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2020-02-23李霞
李 霞
引言
中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时常会出现这样的困惑:文章中没有任何生词,但始终无法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把握文章的主旨。究其原因,学生普遍缺乏文化知识的积累,跨文化意识淡薄,对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风土人情、语言习惯和生活习惯不甚了解。这也是导致学生英语阅读兴趣低下的重要原因,因此,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非常重要。
一、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意义
(一)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
英语学习实际上是为学生打开了认识世界的又一扇窗户,能够让他们了解更加广泛的语言习惯、生活习性,更能帮助他们从语言习惯出发了解人们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甚至能在语言的认识中了解不同国家人们的价值观念(吴培霞、车贵成2019)。传统的英语教学以语言知识为核心,甚至将其作为唯一的教学取向,功利性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这种教学取向实质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发展及兴趣培养,机械地把学生当成语言学习的工具,忽视他们的情感需求和思想发展需求。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能够让他们在认识语言知识、把握语言技巧的同时逐步拓宽视野,认识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和社会文化。在这种教学理念下,学生的知识素养和人文素养同步提升,其英语阅读兴趣也得以培养。
(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英语能力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同步,语言的学习和文化的学习相辅相成。在语言能力提升的同时,学生会了解更加广泛的文化知识,从而建立文化意识;把握文化知识则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阅读材料,增强他们的语言能力。因此,文化意识和语言能力的培养密不可分。以“节日文化”为例,语言中往往有大量的关于宗教的词汇及节日中人们庆祝的不同方式的内容,学生如果在不了解相关宗教文化的前提下展开对阅读内容的学习,必然难以深刻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甚至会觉得阅读内容枯燥、乏味。可见,缺乏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必然难以增强学生的英语能力。
二、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现状
由于大多数教师对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全面、深刻,缺乏必要的文化意识培养,导致学生英语综合素养发展缓慢。具体来说,初中英语教师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文化资源的挖掘力度不足
在传统英语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往往是平铺直叙式的,大多通过教材中的英语文章进行渗透,缺乏对文化资源的大力挖掘,知识的粘连程度不高,导致学生对文化资源的积累不够系统。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下)Unit 1 Can you play the guitar?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将教学目标设定为“帮助学生认识情态动词can的肯定句、否定句和一般疑问句”,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培养,更不用提引入文化资源、帮助他们培养文化意识了。事实上,教师可以通过文化资源的大力挖掘帮助学生认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特色乐器,也可以为他们播放北欧的乡村音乐、美国的摇滚音乐及对应的演奏乐器等。正是由于文化资源挖掘力度不足,功利性的教学取向导致学生的英语学习和阅读兴趣降低,且缺乏对不同国家有关音乐及乐器领域文化资源的广泛、深刻认识。
(二)对文化资源渗透的方法单一
文化意识培养并非是某种知识的机械传递,而应当建立在学生情感感知、思想认识的基础上,让他们获得深刻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张静 2019)。所以,文化意识的培养是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拓展的。分析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可以发现,它们大都以某个主题作为一个单元,这种教学资源的分模块设置让教师以某一单元主题作为文化资源主题成为可能,且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单元内容让教师以更丰富的教学方法、资源组织和呈现形式展开教学。但是,在当前的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教学文化资源的方式局限于讲授法,即单一的讲授和陈述,难以让学生穿越时空的界限深刻感知和体验来自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文化资源,也无法让他们从中体验到异域文化的美感,这种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低效的,于学生兴趣培养和文化意识的提升无益。
三、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措施
针对如上现状分析,教师应展开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深度挖掘文化资源,并丰富文化资源呈现方式,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化意识和英语综合水平,为他们的英语学习有效奠基。教师可以通过如下措施展开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一)挖掘语言文化背景,强化学生的文化认知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一些词汇更是融合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认知情况,融合了国家和民族的语言思维、思想和情感表达方式等。语言是认识世界的“窗口”,教师应首先从语言载体中挖掘其中的文化资源,挖掘语言的文化背景,利用其中的文化元素增强学生的思想文化认知(林敏双2019)。在人教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上)Unit 6 Do you like bananas?教学中,教师可以借用单词教学拓展更多、更丰富的文化认知。例如,在教学单词apple时,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Adam’s apple”:在亚当和夏娃偷吃苹果园中的苹果时,苹果园的主人来到了果园。就在苹果园主人即将发现亚当和夏娃时,夏娃将手中的苹果核扔掉,而亚当则将苹果核吞下。此时,苹果核卡在了亚当的喉咙上,形成了一个凸起。所以,以亚当为代表的男性也就有了喉结,而女性没有。可见,“Adam’s apple”实际上表示男性特有的喉结。教师通过讲述这则故事,帮助学生了解《圣经》文化,拓展了关于《圣经》、基督教等的认知。再如,在教学banana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认识top banana或者the big banana指代“大人物、重要人物”的功能。在美国历史上,当人们喜欢某位话剧演员时,会给他一个香蕉示意。渐渐地,bigbanana就有了“大人物、重要人物”的含义。banana head则依据香蕉的内部空白的形态特点,表示人们头脑空白,像个傻瓜一样。
(二)深度挖掘文化资源,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除了如上词汇文化资源挖掘以外,教师还可以立足教材中的主题,进一步帮助学生拓展和深化对文化资源的认知,让他们全面、系统、连贯地认识欧美国家的文化,体验不同民族文化的风采和魅力。在人教版初中《英语》九年级Unit 10 You’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教学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不同国家的礼仪文化,从人们寒暄的方式到对他人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认识不同国家的礼仪文化差异。例如,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法国人通过亲吻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的尊重;韩国人通过鞠躬的方式表示对他人的尊重,中国人则通过握手的方式与他人打招呼寒暄。以上资源的呈现都立足于教材,帮助学生认识不同国家的人们礼仪习惯的不同。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为学生拓展认识:比如,在中国、美国,人们竖起大拇指是表示对他人的认可、称赞、赞美等;而在伊朗、阿富汗等国家,人们向他人竖起大拇指则是对他人的侮辱和鄙视。再如,我国的emoji表情中,勾手指表示“勾引”的含义,在菲律宾则是表示互换动物,具有贬义;而在新加坡、日本等国家,这一手势则表示死亡。在如上丰富文化资源的拓展中,教师帮助学生认识了礼仪文化之间的差异,更帮助他们建立了区别认识不同国家文化差异、尊重国家礼仪习惯的文化意识。
(三)丰富文化培养方式,优化学生的文化体验
文化意识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的讲述,而且需要学生的互动和参与(徐志平 2019)。随着互联网和信息载体、渠道的不断发展和拓展,学生有了更多自主了解不同国家文化的机会,具备了丰富个人文化体验、增强个人文化认知的机会。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自主收集、搜索、呈现、展示,从而拓展其文化认知。在人教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下)Unit 10 I’d like some noodles的教学中,为了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饮食文化的认知,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在课后自主查询、查阅不同国家的饮食文化,让他们以半球进行区分,或者以国家作为一个查询单位,将自己查阅到的不同国家的饮食文化以手抄报的形式设计并呈现出来。学生在查阅、制作、抄写手抄报的过程中,对不同国家的饮食文化有了更加广泛的认识。教师在发动全体学生力量的同时,让饮食文化资源的容量大增,使学生的文化意识在丰富的活动形式中得以培养、提升。
结束语
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反复、循序渐进的过程,且事关学生认知能力、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需充分重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并立足教材,通过挖掘语言文化背景和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培养方式等展开教学,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增强他们的英语语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