围的局限,校园新闻实践的社会关注度与影响力普遍不高④。但是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其表现是突出和亮眼的。在这108篇微信公众号文章中,我们看到了新闻学子们超强的敏锐度、行动力、数据分析能力和资料挖掘能力,感受到了他们勇于表达的热情,以及对理性的追求与渴望。尽管他们的文章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总体而言,这些文章对主流媒体的疫情报道进行了有益的补充,他们的勤勉努力值得被看见。笔者相信,假以时日,当这些新闻学子成长为职业新闻人,他们能够做出更为专业的报道。

注释:

①分别是武汉大学的“狐说”、中国人民大学的“RUC新闻坊”、南京大学的“新潮”“新记者”、中山大学的“布谷岛”、中国社科院的“青春报”、重庆大学的“小强传播”和深圳大学的“新新报NewTimes”。

②赵小曼,范举等.1183 位求助者的数据画像:不是弱者,而是你我[EB/OL].大数据文摘,2020-02-2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9404813641693661&wfr=spider&for=pc.

③方亭,单晓颖.RUC 新闻坊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及启示[J].青年记者,2018(15):99-100.

④张志安,张指晗.社群新闻的混合文化实践及其专业化可能——以南京大学“核真录”为例[J].新闻与写作,2019(12):59-65.

猜你喜欢

学子公众新冠
新冠疫苗怎么打?
公众号3月热榜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聚焦新冠肺炎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杏林组曲·学子赋
悠悠学子心,浓浓附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