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
2020-02-23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 王 丽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为了适应自身和社会发展应具备的一种能力。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掌握的知识及技能,包括时空观念、家国情感、史料实证等内容,具有稳定性、开放性、发展性和终身性。这些核心素养与历史教学过程相融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明确教学方向,改变教学模式,结合教材给予学生适时的引导,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现状
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有些教师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对学生核心素养没有正确的认识,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忽略学生学习和应用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教学目标亟需调整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青少年作为民族的希望,有必要对中国历史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在高中教育中,历史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高中生面临高考的巨大压力,部分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仍然将注意力集中在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上,而忽略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
(二)教育方法传统枯燥
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设置,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关注学生家国情感的养成。例如,在对中国近现代史第二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进行教学时,教师可播放抗战短片,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不断加深的过程以及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息息相关,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针对上述问题下文列举了高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希望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构建。
(一)明确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及学生实际制定的具体要求和标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活动都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目标对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目标明确,方向才明确。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应树立科学明确的教学目标,确保学生经过学习能够有所收获。例如,教师在进行“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教学时,将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定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归纳、讨论分析等方法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注意结合高考典型例题对学生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利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归纳分析核心素养。
(二)创新教学方法
为了有效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端正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学过程中,可开设历史小剧场,通过扮演孔子、朱熹、王守仁、顾炎武等著名思想家,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代表人物及其演变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培养学生表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核心素养。
(三)完善考核标准
完善考核标准包括完善教师考核标准和完善学生学业质量考核标准。完善教师考核标准,将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成效作为考核教师教学成果的标准之一,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还能为高中历史教学质量评定提供标准。完善学生学业质量考核标准,将学生课堂表现和思想道德品质作为考核重点,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与家长评价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考核,不仅可以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还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结语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新课改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课堂教学过程中传授的知识及技能,还要注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正确认识我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将所学技能切实应用于自身和社会发展。为了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学校应完善教师考核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应明确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法,完善学生学业质量考核标准,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