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理论背景下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对话策略
2020-02-23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实验小学南湖校区李燕云
福建省宁德市福安市实验小学南湖校区 李燕云
做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话是人与人之间沟通和交流的主要手段,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尊重民主、平等的对话要求,帮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中,开心地接纳教师所传授的相关知识。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通过正确的教学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规范,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全面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结合认知理论营造良好的对话氛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对话时,需要尊重民主性和平等性原则,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直视学生的眼睛,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交往关系。同时,教师还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适当的教学时机开展教学引导,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当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矛盾,主动探寻真理。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确立一个明确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教学,而不是停留在教材中的表层含义泛泛而谈。教师需要营造学习的新鲜感,做好信息之间的传递,通过对话的形式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方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教材新知识的主要特点,感受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明确教学主题,确立教学目标,围绕学生的现实生活设计出合理的教学内容。
例如“开开心心上学去”是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的起始,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尽早地融入小学生活,教师需要提升学生对新环境的认同感。这时教师就可以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设计合理的教学问题:“同学们已经是小学生了,那么大家发表一下看法,你们认为幼儿园和小学的生活之间存在哪些不同?”这一问题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踊跃发言,纷纷举手回答。有的同学认为课程变多了,有的同学认为伙伴变多了,有的同学认为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变少了……在一系列的活动和探讨的过程中,孩子们心中已经明确了小学生的角色认知,教师可再适当地引导学生思考小学上课时应该遵守哪些道德规范,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
二、结合认知理论创设良好的对话情境
要想更好地提高学生与教师之间对话的有效性,教师就需要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创设一个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学情境。教师在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教师的独白。传统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进行表演,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想法,这种教学形式不利于师生之间的良好交往,无法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升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全新的教学课堂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依靠单一化的知识灌输,要尽量避免教师独白,将课堂的时间有效地应用到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上,在对话中完成对学生的知识启发和教学引导。同时,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精心地设计好对话的主要话题,从而全面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发言空间。教师在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需要产生思维情感上的共振,要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一起进行道德感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通过适当的教学引导帮助学生,使其主动参与到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对自我和他人有一个明确的认知,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一个基本的道德判断能力。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生活能力,帮助其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并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指导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运用多年的教学经验,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例如,在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课间十分钟”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合理地安排课间十分钟,从而实现劳逸结合的教学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时间观念。教师还需要结合学校教学开展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如我校校园小,学生人数多,很多户外游戏无法进行,因此教师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孩子们合适的课间游戏,如“石头剪刀布”“蔬菜水果蹲”等,从而激发孩子们的游戏兴趣。这些简单的游戏类型不会受到场地的限制,能够避免追逐打闹威胁到学生的人身安全,孩子们也能通过课间游戏感受到小学生活的快乐之处,加深同学之间的友谊,有益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结合认知理论让学生敢于与教师对话
要想全面提高学生与教师之间对话的有效性,就需要让学生从心理上克服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和障碍,敢于直面与教师的对话。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逐渐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敬畏感。教师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要多一些宽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学生所犯的一些低级错误,教师可以允许并且理解,不能直接地打击和排斥学生的发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主动与教师进行对话和交流。教师还可以通过适当的教学引导,让学生在自主感悟的基础上与教师进行对话,围绕教师所设计的教学主题进行对话。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处于不平等的位置,所以传统的师生语言交流过程中经常会形成教师说、学生听的教学状态。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感悟和理解能力,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让教育不留痕迹,通过丰富多彩的对话形式让学生掌握对话的技巧。
由于很多学校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一星期只有一次,孩子们和教师之间的相处时间只有短短的一课时,教师可以在教学时设立教学主题,如在学生自我介绍的过程中,教师将自己的姓名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朗读,以提问的方式让孩子们牢记教师的姓名。这样在课间休息过程中,如果孩子们遇到教师就会主动与教师打招呼,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对话应用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个性化发展需求,进行有效的教学引导,让学生在面对全新的知识理论时能够提出有价值的观点和结论。教师要借助认知理论这一内容创设民主化的教学氛围,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敢于主动与教师进行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