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问
——提高教学效果的“突破口”

2020-02-23丰顺县留隍镇第一中心小学

师道(教研) 2020年3期
关键词:草船借箭突破口志愿军

文/丰顺县留隍镇第一中心小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君不见,没有疑问,或者是设疑不当的,学生死气沉沉昏昏欲睡,教学效果从何谈起?而设计巧妙的课堂,环环相扣、悬念迭起、妙趣横生、扣人心弦,效果不言而喻。因此,巧设疑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突破口”。巧设疑问,要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获得情感体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一、设问,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人们寻求知识的一种力量,是步入知识大门的台阶。设计的问题如果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能调动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激发思维的动机。教学《草船借箭》时,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下列疑问:1.课文写的是诸葛亮,用计谋取得曹操的箭,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做题目?2.能不能改为《草船骗箭》呢?问题一出,众皆哗然,激起了思维的波澜,学生兴趣勃发,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船身两边的草把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只有借箭才有感谢,骗箭不用感谢,题目才用《草船借箭》。”有的说:“作者是赞扬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怎能用《草船骗箭》呢?”这节课由于精心设计了两个疑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找到了问题的正确答案,在乐读乐享的氛围中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设问,让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通常,一篇文章都是有其逻辑结构的,或首尾照应,或按事情发展顺序,或时间先后、地点变换进行记叙。教师通过抓住课文的逻辑结构巧设疑问,便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教学《西门豹》这篇课文,我设计了这样的疑问:西门豹到了邺这个地方干了些什么?课文是怎样描写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学生通过读书,带着疑问思考,理清了课文的脉络,掌握了课文的内容,逻辑思维得到训练,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达到了教学效果。

三、设问,让学生获取情感体验

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实际上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读书、提问、质疑。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真正把书读到心里去,产生喜怒哀乐,获取情感体验。教学《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我巧妙设计了一个疑问:志愿军是中国人,大娘、小金花、大嫂是朝鲜人,连同胞都不是,他们是不是亲人?我要求学生带着这个疑问研读和争辩。学生通过研读纷纷质疑:有的说:“大娘顶的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把打糕送到阵地上,在回去的路中途中累得昏倒了,这难道不能说明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像亲人一样?”有的说:“小金花的妈妈为了救出志愿军老王,拉响了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这难道不是亲人般的关系吗?”有的说:“大嫂冒着炮火为志愿军挖野菜,倒在血泊里失去双腿,这难道不能说明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像亲人一样吗?”……

学生带着疑问,获取了情感体验,反驳争辩,有事实、有根据、有理由,使人心服口服,这样设问别出心裁,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设问,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巧设疑问,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不满足于思维的求同性,注意思维的求异性、创造性,让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有效培养。教学《黄河象》,我设计这样的疑问:“根据发掘现场看到的情况,大家想象老象与失足落水的故事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纷纷发表了不同的看法,有的说:“大象的骨架斜插在沙土里,因此,科学家想象这头老象落水后一定是身子一侧栽倒在河里。”有的说:“由于发现的是一头老年公象骨架,就想象出必定是这头老象带领着象群跑在最前面,并且第一个去吸水,结果失足落水。”有的说:“看到这具大象的骨架保存得很完整,科学家就想象出这头大象是不小心失足落水死亡的,不是跟别的野兽搏斗后死去的,因为经过搏斗后死去的骨架不会这么完整。”还有的说:“看到的是‘昂首阔步’的大象,所以想象出这头大象在落水后曾经抬起头呼救过,‘抬头’就是‘昂首’。”

一个疑问,一番议论,可以看出学生思想上闪烁着“创造的火花”。创新能力在疑问中,经过主动探求,得到有效培养,课堂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综上所述,巧妙设计疑问,确实是提高教学效果的“突破口”。教师同仁,以为然否?

猜你喜欢

草船借箭突破口志愿军
志愿军六天三炸“水门桥”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志愿军
日本人如何寻找“一带一路”突破口
寻找解题的突破口
缩写《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缩写《草船借箭》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
反腐败是深化改革的突破口
志愿军战俘在美军集中营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