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工作理论的职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2020-02-23黄玮
黄 玮
基于社会工作理论的职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黄玮
(福建省福清卫生学校,福建 福清 350313)
职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整体偏低,较之本科院校心理问题发生率较高,需要学校以及社会给予高度关注。本文在了解社会工作理论对职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应依照职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引入社会工作理念及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社会。
社会工作理论;中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职业院校多采取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办学格局多元化等办学模式,职校学生面临更多来自社会方面的挑战,需要更早接受职业环境的洗礼,将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融入职业教育中,能够对学生产生很多积极引导作用。社会工作理论中所倡导的人的基本价值理念是平等与尊重,将每一个人视为独立的生命个体,需要得到社会足够的尊重和理解,享受平等的权利。将平等与尊重的理念合理运用于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助于学生更好适应这个社会。
一、社会工作理论与职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结合的必然
社会工作的重点是将利他主义作为基本指导方案,借助于科学化的手段,确保需求者能够逐步脱离困境,逐步从他助转变为自助的服务活动。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属于一种突破性的尝试,是社会工作与教育领域的新结合,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让每一个学生获得作为独立个体享有的平等待遇,获得尊重和理解,实现对潜能的充分激发[1]。
1.发挥两者共同的作用
社会工作理论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能够获取可靠的干预成果。通过将社会工作理论合理的融入至职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能够发挥出两者的共同教育价值,在理念以及价值观上能体现出实际价值。
首先,两者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职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基础是心理学知识,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通过心理学的知识进行疏导,指导学生积极面对生活,正确面对困境;而社会工作中的很多理论思想也是依托于心理学,受到如精神分析、认知主义、行为主义等心理流派的影响,很多社会工作需要结合心理学的内容逐步开展。两者都需要以心理学知识为基础来开展工作,将两者结合应用于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疏导与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起到积极指导作用。
其次,突显出一致性的教育目的。社会工作和职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都是让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有效指导,使其身心健康,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因此,将社会工作理论应用于职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还能保障学生潜能的激发,激发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充分体现出助人自助的基本功效。
2.实现两者互补的目的
面对职校学生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在开展社会工作中可以采用以下三种处理方式:首先是治疗型社会工作,重点是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对其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进行干预的工作模式;其次是适应型社会工作,即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竞争、职业发展需要时所开展的社会工作,减轻他们的消极体验,保障情绪的稳定性;最后是学校——家庭——社区型社会工作,即三者进行结合的社会工作,开展横向跟踪调查,积极落实相关的服务与帮助,让学生拥有更为有力的成长空间[2]。而两者的互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范围互补。社会工作和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差异,以服务范围为例,职校院校按要求设置了心理咨询机构,学生可以获取相应的心理辅导与帮助,但是能获得帮助的学生还是少数,没办法全面考虑到全体学生的各种不同心理需求。但是,社会工作的积极落实,能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专业帮助,并且借助多元化的手段,使学生的不良问题得到有效处理。
(2)介入阶段互补。心理咨询中心的服务对象一般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所提供的服务旨在保障学生问题发生后的心理健康,但社会工作的重点是开展问题发生前的预防和问题发生初的引导。因两者的介入阶段存在着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双方的有效互补。
(3)运用方法互补。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心理咨询,主要是开展一对一的咨询,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与成长问题。但是社会工作更多是使用团体合作的方法,如无领导小组讨论、六步法等,来解决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两种方法的结合,有助于提高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效率。
(4)工作人员互补。职校实际开展的心理健康工作主要是依靠着心理教师来落实方案,从心理工作者角度来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专业性信息足够,但是职业信息提供不足。而社会工作的工作人员主要是专业对口的人员,他们更擅长从同辈或者前辈的角度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关系,从职业人士的角度出发,适当的引导他们逐渐走出心理困境。因此,将社会工作理论合理应用于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实现了两者的有效补充和互相完善,是一条必由之路。
二、基于社会工作理论开展职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基于社会工作理论与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两者的相似性,将两者相结合应用于职业院校心理健康疏导工作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在具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中如何实施,针对不同情况如何将社会工作理论渗透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1.针对于个案辅导的应用实践
对于个案的辅导,应该重视基本的环节和流程,重视具体的细节问题。需要对学生申请咨询进行详细分析,做好合理的接案准备,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研究,诊断并制定合理的目标,辅导介入后结案评估[3]。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应该清楚地了解其常见的心理问题,如学习压力和就业焦虑等,安排专门的心理咨询师参与到个案分析中,使得学生可以获取一对一的服务。在此前提下,需要适当的融入社会工作理论,帮助学生们构建专业助人关系,利用社会支持系统,开展个性化方案,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有力的支持,帮助其认识到自身的潜能以及资源优势,适当的减轻工作和学业带来的压力,妥善的处理基本问题和矛盾,促使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的适应能力稳步提升。
2.针对团体社会工作模式实践
个案工作模式的运用难以高效、快速地解决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无法保证在短时间内促使学生的心理恢复健康状态。应该适当利用团体工作方式实现科学的协助和巩固。团体社会工作也就是个人在不同的社区机构团体中,接受团体专业人员的引导和帮助,内部成员能够实现合理的互动与交流,确保理想关系得以构建起来,通过强化个人能力及需求意识,使得个人、团体和社区发展相一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可以适当运用团体社会工作的方法,由心理老师作为团队指导者,确定不同主题团体,记录团体成员的互动和分享等过程,实现对成员态度和行为的转变,确保心理辅导成效更理想,获得更多关注。学生会与各类学生社团均可适当运用团体社会工作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根据学生常见的心理诉求成立成长小组,合理划分有共同问题的学生,实现互帮互助。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借助于系统性的活动训练,确保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发挥出团体力量,发展社会功能,充分挖掘自身潜能。
3.积极采取社区工作模式
为顺利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三维培养目标,实现对心理问题的合理预防,促使心理潜能的充分激发,构建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打造理想化空间。在职校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可以依靠社区,通过落实社区工作方式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将学生所在社区和学生整体视为工作的对象,展开适当的引导,让其参与到集体性的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社区建设意识,提升其社区建设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此类方法被广泛的运用至学生社区工作实践中,能够妥善的处理学生个体、群体和社区间的关系,确保相关的资源实现合理运用,协调内外部有限的资源内容,保证学生的个体和群体需求得以满足,实现学校——家庭——社区的全面协调的发展。
当前的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融入和利用社会工作理论是必由之路。这种理念的提出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指明方向,确定了更为合理的指导方针,最终目的是让职校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获得可靠的心理指导,为成长和发展稳固基础。学生所产生的心理问题表现于多个方面,需要各方的配合和支持才能更好的处理。学校、家庭以及学生个人,均应该致力于心理健康素质的建构中。将社会工作理论合理的运用至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实践中,能弥补传统模式存在的不足,结合社会工作的外延和拓展区域分析,从社会大环境入手,着重进行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在“助人自助”理念的引导下,让职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方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1]巫进娣.职校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以广东岭南现代技师学院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7):181+183.
[2]谢雪萍.构建职校“四维一体”人际交往辅导活动网络——由职校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统计分析引发的思考[J].学周刊,2014(25):40-41.
[3]李沙.同伴互助心理辅导教学模式对提高职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及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4(1):12-15.
2020—04—26
黄玮(1986—),女,福建连江人,福建省福清卫生学校讲师,研究方向: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G718.3
A
1673-4564(2020)04-024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