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有效思维课堂中的应用——以《区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一课为例

2020-02-23黄金莹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工业化城市化课程标准

黄金莹

问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有效思维课堂中的应用——以《区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一课为例

黄金莹

(延边第二中学,吉林 延吉 133000)

问题型教学是尊重学生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的一种表现形式,有效的问题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兴趣,有效的提升课堂质量,不仅注重传授,还要重视学生有效思维的培养。本文以“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一课为例,从设计问题、呈现问题、解决问题三个方面探讨了问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有效思维课堂中的应用。

高中地理教学;问题式教学;有效思维课堂;应用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就是问题式教学法,其重点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课堂以解决问题的过程为主线进行开展,那么如何发现问题和如何解决问题也就成了问题式教学的重要部分。本文以《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一课为例探讨在地理教学中问题式教学法的应用。

一、结合情境,设计问题

情景的设计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学情情况,符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联系日常生活,贴近社会现实,使学生迅速融入到情境中,才能更好地对知识进行理解。首先,要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适当拓展和深化;其次,从学生生活中看到的现象或经历过的事情入手来进行情景创设;再次,可从时事热点说起,将知识融入其所关联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中,用情景展示地理是与现实社会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学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知识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区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一课可以用深圳改革开放前后景观图片、人口总量的变化和深圳市GDP数据的变化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为接下来的探究学习打下基础。

情境创设应该体现开放性和关联性。一个成功的情境创设应该包含问题,并且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空间。布鲁纳说:“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有些情景设计直接引入教学内容,学生不需要思考,进入某种状态后就失去了探究的兴趣。如本节课的教学时,部分教师会采用珠江三角洲现在的景观图片或视频,将学生直接引入到所创设的教学情景当中,随后提问学生在图片或视频中看到了什么,学生会很快根据直观看到的回答并快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也会一定程度上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但是这类问题太过直白,思维空间不足,探究深度不够。具有开放性的情境创设应该是多方面的,学生可以从情景设计中获取多个兴趣点、问题点和探究点。情景创设的关联性体现在情景不能只是起到单纯的导入作用,它应该依托课程标准和教材,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所联系,学生能够从教材和课程标准中找到依据和相应资源。目前,教师所创设的情景基本上都可以联系教材,在教材中找到依据,但是与课程标准的联系却很少,例如这节课的课程标准:“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如果在情景创设时只用珠江三角洲现在的景观图片和视频导入,和课标的要求关联不大,无法看出推进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变化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情境也只起到“导入”或者“过渡”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什么用途。景观图片的对比,人口数据和GDP数据的变化,既包含了直观的地理景观,是学生直观体会地理景观的变化,又有人口数据和GDP数据的变化,从人口数量和经济状况方面的变化体会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从不同的方面让学生体会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让学生越来越深入地进行探究,思维随着问题的呈现得到一步步提升,使这个情景贯穿整节课,为整个教学过程提供了一个主线,起到有效引导的作用。

二、依据核心素养,呈现问题

在课堂问题的设计时,应该将 “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这六大素养适当的融入到问题当中,这六大素养是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综合表现。

1.问题的设计要注重深度,提升探究能力

学生能从课本或参考资料上快速找到答案的问题不属于有深度的问题。深度问题必须是经过了思维的转变,学生将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对现有问题进行分析,强调的是思考和分析的过程,最终指向答案;或者需要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寻找多种可能的答案;或者是一种认知冲突,导致深刻的思考、质疑和批判性思维。在这个探究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学生发展发散思维,养成不断探索、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体会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所带来的乐趣,提升学习兴趣和探索问题的能力。如本节课“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条件有哪些”,可以先让学生从教材中总结出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原因,再结合图文资料,让学生分析具体原因。这个问题的设计有一定的探究空间,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探索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条件。

2.重视课堂生成,学生是问题设计的主体

课堂中探究问题的主体是学生。为了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避免问题链过度限制学生的思考,学习过程中应以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为主,重视课堂当中问题的提出,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尝试根据他们的思维发展和现有知识来解决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尽量避免每组问题不同,各小组只关注本组问题的答案或者某一部分内容,导致其认识问题不够全面,无法将所有知识串联到一起,不利于知识的学习和综合思维的发展。 以本节课“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这一部分内容设计的问题链为例,不同班级的学生会给出不同的反应和答案。由于每个班级的学情不同,已有知识储备出现差异,有些班级的学生可以迅速给出答案,有些班级同学毫无头绪,保持沉默。此时教师就应该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不同反应,给出相应的引导。针对给出答案不够准确的学生,对回答问题的方式和细致程度加以引导;对没有思路的同学,将问题进行进一步分解,采用设问、追问等方式引导学生生成答案。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教师可以适当继续追问,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引入新的问题,问题的提出要有关联,做到环环相扣,在提问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本节课中“发达国家和地区是如何调整产业结构的?”这个知识点,很多同学可以快速通过阅读教材文字部分结合图标解答,那教师就可以进一步进行追问,“发达国家和地区把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具有哪些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如果学生依然能快速回答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加大难度,继续追问“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对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通过设置以上问题链,学生可以通过阶梯式的思维推出珠江三角洲快速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国际背景,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

三、解决问题,达成目标

衡量一节课是否成功的标准一定是有没有达成课前设定的教学目标,问题式教学法就是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达成课前预设的目标。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有多种方法,例如基础类问题可以通过课前预习自学完成;课堂中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设计的问题链和给出的案例,进行探究学习,更深入的多方面的挖掘知识;课后的巩固学习可以结合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完成课后思考,提升迁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本节课有一条预设目标为“阅读图文资料,对比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两个阶段的发展条件和特点,探究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提高获取信息、迁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以及分析归纳的能力,发展综合思维。”这条目标要通过课前预习,课中探究、课后迁移应用来达成。课前通过预习知道“什么是工业化与城市化”;课中通过探究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两个阶段的反战条件和特点,初步形成获取信息和综合分析的能力;课后通过完成课后思考,进一步提升迁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据此发展综合思维。

问题式教学不仅能实现有效思维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为主体的宗旨,教师变教为启、变教为导,更能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知、学以致用、学以致趣、学以致思、学以致成。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王志勇.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中问题设计的三环节[J].教学与管理,2018(10):64-67.

[3]张玉彬.理想课堂的构建与实施[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陈芸先.核心素养目标下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半月),2018(8): 35-36.

2020—04—06

G633.55

A

1673-4564(2020)04-0262-03

猜你喜欢

工业化城市化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工业化住宅渐行渐近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