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数字劳工”视域下社交平台对网络用户的剥削机制

2020-02-23周晓宇

视听 2020年5期
关键词:劳工劳动受众

□ 周晓宇

一、数字劳工:“受众商品论”的网络化呈现

1977年传播政治经济学学派的代表人物达拉斯·斯密塞围绕马克思提出的“劳动”的议题,从物质论的角度分析了传播中的劳动问题。同年,他发表了学术论文《传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盲点》,提出了“受众商品论”的概念。他把整个媒介看作是一个恒定的经济结构。受众、媒介、广告主成为这一结构中的三个核心要素:受众生产了“注意力”产品,媒介将该产品用作筹码与广告商进行交换并盈利,广告商通过媒体将受众的注意力转变为购买力,最终实现经济获利。在这一资本链条中,广告商联合媒体将受众变成了他们获利的工具。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学者福克斯在《数字劳动与马克思》一文中提出了“数字劳工”(Digital Labor)的概念:指在资本主义的盈利模式下,以数字化信息为主要生产内容,以超越地域性和时间性的劳动模式,在混淆娱乐和劳动界限的情况下,在网络平台中生产数字化信息的行为。这一理念揭示了在当前社会下,网民获取信息狂欢的同时也无形中成为了数字化劳工的事实。福克斯提出的“数字劳工”能够跳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框限,区隔传统的认识论视角,从微观上研究和观察受众的行为机制,结合互联网媒介特性和信息实践,探究网络受众的“劳动行为”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信息劳动带有剥削性,劳动的模式呈现多样化。从数字劳工的视角出发,探索信息大潮中网络用户的劳动模式,有利于更好地探究资本增值的过程和网络剥削的机制。

二、忙坏了的“数字劳工”

(一)情感链接:打造“云村社区”

建立社群,依靠情感信息链接并维系受众的关系,提升用户活跃度,是现当代社交APP盘活流量的主要模式之一。距离2013年4 月网易云音乐正式发布已经7年,如今,网易云音乐已经成为了用户总数超过8亿的头部音乐类APP。在网易云构建的“共享云村”虚拟音乐社群中,用户不再受囿于传统单调化的听歌模式。话语权和分享权更多地给予了用户本身:受众可以自发上传歌曲,根据个人喜好创建歌单,翻译上传歌词,在任何一首歌曲下分享自己的情感故事。自由度增加的同时,也满足了小众群体抱团取暖、交流音乐的需要,长尾理论在“云村”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节选网易云音乐中评论数999+的歌曲乐评:“我有那么多奇妙的能力,却留不住你。”“余生好长,你好难忘。”“喜欢你就像是高考数学试卷的压轴题,我永远都对它充满畏惧,也永远都得不到满分。”这些以共建情感认同为主的文字信息能够迅速激发起屏幕后用户的共鸣。“云村”用户在自我认同和情感共鸣的催化下完成转赞评三连。歌曲和乐评营造的情绪氛围和情感认同都促进了“网易云村”的繁荣,每一个用户都在忙碌着为资本贡献自己的情感故事,与其他“数字劳工”共同维系着云村的发展。在这样主打情感维系的音乐社群映衬下,似乎就连大数据都变得更加懂你、更加柔情。这些以数字化信息为生产内容的数字劳动成为了音乐平台和利益第三方的“信息货币”。2017年夏,网易云音乐把5000多条热门乐评贴在了杭州地铁站,随即与农夫山泉展开跨界营销,将30条精选乐评印到了农夫山泉的矿泉水瓶子上。这一营销为网易云音乐带来了巨大的流量曝光和收益。用户生产的数字信息内容成为了资本借势营销的信息材料。每一条热评的作者都免费讲出了自己的故事,在给资本打工的过程中享受着廉价的自我满足。

(二)迷因模仿:记录“表演性生活”

Meme 又译作迷因,迷因理论最早是英国进化生物学学者理查德·道金斯于1976年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提出的概念。迷因指通过复制、变异而传播的基本文化单位,任何文化活动都可能成为迷因。学者希尔曼将互联网迷因视为“由互联网用户传播、模仿和转变的流行文化单元,也是由互联网用户创造、共享的文化体验”。作为字节跳动旗下的短视频APP,上线5年,抖音已坐拥5 亿日活,揽收遍布全球的用户,成功地成为了短视频领域的头部APP。打开APP、挑选特效、插入话题、添加音乐、点击上传,仅仅几个步骤就可以生成一部属于自己的短视频作品。抖音团队研发的各种表演性、装饰性、变化性、魔幻性的特效为受众拍摄视频、记录生活提供了助推剂。

从抖音神曲《学猫叫》到《沙漠骆驼》,抖音的风靡和火爆是一场又一场文化迷因的模仿复制风暴。用户通过模仿热门视频中的流行性行为和动作,添加相同或类似的音乐和音效,加之自身对该作品的理解和想法,进行了自定义的视频创作。这一系列的行为会在短时间内进入该时段的热门流行性话题中,获得其他用户的转赞评,获得创作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大部分用户都无法抵制抖音快节奏的神曲和魔性的视频,用户夜以继日地为抖音平台贡献自己的“数字劳动”,透支自己的业余时间生产短视频。大部分用户辛苦的“数字劳动”并没有获得应有的经济回报。用户生产的视频信息和拍摄偏好以及浏览行为都变成了平台方获取巨额利益的“数字金币”。数以万计的数据在技术手段下被用来描摹用户的行为画像,精准的广告信息投放刺激着每一位用户的消费欲望。受众在享受拍摄视频的快感的同时,变成了资本注视下的廉价劳动力和利润生产机器,每一个用户都在“表演”着自己的生活。

(三)侥幸心理:变身“免费广告达人”

“在吗?能不能帮我砍价?”“你用过拼多多吗?可以帮我砍一下吗?”许多人的微信聊天对话框都或多或少地出现过这样的消息。2015年创立,2018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拥有众多资本拥簇的拼多多一跃成为继“淘宝”“京东”之后的第三大购物平台。在拼多多上市的辉煌史背后,是被利用了侥幸心理无偿为拼多多赚取流量的数字劳工。拼多多拉取新用户免费提现的玩法和“砍价免费拿”的噱头让很多用户深陷其中。24小时内只要有足够多的人点击链接或注册APP 就会积累资金,金币达到100即可提现。沉浸其中的用户忙于分享链接给自己的亲朋好友求点击。每一个点击的用户又开启了新一轮的求点击。小部分人提现成功的情形不断刺激着每个用户的“侥幸心理”,不断激励着努力提现的“数字劳工”们。为了提现,每一个人的微信中都会时不时地出现“帮忙砍一下”的微信消息,用户纷纷注册了无数个拼多多小号帮忙点击,甚至在新浪微博上出现了各种各样求互助求互点的拼多多分享群,动辄999+的消息都让人眼花缭乱。

拼多多以微信社交圈为主阵地,开展了刺激性病毒式营销。深陷其中的“数字劳工”成为了夜以继日的免费广告劳动者,为拼多多赚取了大量的流量。寥寥无几的幸运儿获得了100元现金的事实,加之侥幸心理的作祟,都成了数字劳工拼命劳作的动力。

三、结语

互联网浪潮下,信息技术的更迭和媒介生态的嬗变改变了受众的媒介行为方式和信息消费习惯,享受着信息便利的受众从“受传者”变成了“产销者”,在资本的裹挟下从事着免费的数字信息劳动。从以情感维系的网易云音乐到以“记录生活”为口号的抖音短视频,再到利用受众侥幸心理的拼多多,沉浸其中的用户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资本的盈利工具。当下,受众在享受信息红利的同时也需要冷静思考,探明网络剥削的机制,从而不被资本左右。

猜你喜欢

劳工劳动受众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目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