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机构研究生管理问题探析
2020-02-23北京航天动力研究所包金玉郝京辉
北京航天动力研究所 包金玉 徐 旻 郝京辉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下简称《学位条例》)中明确规定,授予硕士学位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二是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授予博士学位需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二是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三是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可见,掌握理论知识与具备研究工作能力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出发点与着眼点。
一、科研机构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优势与特点
《学位条例》中明确规定,科学研究机构(以下简称“科研机构”)可以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目前,我国共有863 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具有硕士研究生招收培养资格,其中包括268 所科研机构,约占总数的31%,可见科研机构在我国研究生培养中占有重要位置。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相比,有着独特的优势与特点。
(一)科研机构实践经验与科研能力雄厚
科研机构具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科研任务,拥有该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科研团队,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与雄厚的科研实力以保障研究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以此为依托,科研机构的研究生培养可以将理论充分联系实际,课题及学位论文具备实践能力与应用价值,甚至可以直接应用于工程服务于工作。同时,科研项目的成果可以为学科建设提供新思路与新方向,二者相辅相成,能不断提升科研机构科研能力与水平。
(二)有助于促进科研机构研究能力的提升
科研机构相对于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呈现批量小、精品化程度高的特点,以此为依托,培养出了一大批实践经验丰富、立足于单位科研生产的工程化人才。实践证明,科研机构在培养研究生基础理论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引入科研一线项目、接触一手实验数据等不断锤炼研究生的各项能力,达到了科研与教育相融合的目的。导师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在制订培养计划与指导课题的同时能促进导师对工作的再思考,激发导师这一群体的主观能动性与活力,从而对科研机构的基础理论与科研能力也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三)有利于研究生就业后成长成才
科研机构的研究生入学后,导师根据专业方向和科研项目情况,为其制订个人培养计划,有利于使学生在工程实践中迅速成长为专业人才。目前,科研机构招收研究生毕业后大多数都进入培养单位工作,可以提前接触岗位的研究内容,熟悉单位的工作环境,给研究生入职后的成长铺垫了良好的条件。自主培养的研究生比同年入职的高校毕业生提前进入角色2—3 年,在科研机构良好的氛围熏陶下,他们能更快地锻炼成长为单位的骨干中坚力量,成长为专业领域的核心骨干、技术专家。
二、科研机构研究生管理存在的不足
(一)科研机构学科建设受制约
科研机构作为事业单位,也存在难以突破的管理短板。研究生的培养归根到底还是需要为单位中心工作服务。与高等院校相比,大多数科研机构缺乏专职的研究生管理队伍、导师队伍,相关配套规章制度尚未健全,管理模式属于事业单位教育培训工作的一部分,一定程度上缺少学科建设的中长期系统性规划。在学科建设方面,部分科研机构主要是根据单位发展需要选择课题,在课题的规划性、体系性与延续性方面有待强化。同时,科研机构在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氛围营造、图书馆建设、公共资料储备等方面相较于高等院校有所缺少,使研究生涉猎的学术范围较为单一,不够广泛与多元化。
(二)基础课程开设能力不足
科研机构在基础课程开设能力方面远不如高等院校,一般不具备开设基础课程的条件。根据现状,科研机构的基础课基本采用与高等院校合作的方式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即基础课学习过程委托高等院校进行。此种方式可以弥补科研机构基础课程开设能力不足的短板,但一定程度上受制于高等院校的课程安排。科研机构如果需要开设具备特色的专业课程,还需要自身制订教学计划与课程安排,培养专门的授课教师进行特色专业课程的教学与讲授。
(三)部分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不高
因大多数科研机构研究生的课程学习都在高等院校进行,缺少了科研机构的督促与提醒,研究生的学习自主性、自觉性存在降低的可能性。加上不同于普通高校自费培养的模式,科研机构每月给研究生提供生活补贴,研究生的就业压力较小甚至没有就业压力,导致部分研究生学习期间的主观能动性有所降低,课程学习与课题研究过程积极性与创造性不高。同时受体制影响,部分科研机构缺乏针对主观怠学研究生的有效监督管理手段。所以,科研机构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从而调动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三、优化科研机构研究生管理模式
(一)统筹设计,加强学科建设
科研机构需要统筹规划、顶层设计,将学科建设与单位科研生产工作紧密结合,形成学科体系。科研机构在制订招生计划时应提早规划,打破因导师需要招收学生的传统,严格执行以课题为导向的培养体系,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延续课题,避免开展重复的研究工作。及时调整规划符合科研机构现状的研究方向,以研究生的教育培养夯实科研机构基础理论工作,让研究生的教育培养工作促进科研单位的氛围营造,构建良性健康的科研机构学术氛围。
(二)打造高水平的导师队伍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有对研究生进行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学术规范教导的责任。科研机构的导师都是各专业领域的带头人,有着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但同时大多数导师没有专业的教师教育经历与背景,需要科研机构加强对导师队伍的培训与方法指导。要精心培养建设一支专业的导师队伍,针对学位与科研机构教育工作方针、培养流程的重点工作与关键环节的把握、研究生群体心理特点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等方面予以培训,不仅在研究生培养的实施层面为导师提供参考与指导,更要在教育思维、培养理念与角色转换等方面对导师进行辅导,促进研究生导师责任意识和指导水平提升。
(三)加强与高等院校的交流,营造学术氛围
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学术交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鼓励科研机构的研究生参与国家、行业、高等院校等举办的各类学术活动,探索将参与学术活动的实践情况纳入学分管理体系,依靠制度保证,确保研究生学术活动落实务实;通过与高等院校联合举办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等方式,与高等院校实现师资共享,让高等院校研究生了解到科研一线的实践情况,让科研机构研究生学习到理论前沿的研究情况。促进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不同学科之间的研究生进行研究探讨,启迪科学思维,张扬学术个性,拓展创新空间,为科研机构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研究生教育培养是科研机构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国家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重要构成。随着科研机构科研能力的不断提升,研究生教育迎来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科研机构的相关主管部门要时刻以单位发展为根本,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在学科建设、导师队伍建设、学术氛围营造等方面统筹策划,优化管理,促进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