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运用数学符号,培养学生思维
2020-02-23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江头中心小学王晓娟
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江头中心小学 王晓娟
美国科学家斯蒂恩说过:“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图形,那么思维就整体把握了问题,并且能创造性地思索问题的解决办法。”可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用符号帮助我们厘清思维,能更快地找到问题的突破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增强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一、把题目语言图形化,读懂已知条件
在数学教学中,很多数学问题是用文字语言的形式来叙述的,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明晰思路,用图形的形式把关键已知条件列举出来,激发学生思维。例如我们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时候,有这么一道练习题:把2 块棱长为1.5 分米的正方体木块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分别是多少?如果是用3 块正方体拼成的图形呢?这道题是求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此题的关键是先得出拼成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但如果仅凭想象,很难准确得出新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此时用画图的形式来表示就会一目了然。
当学生把“2 块棱长为1.5 分米的正方体木块拼成一个长方体”这句话用图形表达出来之后,就可以从图中看出新的长方体的长是1.5×2=3(分米),宽是1.5 分米,高也是1.5 分米。这样再根据体积公式V=abh 得出结果。这道题目中,把“2 块棱长为1.5 分米的正方体木块拼成一个长方体”这句话中描述的活动图形化是关键。教会学生这种方法之后,求用3 块这样的正方体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便顺利解决,同样这种方法可以类比到求其他更多正方体拼出来的长方体中。
把数学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图形化,在画图的过程中厘清学生思维,明确解题思路,能使数学问题由抽象变得直观,由复杂变得简单,促进问题的解决。
二、把已知条件图形化,厘清数量关系
通过图表对比发现题目中的变化,厘清数量之间的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更加清晰,根据变化提出问题,从而得出一定的结论。这种方法能让学生学会全面、整体地分析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文具盒的价格是15 元,书包的价格是它的4 倍,买一个书包和一个文具盒共几元?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计算出书包的价格。买一个书包多少元?15×4 =60(元)。文具盒和书包共多少元?15 +60=75(元)。由此可知,买一个书包和一个文具盒要75 元。
有的同学可以从图中看出,“书包和文具盒一共有5 个15 元”,列式为:15×5 =75(元)。这种思维方式比较抽象,但通过将符号图形化,却可以让多数同学理解 “单位1”这个抽象的概念,达到语言文字表达难以达到的效果。
三、把数量关系表格化,有效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的过程,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学生收集整理题目中的已知条件之后,将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表格化,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找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把解题思路表格化,优选出最恰当的结果。首先可以把已知条件的关系表格化。例如:小丽、小红、小华到文具店买同样的笔,小丽花了12 元买了3 根,小红买了6 根,花了多少元?小华带了20 元,可买几根?题目中有多个已知条件,看上去十分杂乱,教师可引导学生找出本题中基本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根据这个基础的数量关系将已知条件梳理在表格中如下:
梳理之后题目中的信息变得清晰、简洁,通过对表格的横排进行观察,可以从小丽的信息中解决笔的“单价”问题。对竖排进行观察,可以确定小华和小红的笔的单价,再根据另一个条件,顺利得出问题的答案。列表能将信息有序化、规范化、数学化,便于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总之,数学符号是数学课堂上的主要教学对象,是数学思维的外显形式。数学符号可以讲述简单的规律,直观地体现思维的特征,是对实际的教学思维的简化。数学教学中,应用正确的数学符号进行表达,可以更为有效地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数学符号的简洁性、有效性、完整性,可以传达更严密的逻辑信息。我们在教学中应正确引导学生合理地使用数学符号,加强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使学生适应各种情景变换,顺利用符号来解读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