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让语文学习真正发生的散文阅读教学

2020-02-23

语文天地 2020年10期
关键词:小节文本语文

让语文学习真正发生,最为重要的就是学生的学是真学,学生能在教师的引领下沉浸于语言文字中,在语言文字中穿行涵泳,学生能在先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发现未知,尽可能在原有的语文素养基础上向“最近发展区”无限靠近。教师的教是真教,不是为了教学目标的走马观花,不是学生个个肤浅参与的“虚假繁荣”,更不是教师所教与学生想学之间产生悖反而导致课堂死气沉沉。下面笔者以李汉荣的散文《夜》的教学为例来谈一谈。

一、创设情景,关注学生先有知识经验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教师要根据文本内容为学生精心创设各种真实可感的情景,让学生在进入新的学习与思考之前在情景中感发,在情景中联想想象,建立起文本与学生先有知识经验的有效联系,从而在学生心里形成比较和心理期待。

比如,在学习《夜》之前,教师可先带领学生描述各自认知中的“夜”,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处生活环境的不同,真实地描述城市中的夜、乡村中的夜,现在的夜和曾经认识的夜。对于这个大家都极为熟悉的对象,学生必然有话可说。但因各自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以及已有生活知识和生活体验的不同,描述也将有所不同。有人说城市的夜热闹、丰富、灯火辉煌、灯红酒绿,也有人描述为嘈杂、混乱,只见灯光不见星星;有人说乡村的夜安静、清爽,夏夜偶尔繁星满天,也有人形容为单调、黑得怕人等等。显然,学生描述的夜多数只是停留在自然之夜浅表的直观印象上,与李汉荣笔下的“夜”大有不同。然而,这恰是教学的契机,教师正好可以因势利导,请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发现作者笔下的“夜”是什么模样,对“夜”怎样分类,怎样具体描述,通过写“夜”表达什么情思寄托等。学生将会在比照和期待心理驱使下更加用心阅读。

二、书声琅琅,感受语言文字艺术魅力

散文之美,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语言美,也是语文美的因素之一,语言更是思想情感的载体。因此,教师必须带领学生真正走进语言现场,领略汉语言文字所独有的文化张力和艺术魅力。通过单独读、小组读、自由读、齐读、整句整段读、捕捉关键词句跳读等多种形式朗读,读出趣味,读出情感,读出藏在文字背后的意蕴,读出作者笔下的文字与自我描述或设想之间的不同和差距。

如《夜》一文,作者主要将现代的“夜”分为“真实的”和“不真实的”两种情形进行描述,与上文部分学生所描述的“真实的夜”有明显的区别。教师先引导找出“真”与“不真”的切分点——第6小节:“踏着夜色,我走出户外。”然后请五位学生以“接龙”的方式朗读1~5小节,极力读出“不真实的夜”的特点及原因。如反复读“灯山,灯河,灯海……被灯拒绝了”“夜的片断……有几人还懂得领略呢”“稀稀落落的灯火……阻止着夜的到来”“人造的白昼眨着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眼神……没有性别”“色彩撩人”“混乱”等词句,深入领会夜的“不真实”。请学生以多种形式朗读7~11小节,与作者一起倾听夜里亲切动人的声音,感受并想象自然的博大慈祥,仰望星空的高远永恒,领悟夜的深邃神秘,试图做一回“真正的夜”中的“诗人、智者和哲学家”。

三、分享互动,亲历语文协同实践过程

分享不是简单的个人成果展,而是在教师了解现场学习思考现状的前提下学生围绕真问题进行真阅读,是分工和目标明确的真合作,是呈现思维过程、依据和方法的真交流。

学生在领悟作者笔下“真实的夜”的特点和内涵时普遍浮于文字表面,而不能领悟纸背后透出的深意,教师可以顺势抛出一两个示范性的讨论话题,提出讨论的路径,给予学生充分自由的时空,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质疑,刨根问底,亲历协同实践的学习过程。如在概括“真实的夜”的特点时,让学生讨论作者在第7小节为什么要写各种声音?这些声音有什么特点?第8小节为何要以拟人的手法写众多自然事物?第10小节列举李白、李商隐、苏东坡、屈原等人有什么用意?第11小节作者为什么会由夜想到“死”这个大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务必知道彼此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有什么依据。唯如此,分享互动,合作性学习才会真正发生。否则,讨论常常只停留在彼此结论的互通,而没有思维路径的相互促动,没有优良学习经验的相互借鉴,更没有对自己得不出合理的结论或结论过于肤浅的原因的反思。

四、问题驱动,静待学生思维抽穗拔节

一个能让学习真正发生的语文课堂离不开学生的思与悟,离开了思悟,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技能就难以得到真正提高。为此,教师的重任在于精心设计少而精的核心问题来驱动学生默默静思,向文本纵深处漫溯,促使学生对未知领域迫切探求,在学习过程中体验“饥饿感”。

如为了将《夜》的学习推向纵深,教师可以设计并依次抛出如下问题,或者引导学生在教师的问题引发之下自己提出问题,将学生卷入“思维历险”中,让学生在文本中涵泳,教师则退居幕后,只适时激励、启发、点拨,适度追问即可。

第一个问题:作者认为现代社会“真正的夜”去哪儿了?(“真正的夜”消失的原因是什么?)在此问题的推动之下,学生会再次回到文本中探索发现。比如有人会发现夜在城市里被灯山、灯河、灯海拒绝了,在村庄与村庄、城市与城市之间被灯光阻隔成不完整的片断,在城市与乡村的过渡地带夜色被切成碎片,夜被机械的吵闹、商业的喧嚣、色彩撩人的电视、令人迷醉的歌舞厅等淹没了。教师可借此点拨追问,这些具象所代表的是何种文明形态?在这样的夜中人们是什么心态和生活状态?由此将学生引向对现代文明人心浮躁、生活浮华的思考中来。

第二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说“今夜,有许多人会变成诗人、智者和哲学家”?在以上问题的启发之下,学生思路会相对明朗,会再次回到作者笔下“真实的夜”中去探寻。若学生思考遇阻,教师可提示学生联系诗人、智者、哲学家各自的特质进行思考。通过反复阅读与静思,学生逐渐明了,作者之所以写自然中众多质朴、温馨、和谐的声音,充分展示自然的亲切动人,意在引领人们远离喧嚣而真切地融入自然,感受自然的博大与永恒,领略自然的美感和诗意;之所以写星空,列举苏轼、屈原等事例是让人在对精神依托和人生方向的探寻中变得清醒明智;之所以写“想到了‘死’这个大问题”是让人深刻地反观自我,洞悉生命的真实内蕴,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教无定法,但贵在得法。教师只有钻研教法,深度研习文本,精心巧妙设计情景、读法、互动之法和设问之法等,才能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穿行,在优美的散文篇章中涵泳,在天生浪漫的语文学习中享受,在思维历险中跃动。教师在课堂上灵性智慧地教,学生积极主动地学,语文学习才能真正发生。

猜你喜欢

小节文本语文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羌族萨朗舞歌巴茸的音乐分析
——以羌族舞歌《叶忍》为例
快把我哥带走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德沃夏克
——《幽默曲》赏析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音乐分析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