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互联网时代下美食纪录片的创新策略及发展路径
——以《人生一串》为例

2020-02-23刘昕怡

视听 2020年5期
关键词:食客纪录片美食

□ 刘昕怡

进入新时代,我国纪录片在美学上的走向已转入精英纪录片对人文的思考和大众纪录片的平民化视角。一味客观的再现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纪录片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是当下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面对互联网时代多元的纪录片市场,美食纪录片如何才能脱颖而出,凭借自己大众化的美食文化优势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互联网时代美食纪录片的创新策略

(一)互联网时代美食纪录片创作方式的创新

1.丰富细腻的现场化镜头语言

我国早期纪录片的镜头运用大多千篇一律,循规蹈矩,以固定镜头为主,辅以大景别,从而展现事情发展的全貌。这样的手法在如今快节奏的互联网时代已经很难吸引观众眼球。《人生一串》以其丰富的现场化镜头语言和巧妙的拍摄技巧,不仅高度还原了烧烤过程,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还将烧烤这一看似随意的行为赋予了烹饪美食的仪式感。

《人生一串》中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将食物跟食客描摹到极致,塑造了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肉串在火焰的灼烧下滋滋冒油;焦香的烤猪眼刚端上桌,心急的食客一口咬下汤汁四溅;油腻腻的嘴里咀嚼着裹满孜然的羊排……这些充满诱惑力的画面不断刺激观众的味蕾,促使唾液加速分泌,营造出很强的代入感,仿佛带领观众亲身坐在烤炉前眼看着烤串被如狼似虎的食客们一扫而空,让观众垂涎三尺。为了还原烧烤摊的真实经营过程和食客享受烧烤的真实状态,导演还运用了大量抓拍镜头,不论是食客品尝美食时的一脸满足,还是摊主制作美食时的一丝不苟,,都突出了这部纪录片最根本的特点——真实。

2.不拘一格的快节奏叙事手法

《人生一串》每一季有6集,每集时长30—45分钟不等,每集会讲述5 个不同烧烤店的故事,这样每个店大概五六分钟的体量造就了其快节奏叙事的创作手法,适应了互联网时代快速浏览、信息碎片化的特点。节目的剪辑风格简洁明快,毫不拖沓,将烧烤的紧张感、分寸感拿捏得恰到好处。

之所以说它不拘一格,是因为这部纪录片的叙事手法不同于传统纪录片和其他美食类纪录片。首先,它从街头烧烤这种小视角取材,以小见大,更容易讲出打动人的好故事。其次,它每一集都采用“美食制作+人物故事”的双线叙事手法,深入挖掘事物背后的故事。最后,创作者用“绘圆法”搭建整部影片,不同素材向“圆心”汇集突出一个主题。虽然食物品种相似,食物背后的故事却大不相同,故事所蕴含的情感也因人而异,但这并不影响《人生一串》追求整部作品情感上的统一。“绘圆法”最终刻画的主题就是影片的题目“人生一串”,一串烧烤之下,说的就是人生。

3.幽默诙谐的市井化文案创作

相较于一本正经、平铺直叙的传统纪录片解说词,《人生一串》的文案创作更加幽默诙谐,充满市井气息,京腔说书般的配音辅以慵懒调侃的语气、不紧不慢的语速,使人身心放松、倍感亲切。接地气的解说词成了催化剂,产生可观的相融反应,让食客的口腹爽起来,让用户的情绪嗨起来,甚至比线下面对面的饭局更具餐桌礼仪。《人生一串》的导演并没有跟观众讲大道理,而是融理于情,在温暖的文字描述中将人生的道理传递给观众,丝毫不显得生硬,比如“烧烤重口味,能吃到一起的,都是难得的缘分,敢一起尝试的,都是过命的交情”。

(二)互联网时代美食纪录片传播方式的创新

1.以新媒体为主的传播渠道

《人生一串》在哔哩哔哩首播。作为中国年轻人文化社区的领头羊、中国“二次元”文化和“宅”文化的代表,哔哩哔哩拥有着极其庞大的年轻人资源,它凭借着对自己的准确定位,在新媒体的激烈竞争中拥有了几乎不可撼动的独特地位。烧烤这种只能满足味蕾却不符合健康标准的食物显然无法得到注重养生的中老年人的关注,因此,《人生一串》凭借自己优质的内容和精良的制作深深抓住了年轻受众的目光,一经上映便迅速走红,为自己的口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多元互动的传播主体

根据马克思·韦伯的观点,应该将文化看作一种社会行动,文化正是以开放的方式构建社会关系①。作为门槛比较低的一种参与方式,弹幕本身就十分有利于观众与影片互动,观众通过弹幕表达自己的情感,确认自己的情感归属和身份认同。《人生一串》第一季和第二季在哔哩哔哩平台都分别累计了上百万条弹幕,每当片尾曲响起的时候,“多谢款待”的壮观弹幕就会霸占整个屏幕。在第二季第一集《您几位啊》片头出现的时候,屏幕上满满的都是“我和××两位”“我和在场的各位”等与影片互动的弹幕,可见当线下大量食客与线上大量用户流量相遇,在相似的环境和语境下,互动产生了相融反应,使得影片实现了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3.平台联动的传播策略

互联网时代平台联动的传播策略使纪录片得到了多元化的推广。从《人生一串》上千万的微博话题阅读量和上万的讨论量就足以看出节目跨平台的火爆热度。节目在开播之前就陆续在各平台放出先导预告和花絮,亮出让人垂涎三尺的预告海报和烧烤动图,引起受众期待,为节目预热。节目播出后,微博大V、公众号带动推广,粉丝口碑营销,使得《人生一串》的播放量分别达到7000多万和9000多万次。之后《人生一串》在广东卫视开播,进一步扩大了受众范围,引起不错的反响。这是媒体融合的一次成功探索,给未来美食纪录片的宣传整合营销传播带来借鉴和思考。

(三)互联网时代美食纪录片价值构建的创新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纪录片逐渐体现出“个体化”的特征,即通过戏剧性的叙事手法和年轻化的角色选择,让观众深入参与和认同影片所展现的文化事项②。《人生一串》利用人们对美食文化的认同,唤起人们的集体记忆,将积极的人生价值观无形地传递给了观众。

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曾提出,一个记忆的场所是群体记忆遗产里标志性的元素③。烧烤这种具有平民气息的街头美食,烧烤摊这种遍布街头巷尾、烟火缭绕的热闹场所,恰好成为平民百姓记忆的场所。当人们忙碌了一天之后,三五成群地聚在烧烤摊前,聊聊家常,侃侃工作,喝点啤酒,一天的疲惫跟烦心事都会随着烧烤一扫而光,《人生一串》正是将这种平民百姓生活中的无所拘束和豪放不羁的江湖习气、生命野性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才唤醒了观者的集体记忆。除此之外,《人生一串》将影片的中心回归到了人的身上,这里既有精益求精、不辜负美食的烧烤匠人,也有性格豪爽、释放自我的烧烤食客,他们的背后是脚踏实地、辛勤劳作、不忘初心的工作价值观,是乐观真诚、踏实执着、与人为善的人生价值观。小烧烤折射的是大人生,既不刻意做作,又能构建仪式感,无形之中流露出的是暖人心脾的人情味,是能引起共鸣的人生故事。

二、互联网时代美食纪录片的不足之处及突破路径

(一)立足艺术本位,警惕艺术失衡

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环境为消费文化的兴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面对市场的巨大诱惑,纪录片难免会遇到艺术性与商业性无法很好平衡的难题。不同于第一季,《人生一串》第二季中加入了达喜、雪佛兰、维他奶、云南白药牙膏等多种赞助商的广告。添加广告无可厚非,但《人生一串》制作组显然没有将广告与纪录片很好地融合,片头突如其来的广告让观众直呼猝不及防,带货老板尴尬的台词和广告语让纪录片的效果在一开头就大打折扣。除此之外,节目组与这一季的烧烤店主提前达成了商业共识,并没有长时间深入实地考察,以至于有些店名不副实。纪录片“生产成本高,回报收入低”是行业内公认的事实,也是纪录片产业化发展不可避免的障碍。但优秀的作品可以在不知不觉之间打开人的心扉,引起共鸣,点燃热血;优秀的美食纪录片可以自然又流畅地让观众点下一份又一份的宵夜,打开微信问微商有没有同款美味,或是忍着挨饿的痛苦点开一集又一集。互联网时代,只有平衡好艺术和商业的关系,才能做出优秀的美食纪录片。

(二)提高制作水准,增加粉丝黏性

虽然《人生一串》两季节目在播出之后都风靡一时,但其传播力和影响力都无法与点击率动辄上亿的电视剧和电视综艺比。《人生一串》的官方微博粉丝只有不到3万,其所发表的微博都仅仅只有两位数甚至一位数的点赞、转发、讨论量,可见节目的粉丝黏性不高。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人生一串》第二季的制作水准严重下滑,干瘪的内容、眼花缭乱的机位、生硬到尴尬的衔接,以及虽然押韵但一点都不“鬼才”的文案都很败坏观众好感。例如节目在拍摄锡纸烤羊排时,文案用“朋克风格”和“魔幻现实主义”这两个词来形容烤羊排的过程,这显然是不合适的。此外,节目中还不乏土味的抖音快手台词。事实上,接地气跟土味是两回事,这种台词非但不能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还容易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另一方面,《人生一串》的衍生内容没有跟上,没有形成长尾效应,这是粉丝黏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人生一串》播出后,其官微陆续放出的视频美其名曰是花絮,实则在变相为赞助商打广告,这极大地消磨了粉丝热情。制作方也没有能够增强纪录片的影响范围与影响持久度的举措,白白消耗了节目热度,丧失了粉丝资源,没有最大程度地挖掘节目价值。互联网时代为美食纪录片创作提供了更加宽松、自由的创作氛围,但这不是节目制作水准下滑的借口。内容依旧为王的时代,唯有提高节目质量,才是吸引受众的最基本的条件;唯有做好节目长远规划,才是保证节目具有长久生命活力、增加粉丝黏性的最佳方案。

三、结语

近几年来,市面上的美食纪录片日益出现同质化、单一化的倾向,《人生一串》能找准定位,以平民化的视角展现具有烟火气息的市井烧烤生活,是导演基于互联网时代这个大环境下的一次成功探索。《人生一串》的成功经验不能复制,但可借鉴。未来的美食纪录片必然会以更深刻的内涵、更生动的形式、更接地气的方式与大家见面,美食文化也必然会在纪录片中得以创新和发展。

注释:

①萧俊明.文化与社会行动——韦伯文化思想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2000(01):43-51.

②梁君健.物质性与个体化:网络热播纪录片中传统文化的话语机制及当代转化[J].南京社会科学,2019(11):120-126+149.

③[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 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2:58.

猜你喜欢

食客纪录片美食
鲸餐厅和它的食客们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美食
喝汤
最悲伤的字
就餐卡一下
美食都被玩坏了
美食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