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年的你》:凝视下的规训与反抗

2020-02-23王彬

视听 2020年5期
关键词:少年的你异托邦陈念

□王彬

曾国祥导演的新作《少年的你》聚焦校园欺凌的现实,将青春的窒息与伤痛由遮蔽转向敞开,以冷峻现实的影像反映时代的阵痛,透过少年“残酷青春”下的规训与反抗管窥社会现实。电影以全景敞视下的“异托邦”击碎了他者想象中的“校园乌托邦”,呈现出知识/权力架构下规训化的空间。在这一规训化的空间中,“观者”(欺凌者与旁观者)与“被观者”(被欺凌者)呈现出“看”与“被看”的辩证法,而观众也在凝视影像中产生移情认同。在凝视的权力规制下,少年的身体从默默忍受规训到反抗凝视,最终完成了自我建构与救赎。

一、全景敞视下的“异托邦”:规训化的空间

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以边沁设计的全景敞视监狱为基础,提出了全景敞视主义(Panopticism),分析了“规训社会”的形成。“四周是一个环形建筑,中心是一座瞭望塔。瞭望塔有一圈大窗户,对着环形建筑。环形建筑被分成许多小囚室。”①这种全景敞视下呈现的是权力的运行机制,规训权力渗透于医院、军营、家庭、学校等各个现代社会的领域。监视与规训无处不在,全景敞视使现代社会成为微观权力渗透的“规训社会”。现代社会“运用无所不在的注视/监视以实施对身体和心灵的规训:在那里,‘囚犯’处处可见,而监视者却是隐匿的。”②在全景敞视下,电影《少年的你》一方面呈现出校园知识/权力规训化运作的“异托邦”,另一方面揭露了来自校园的外延空间(家庭/社会)中“大他者”的规训。

校园是美好乌托邦的象征,是成人借以怀旧和追忆青春的乐园。但美好与残酷是青春的一体两面。近年来出现的一批青春片不再消解与遮蔽青春之残酷,而是以青春的伤痕叙事管窥个体背后的时代症候。曹保平的《狗十三》(2013)呈现出中国式家庭下少女被规训与压抑的成长之痛;王一淳的《黑处有什么》(2015)将少女成长的阵痛与集体压抑的时代相勾连;文晏的《嘉年华》(2017)以女性视角聚焦儿童性侵题材,展现男权社会对女性的碾压;白雪的《过春天》(2018)借跨境学童做水客的青春迷茫窥视社会的时代症候;《少年的你》(2019)则聚焦于校园欺凌的社会问题,通过陈念与小北两人从规训到反抗完成自我救赎的过程,折射出“校园乌托邦”背后的残酷面向——“异托邦”,“可以说是对‘无限美好的青春’的神话的颠覆。”③

“异托邦”(Heterotopias)是福柯在知识/权力图景下相对于“乌托邦”(Utopia)而提出来的概念,“是一种被规划或被想象的、需要被规训的、映射出我们当下空间的镜像意义的社会空间及其代表的思维方式。”④不同于乌托邦的虚幻,“异托邦”是真实在场的异质空间,是边缘化、他者化的异域空间。首先,“异托邦”在《少年的你》中体现为全景式凝视下的规训化空间。影片中教学楼的构造呈现为全景敞视建筑,在胡小蝶不堪忍受欺凌跳楼自杀后,学生们处于“瞭望塔”的位置,以围观的姿态形成一圈圈的层级凝视,他们以看客的姿态拿起手机拍照、肆意讨论。在全景式的凝视下,看客围成的人墙与沉默无声的建筑物共同铸成了围猎场,而陈念处于全景敞视的中央,是被凝视与规训的客体,成为下一个被盯上的猎物。自杀事件过后安装的防护栏使学校更如同全封闭的监狱一般,学生群体也成为被监管与规训的对象。在全景敞视的影像空间中,学生成为被异化的存在,空间的挟制内化为心灵的囚牢。其次,“异托邦”表现为校园中隐匿的等级化空间,在高考这一背景下,成绩成为学生唯一的功利性目标。考试后以成绩等级来调整座次,是隐蔽的阶级化表征。教室的座次排列呈现出空间压抑之感,同时隐含了未来的阶层指向。在全景敞视之下,学生成为异化的个体,而校园不再是他者想象中的圣地,呈现为知识/权力架构下的“异托邦”。

“异托邦”不仅体现于校园的内部空间,在校园的外延空间(家庭与社会)也彰显为权力的“巴别塔”,延续着权力机制运作下的规训力量——“大他者”的规训。拉康精神分析理论将“他者”区分为“大他者”和“小他者”,其隔代传人齐泽克对“大他者”做出解读:“符号性的向度就是拉康所说的‘大他者’,那个将我们关于现实的体验予以结构化的无形的秩序,关于诸种规则与意义的复杂网络,它使得我们看见我们所看见的——依据我们看见它的方式(以及使我们看不见——依据我们看不见它的方式)。”⑤“大他者”是社会秩序的隐形存在,在现代社会中“大他者”的凝视无处不在,在全景敞视的凝视下交织着隐秘的权力秩序之网。

首先,《少年的你》隐含着潜在的阶层指向,弱者遭受着权力阶层的碾压。影片开头,陈念耳机中的英语听力道出对一个美好和平社会的期许,“not a new balance of power, but a new world of law——where the strong are just,and the weak...”(不是为了建立新的势力均衡,而是为了建立新的规则体系——以使强者正义,使弱者……),却被惨叫声打断——胡小蝶跳楼自杀了。影片后部分呈现出弱肉强食的世界与开头英语听力内容形成强烈的反讽。当警察找到陈念家时,画面构图呈现出陈念家被楼梯建筑重重围困的图景,象征着陈念所代表的弱者阶层在权力“巴别塔”的碾压下“走不出”的困境,隐含着“大他者”的规训。陈念和小北逼仄、杂乱的家与魏莱明亮、干净的家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出贫富阶层的不同面向,也彰显了贫者/弱者的生存困境。而高考是贫者/弱者借以突破权力“巴别塔”,打破阶级固化走出“阴沟”的云梯。

其次,现代社会的监视/凝视使一切成为可见性的空间,每一个人都处于“大他者”的凝视之下,“权力”处于“上帝之眼”的位置窥探着众生。影片中,监控摄像头出现于多个场景,如街道、警察局、考场、巷道、手机屏幕等。被监控布满的社会是全景敞视监狱的变体,小北觉察到自己置身于全景敞视的罗网之中,戴上帽子以反抗监控器的凝视与规训。然而,吊诡的是,这种全景敞视不仅形成外在的规训社会,而且向内幻化为一种精神装置,使小北形成自我监视与自我规训。被监视的个体置身于自己的围城里,“以至于在每个人心中都形成了一种永恒的‘全景敞视’的意识状态,从而使每个人都变成自己的狱卒。”⑥同时,“全景敞视”也是一种冰冷的机器。陈念被施暴者欺凌的时刻,监控器冷漠地看着一切,却袖手旁观。它监视着众生以维护社会秩序,而在这一刻却成为“在场的缺席”。

二、“看”的辩证法:凝视的主客体转换

“‘凝视’是指携带着权力运作和欲望纠结以及身份意识的观看方法。”⑦在作为主体的看者的持续凝视之下,权力支配并规训着作为客体的被看者。然而,看者与被看者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的,在“看的场域”中主客体的关系会发生微妙的转换。在全景敞视的规训化空间中,“观者”(欺凌者与旁观者)与“被观者”(被欺凌者)呈现出“看”与“被看”的辩证法,而观众也在凝视影像中产生移情认同。

观者通过凝视他者来运作隐秘的权力机制,而被观者成为被规训与压制的对象。电影《少年的你》中存在着两种观者,一种是欺凌者,另一种是旁观者。欺凌者以欺凌他人为乐,将自己的压抑释放于被欺凌者的身上,目光随时捕捉着下一个猎物。陈念被手机以俯拍的姿态特写成为下一个被欺凌的对象,魏莱推陈念摔下楼梯并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审视陈念,录制欺凌视频以满足自己的变态乐趣。欺凌者用“看”的姿态来规训“被看”的客体,彰显自己的阶级优越感,其背后隐匿的是魏莱所代表的权力阶层与陈念所代表的底层之间的矛盾冲突,显现了底层边缘个体的悲苦与无奈。

旁观者则是另一种观者,录视频的人、站着看热闹的人、质问“为什么只有你被挑中”的人等构成一批看客。科技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看客无处不在,他们隐藏在网络虚拟的马甲背后,肆意讨论,将他者的悲伤当作自己的娱乐。学生群体以麻木的看戏姿态凝视胡小蝶的死亡,在微信上大肆讨论,在陈念被欺凌时冷眼旁观,以漠视的姿态助长欺凌者的嚣张气焰。高考前夕,他们秉持着“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原则,冷漠、孤立陈念。这无异于一场不自觉的谋杀,他们自己也无意中成为欺凌事件的参与者。作为旁观者,班主任在警察询问陈念时,以视线逼视陈念,用凝视的隐秘规训剥夺了陈念言说的权力,使陈念处于“失语”的状态。在权力机制的运转下,对人精神世界忽视造就了一个病态的社会。

“看”与“被看”的交织中纠结着权力的运作机制,在看与被看的场域内主客体的关系互相转化,看者同时也是被看者,呈现出被监控与规训的可能。“观者”与“被观者”呈现出“看”与“被看”的辩证法,消解了看与被看的二元对立。

精密称取芦丁对照品适量,置于2 mL容量瓶中,以甲醇溶解并定容至刻度,摇匀,得质量浓度为1. 0 mg/mL的对照品溶液。0. 45 μm微孔滤膜滤过,4 ℃保存备用。

《少年的你》中,陈念具有观者与被观者的双重身份,她既是观看胡小蝶被欺凌而无动于衷的旁观者,也是被侮辱与损害的被欺凌者。当胡小蝶质问陈念为什么不做点什么,陈念沉默无语,以不作为的姿态置身事外。而当胡小蝶跳楼自杀后,死亡的恐惧与悲惨唤醒了陈念的同情心。陈念走出自己的封闭圈,给胡小蝶的遗体盖上衣服,却不自觉成为一大批看客中的另类的“他者”,最终也步胡小蝶后尘成为被欺凌者。徐渺从跟随魏莱一起欺凌陈念,到遭受魏莱团体内部的欺凌,从“看”的主体到“被看”的客体的转变显现的是校园霸凌背后的无理性与阶层的不平等。徐渺家境贫寒,处于社会的底层,魏莱所代表的上层阶级的权力支配着徐渺,迫使她去规训他人,魏莱以玩乐的姿态将校园变成狩猎场,背后显现的是微观权力支配下弱肉强食的世界。班主任规训与监控着学生,同时他也被隐含的“大他者”凝视与规训着,他因在校园霸凌事件中失职而被体制革除,其背后是权力机制的运转,有一个无处不在的眼睛在洞察着一切。

观众与影片中的主人公构成了另一重“看”与“被看”的关系。观众通过凝视银幕/镜像达成自我与银幕形象的认同,在“看”的过程中心理认同机制发挥作用,使观众在凝视影像的同时照见自身,进而反思影像背后的道德问题与社会病症。

《少年的你》中多次出现人物“凝视”银幕之外的特写,以打破“第四面墙”的方式实现与观众的“对话”,产生情绪的聚合与生发作用。胡小蝶面对镜头向陈念发出“他们一直在欺负我,为什么你们不做点什么?”的控诉,控诉是说给陈念的,也是说给观众的。胡小蝶凝视观众的过程中询唤着观众的集体记忆,观众在凝视下被迫回忆自己的青春,每一个人在少年时代都经历过“欺凌”,或是旁观者,或是欺凌者,或是被欺凌者。在胡小蝶特写的凝视中传达着极具感染力的情绪,渲染着银幕外的观众,观众通过银幕/镜像照见自身。陈念在警局被审讯时使用特写,顶光打在人物的头顶,显现出人物的倔强,宛如圣女贞德的受难,纠结着法律与人情的二律悖反。陈念哭泣的脸庞,小北伤痕累累的面容,徐渺被逼迫的无措,魏莱高高在上的凝视,一一经由镜头传达给观众。人物凝视着观众,观众不只是看的主体,同时也是被看的客体。通过凝视的主客体转换,观众与人物形成“对话”关系,引起观众的认同与反思。同时,影像通过共时性的交叉剪辑,将空间并置产生双重的“对话”关系。从陈念与小北在警局为陈念脱罪到警车上两人的错位对话,从困于黑暗到走向救赎,采用交叉剪辑并置共时性的空间。人物“凝视”银幕之外,构成人物之间、人物与观众之间的双重“对话”,产生了强烈的戏剧张力,观众在双重凝视中产生了移情认同。

三、凝视下的身体:从规训到反抗

福柯将身体置于权力和话语网络的语境中,认为身体“是任何时代的社会政治微观物理学运作的基础,是一种‘机器的肉体’。无论是粗暴的、血腥的惩罚还是现代‘仁厚’的控制,权力最终涉及的总是肉体。”⑧少年的身体在凝视的微观权力规制下丧失主体性,是一种“机器的肉身”,更是一种规训化的身体。有压制必然有反抗,陈念与小北从“机器的肉身”到寻回有血有肉的身体,体现出个人挣脱权力的异化,完成自我建构与救赎的可能。

《少年的你》将叙事背景置于高考的语境下,呈现出知识/权力支配下被异化的个体。全景敞视建筑的牢笼、红色醒目的高考倒计时、贴满高考标语的教学楼、整齐划一的誓师大会等共同奠定了压抑与封闭的影像基调。学生群体置身其中,被异化为陈念所言“在这里不需要交朋友”的“高考机器”,由此产生了多种规训化的身体。胡小蝶从被欺凌后悲观呆滞的身体到死亡的身体,沦为校园欺凌下的牺牲品;陈念被魏莱团体欺凌后伤痕累累的身体与小北被社会混混暴力踢打的身体互成镜像。而魏莱与罗婷在“凝视”并欺凌着他人的同时,其自身也体现为规训化的身体,何尝不是另一个“李玩”。魏莱因复读而遭受父亲一年不理睬的冷暴力,从而将自身的压抑以霸凌的方式发泄于他人身上。罗婷处于单亲家庭,父亲酗酒,并以暴力规训着罗婷,因此她也沾染上用暴力惩罚他人的习惯,家庭的缺席与失职是校园霸凌出现的深层原因。

影片不仅着眼于个体的刻画,而且连带出在全景敞视下被规训的群像图景。全景拍摄学生穿着整齐划一的校服涌入校园,排队打饭,操场跑操,如同工厂中运转的机器。权力机制微观钳制并束缚着个体的肉身与精神,以“去个性化”的形式来进行符码化的规训,从身体到心灵进行无意识改造。集体规训吞噬着学生本该肆意飞扬的青春,每一个人都在“大他者”的凝视下成为规训化的身体。

“权力和话语在身体表面刻满了烙印,但是福柯指出权力内部必定存在反抗,身体在被毒化之时也形成了一些抵抗力。”⑨陈念与小北从被凝视到反凝视、从被规训到反抗规训的过程是突破权力话语压制,寻回自由身体并完成自我救赎的过程。

四、结语

电影不只是“造梦怀旧”的工具,它是社会的镜像,通过与社会现实的“对话”,这面镜子得以管窥社会的症候,进而反思现实。《少年的你》敞开了青春的残酷面貌,将校园霸凌与高考并置叙事,来询唤观众的集体记忆。全景敞视下的校园击碎了他者想象的幻象,呈现出“大他者”凝视下交织的权力秩序之网,同时揭开了权势阶层与底层民众、个人与体制的矛盾冲突。

注释:

①[法]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城,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2009:224.

②吴琼.视觉性与视觉文化——视觉文化研究的谱系[J].文艺研究,2006(01):84-96+159.

③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63.

④董阳.后人类影像异托邦的自反性生成:《黑镜》的自反性构境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9(03):24-35.

⑤[斯洛文尼亚]Slavoj Zizek.Event:Philosophy in Transit[M].London:Penguin,2014:119.

⑥张剑.西方文论关键词他者[J].外国文学,2011(01):118-127+159-160.

⑦朱晓兰.文化研究关键词:凝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8.

⑧胡亚敏.西方文论关键词与当代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427.

⑨胡亚敏.西方文论关键词与当代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430.

猜你喜欢

少年的你异托邦陈念
倘若情意,错班而行
《少年的你》:少年的你,如此美丽
《少年的你》:国产青春片“破局”
《少年的你》深陷“融梗”指控
“少年的你”,要相信警察(点评)
《少年的你》,面对的是现实
乌托邦·恶托邦·异托邦:《头号玩家》的叙事空间与文化想象
对不起啊,爱上你的时候我还不够好
异托邦中的异托邦:当代美国医生书写中的空间叙事
开放、解放与希望的“异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