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作文备考问题呈现及策略

2020-02-23仁化中学

师道(教研) 2020年3期
关键词:真话感性文章

文/仁化中学

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工具性”强调日常的交流应用功能,“人文性”强调审美和树人功能。语文备考的核心就是训练学生“读”和“写”的能力,备考也无非是“阅读”和“写作”两个模块。两个模块互为先后,不能分割。先有读的文本或材料,后有写的驱动和任务,读是基础,写是灵魂。“写作”既是一种与读者(阅卷者)交流的工具,也是学生表达思想、展现情操的最好平台。写作者要想打动你的读者,必须在作文中兼顾工具与人文、感性与理性、内容与结构、材料内和生活外等诸多关系。下面就呈现在作文备考当中出现的一些处理失当的关系或问题。

一、重对素材的识记而轻理解

写作的目的是传递情感和思想交流,为了更好地达到目的,必须让文章言之有物。因此,在写作之前,不能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对于写作素材的积累。虽然说生活就是一篇作文,但我们不能将写作等同于大而泛的生活,而应是生活的具体化。来自于生活的素材是写作过程中反映生活体现交流的最好符号之一。在备考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开拓视野,积累素材,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让学生观看视频,有的利用微信让学生关注公众号,有的印发纸质资料等各种形式让学生开眼,补充写作“营养”。实际的作文备考过程当中,教师发素材积极,素材套餐犹如雪片一般四下纷飞;学生背素材积极,往往一口吃下,囫囵吞枣。一到写作,学生要么随意堆砌;要么头脑发懵,全然不知所用。究其原因,与对素材太过重碎片而轻整合,重识记而轻理解不无关系。

二、重宏大主题轻微小视角

如果说高考是千万家校师生的指挥棒,那么高考题则是师生备考当中的最权威的指挥棒。过往的高考真题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真题往往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下一年备考的方向。例如:近两年全国1卷作文题接连出现了反映国家、社会方面的宏大主题。于是在今年的作文备考当中,不管是大的网络平台,还是小的各级各类学校,都把这类又宏(红)又大的主题作为备考的一个相当重要的任务来抓。这在作文备考中本身没有错,但在实际的写作中经常这样的一个怪相:每次作文,学生不考虑用不用的上,往往先如数家珍地来一段宏大主题,口号喊的很响,似乎对社会最新动态,国家趋势很与时俱进,但往往只是蜻蜓点水。作文就像一个空架子,没有具体细微的生活体验和感悟去填充,空洞的实在无物。之所以会出现文章有大格局而无小自我,格调看似高雅而内容苍白空洞的怪圈,与没有兼顾好二者有很大关系。

三、重拿来轻原创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这篇文章借“拿来主义”抨击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等不正确的做法,主张人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认真挑选自己来拿。如果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理论放到作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确实应该充分利用各渠道、各地方的优秀资源来为我所用,教师也做到了放出眼光,精挑细选地去拿。但在实际备考中,“拿”却成了几乎全部,作文备考难,怎样形成系列,做到体系,要原创很难也颇费工夫,于是拿来专家、名校的“宝典”为我所用,或者东挪西借拼凑形成自己的东西。终归是好,但总感觉少了自己的东西,忽略了学情、校情和地域之间的差别。还有一种拿来,更为普遍,那就是每次作文训练拿来人家的题目,拿来人家的范文,没有审题指导和范文的还不拿。拿别人的题目显得稳妥,拿别人的范文显得标杆高。但总感觉,这样的“拿来”略显轻浮。多了一点轻松,少了一点思考;多了几篇遥远的能束之高阁的他人美文,少了一份对自己学生更接地气更真实的作文的欣赏。

四、重头尾轻中间

考场作文哪个部分最重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一定要回答的话,通过下面的这些话则或许能找到答案,如:“题好一半文,花香蝶自来”,“作乐府(文)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因此,在实际备考中,作文的头尾(“头”包括标题、开头部分;“尾”就是作文的结尾部分)就成为了作文备考训练的关键环节。一方面,不可否认,任何一篇文章的头尾都是非常重要也很考作者功力的,正可谓“管窥一斑而知全豹”;另一方面也有从阅读者(尤其是阅卷老师)的心理考虑,考场上的一篇文章的评判时间有限,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确实是最容易俘获阅卷老师的心的。主客观因素的叠加使得作文的头尾相对于中间部分来说更加让人“操心”。在平时的阅卷过程中,很多考生开头结尾认真修炼,像模像样,中间部分却败絮其中,不知所云。更有甚者,一篇高考满分作文于结尾处引用了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的“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一句,此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句话要么在文章的开头,要么在文章的结尾不分场合、不分材料的多次被学生照搬照抄、生搬硬套,类似的现象不胜枚举。备考过程中,重对头、尾的雕饰而轻对中间段的打磨,不符合写文章的规律,也是对作文本身、对阅卷老师的不尊重。

五、重感性呼吁而轻理性分析

高考作文类型大致经历了命题——话题——材料——材料+任务指令这几个历程。其中,最后一种类型比较公认的称呼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其本质仍然是材料作文,有别于传统材料作文,通过在作文题材料中添加任务指令,加入到考生写作过程和考试阅卷标准的定制之中。这样的任务指令,用意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备考当中猜题押题的行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适当降低审读材料的难度,对学生的写作进行适当的引导和限制,旨在根治多年来久治不愈的话题作文的毒瘤。从根本来说,任务驱动型作文是想从命题形式的来改变作文的某些写法。借用温儒敏教授的话就是“高考作文要拒绝‘话题作文套路’ 和 ‘文艺腔’,以智性作文”。什么叫文艺腔,我的理解就是考场作文(尤其是议论文)的写作,过分追求文采词藻而忽视了文章内容,柔弱、抒情式的感性呼吁太多,感性的东西多了,文章就显得主观空洞,没有说服力。什么叫智性作文,就是要在作文中加入更多的客观、综合的理性分析,将问题分析清楚,把思路理顺,做一个头脑冷静、思维缜密、思路清晰的作文人。智性作文在任务驱动型作文大行其道的今天,显得尤为的重要。但考场上学生空洞感性的呼吁的文章遍地都是,真正用智性去行文的同学还太少,这是否从侧面说明了作文备考的重感性和轻理性呢。

针对以上备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改进的策略。

一、真实行文与文从思来相结合

写作,归根到底就是“我手写我心”。“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真实”写作是一个以情发辞,以辞促思,进而深化思想的过程。它是为某种需要或思想而表达,是自我情感的真实流露。不要把写作仅当做是一种程式化、功利化的工具。如今考场作文虚假编造的行为让不少专家、阅卷老师到了不可忍的地步。近年来作文出题形式的改变让以往作文谎话连篇的现象得到了打压,“逼”的学生逐渐说了真话,但即便如此,很多时候学生仍然会言不由衷、空洞肤浅,这在很大程度上让真话大打折扣,真话也就成立“空真话”、“假真话”。所以要让学生说真话,还要从训练学生的“思”上下功夫。课堂上让学生多问一个为什么?原因是什么?怎么办?并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帮助他们拓展思维,教会学生一些思考的方法。在素材的积累上,不要一味地强调广度,而要提供一些带有问题启发性的素材让学生从深度上去思考和消化。同时要让学生对素材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一个素材网,当然,这同样需要“思”。

二、关注社会与体味自我相结合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文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生活是作文的基础,也是高考作文命题的立足点。特别是近五年作文考查的内容,很少像以往一样从寓言故事中抽象出的哲理,也很少仅仅是道德品质方面的概念认识,而更多的是对生活中社会理念、现象或事件的思考和分析。尤其是近三年(全国1卷)作文的材料,都是紧扣社会热点而展开的。所以如果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材文肯定不能写好作文的。不仅是要闻窗外事,而且要闻千里之外,甚至万里之遥的天下事。但是,如果仅仅是以一种看热闹事不关己的心态去闻天下事,那也绝对写不好一篇文章的。如今的时代是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时代的发展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每个人都是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因此,每个人必须将自我置身于时代其中,增强国家兴衰荣辱观,做一个热血有担当的青年,明确自己的角色,找准自己的定位,方能交上一份满意的作文答卷。

猜你喜欢

真话感性文章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真话能走多远(节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真话都可以写吗
有效积累学生“音乐感性经验”的探索与实践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把握教材从感性到理性认识函数单调性
感性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