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新业态背景下对太行山研发的思考

2020-02-23李常宝

史志学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太行山山西研究

李常宝

(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临汾 041000)

为加大经济转型力度,2017年山西省做出锻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的重大决策部署。2018年山西省旅发委组织编制《山西省太行板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对太行文旅事业发展作出总体部署。据此,我们在对太行山研发时,需要进一步扩大基础研究,既要把“太行精神”贯注下的红色文化研究透,还要把自然景观资源、人文风俗资源发掘整理完善,在“两山”理论指导下,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合力打造太行旅游新业态。

一、地质地貌方面的太行山研究

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娲山,位于河北省与山西省交界地区,北起北京市西山,南至濒临黄河的王屋山,整体上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400余公里,是中国地形第二阶梯的东缘,也是黄土高原的东部界线[1]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志总编辑室编.黄河志卷11.河南人民出版社,2017.(P328)。太行山历史上名称多异是有其解释的,按《列子》本为大形山,古时大、太字同音异,后人加点为太以别大小之大。按《说文》段注:“后世凡言大而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形”字古时常用以形容体貌。《礼乐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据此,大形山是以体貌而命名。古时“形”与“行”通用,故后来通称太行山。成书于2000多年前的《尚书·禹贡》和《汉书·地理志》皆称太行山。太行山若断若续,婉蜒千里,往往又随地异名,因而后来各书对太行山名称也各不相同。《淮南子》称五行山:“武王克殷,欲筑宫室于五行之山。”《隋书·地理志》称作母山;《寰宇记》称作皇母山,或称女娲山等等[1]河北省地名办公室.河北省地名志·石家庄地区分册.1983.(P197)。

不过,从历史发展而言,民众认知中的太行山与现代地质学中的太行山脉不尽一致。据民国8年(1919)《大中华山西省地理志》载:“海内名山,由昆仑而下,当推此山为第一。《括地志》称为天下之脊。秦汉之际,所指山北、山南、山东、山西,皆指太行而言。自太行八陉范围言之,南起河内而北至军都,非山西一省所能尽。然《禹贡》既言太行恒山,则太行名称当限于恒岳以南,同一大脉,而区分为二。直隶人自京汉西望,则恒山、五台皆并于太行,不可不分析也。”[2]林传甲.大中华山西省地理志,第十章.太原金声永馆,1919.(P19)可见,在民国初年,官书太行山的定义为太行山脉之“恒岳”以南部分。由此往前追溯,顾祖禹在其《读史方舆纪要》里也是分别恒山、五台山、太行山论述[3](明)顾祖禹撰,陆岩司等选译.读史方舆纪要选译.山西人民出版社,1978.(P290-319)。而李四光指出,华北平原沿着太行山接山西高原,太行山代表着山西高原的一个变相的边线,因此应视为山西高原的一部分。不过,山脉的东南段和中断比较简单,至其东北部分,则编为组织复杂的山岳,就广义而言,是所谓的北京的西山[4]李四光原撰,张文佑编译.中国地质学.正风出版社,1953.(P6)。

太行山地质地貌是太行旅游板块的本体。太行山之所以雄伟险峻成为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是有其重要的地质构造成因,并因之呈现出独特的地貌特征,如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其它地理要素,当代需要在这两个层面上加大基础研究。因为,这不仅是出于地区地质安全和环境的现实需要,也是为规划、开发和管理太行山的旅游资源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但缘于上文所述认知的差异,学界对于太行山的地质研究之旨趣也不一样。

相关研究认为太行山脉的地质基底是复式单斜褶皱。东侧是断层构造,相对高差达1500米~2000米,山前发育典型的洪积扇以及冲洪积平原。从北向南有小五台山、太白山、白石山、狼牙山、南坨山、阳曲山、王屋山等山峰。山西高原东部的河流多切过太行山进入河北平原,汇入海河水系,其西南部的沁河水系向南汇入黄河。作为中国东部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太行山东部的华北平原是落叶阔叶林地带,西侧的黄土高原是森林草地地带和干草原地带,两侧的植被、土壤垂直带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5]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志总编辑室编.黄河志卷11.河南人民出版社,2017.(P328-329)。也有学者以地貌面结合沉积盆地的地质学研究方法,研究太行南段的地貌面特征、分布和地貌面的变形及其时间,指出南太行的构成地貌是在上新世早期[6]龚明权.新生代太行南段隆升过程研究.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年博士论文.。还有学者通过野外考察,相对系统地分析太行山地区的地质概况,介绍了独特的地质遗迹,如嶂石岩地貌、云台地、夷平面、峡谷地貌、瀑布地貌和岩溶地貌的主要分布,并分析了此类地质遗迹之成因,对全区地质遗迹进行分类总结,探讨各类地质遗迹的相互关系和成因。该项研究提高了对太行山地质遗迹的系统性认识,为太行山自然遗产价值评估提供科学依据[7]王辉,李江海.太行山地质遗迹特征与成因分析.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目前相关研究可谓不少,不过,较多地集中于南太行景区周边的地质研究[8]张岳桥等.太行山隆起南段新构造变形过程研究.地质力学学报,2003,(4);张蕾等.山西王莽岭国家地质公园地貌景观特征及其成因研究.地球学报,2014,(3).,与太行山的系统性开发尚有不小距离,需要学界更多关注并加大研究力度。

相对于太行山地质方面的研究而言,学界对于太行山地貌的研究成果较多,涉及到太行山区的森林植被、生态系统、水循环、土壤与水土保持、气候等方面[1]相关论著有:王连成,秦海轩主编.上党风景名胜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郑中夏主编.黄河之魂·长城博览·大美太行.山西人民出版社,2018;李常宝编著.壮美太行.山西经济出版社,2018;王义山,李爽编著.大美太行·邢台山水揽胜.方志出版社,2009.,这些著述图文并茂,为当代太行山的开发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

二、红色文化视野下的太行根据地研究

太行壮美,除了它雄奇险峻的地质地貌特征和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之外,还在于这里凝聚着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众追求民族解放而坚韧不拔百折不回的“太行精神”,以及此种精神引领下所形成的红色文化。锻造太行旅游板块需要加大这方面的研究,用太行独有的文化软实力提升旅游产品的品位,为文旅事业注入精神追求。

全面抗战爆发之后,根据党中央关于创建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的指示,1937年10月起,八路军129师、115师第344旅、青年抗敌决死队第1、第3纵队,先后转战太行山区,与晋冀豫省委配合,发动群众建立政权,进行武装抗日。1938年4月,晋冀豫军区成立,以晋东南各县为中心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1939年初日军占领白晋公路,根据地被迫一分为二:路东成立太行区,路西成立太岳区。1938年1月,129师东进纵队挺进冀南平原地区,与冀南特委一起,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4月,成立冀南军区,陈再道、宋任穷为军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8月14日,冀南行政主任公署成立,辖30余县的冀南根据地基本形成。

为统一领导太行山周边根据地的敌后抗日工作,1940年8月,冀南、太行、太岳三个根据地联合成立“冀太联合办事处”,其中太行区为联办直辖;1941年7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成立,以杨秀峰为主席,薄一波、戎子和为副主席,辖太行、太岳、冀南、晋豫四个行政区,太行区由边区直辖。如以华北新华书店印行的《晋冀鲁豫边区分区详解地图》而言,太行地区又是一个行政区划上的概念,当时太行行署区分为五个专署,其中第二专署辖平定、昔阳、和顺、左权、武乡、襄垣、榆社、太谷、祁县、榆次;第三专署辖黎城、潞城、长治、平顺、壶关;全部在山西省境内,另加上第四行署陵川县[2]民主出版社绘制.晋冀鲁豫边区分区详解地图.华北新华书店,1947.(P8)。至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太行区在革命战争年代都有其重要地位。那么,从革命文化视野下来看,关于太行根据地的研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加强:

首先要在重视既有史料基础上加大资料搜集整理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山西省委党史研究部门陆续整理推出《山西革命回忆录》第一至五辑,至1995年,又出版《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分为“大事记述、党的建设、地方武装斗争、政权建设、土地问题、财政经济建设、群众运动、文化事业、公安保卫工作、交通邮政”等方面,为太行根据地的研究提供了丰富史料。当代要在用好用透这篇史料的基础上,及时关注档案部门推出的各类档案汇编,亦即充分运用好手边资料,进一步关注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推出的《八路军·参考资料(1—8)》”[3]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八路军·参考资料(1-8).解放军出版社,2015.和《八路军·回忆史料(1—8)》”[4]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八路军·回忆史料(1-7).解放军出版社,2015.,再行资料搜集和整理工作。

其次,太行根据地的研究需要系统化。一般而言,大多可以从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个方面进行,从目前学界研究来看,关于太行根据地建设的各个方面,如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民用工厂、戏剧运动、减租减息、土地改革、婚姻家庭、整风运动、精兵简政、财政经济、灾荒救治、流民改造等方面,已经具备了相当基础,这为太行旅游板块当中的红色内涵奠定基础。但需要看到的是,太行根据地的党建和武装斗争类研究相对薄弱,受社会史、文化史研究的影响,学界对此二者研究的兴趣消退,这是之后应该加强之处。

再次,关于太行根据地的研究要与地方结合,这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就是学术研究提倡现实关怀,据此为社会服务,为地方服务;另一方面,根据文献档案史料来研究太行根据地,提倡进行实地调查,领略革命年代战斗场地,让文献资料所展示的情节鲜活起来,以增进史感。

此外,就太行红色文化研究而言,山西本土学界还要有意识地开展晋察冀边区的研究,因为从学界研究之中的基本概念而言,太行根据地所在的太行就是时代时人所指的太行,“东支,多突出直隶境,如百足之虫,不计其数;南支,以晋城之南为首,直至河南省清化镇,以沁阳卫河之北为限;西支,太谷为太行之谷,出谷而为太原,即太行西麓;北支,滹沱以南,其北有五台,自成一山脉”[1]林传甲.大中华山西省地理志,第十章.太原金声永馆,1919.(P19)。那么,太行板块所包括的北部地段就属于八路军115师建立的晋察冀根据地范围。这不是现代人为的割裂,是时代使然,并且河北省对于太行区的理解也是如此,“太行区是太行革命根据的简称,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晋冀鲁豫解放区的一个行政区”,因为主要是以太行山地为主,故名“太行区”,大致范围是“正太铁路以南,平汉路以西,白晋铁路以东,黄河以北地区”[2]石家庄地区行政公署地名办公室.石家庄地区地名志.1984.(P98)。那么,就整个太行红色文化研究而言,开展晋察冀根据地的研究显然是需要加大力度的。

三、人文视野下的太行山研究

历史时期以来,太行山是一个备受关注的人文话题,从《山海经》记载开始,到曹操的《苦寒行》、刘长卿和独孤及的《太行苦热行》[3](宋)郭茂倩编撰.聂世美,仓阳卿校点.乐府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P716),再到朱德的《太行春感》[4]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文艺处编.现代咏晋诗词选.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P8),尤其是冼星海作曲的《在太行山上》更是唱响抗战年代的民族强音。因此,太行山自古就是人类抒怀的对象,渐成了各种文化的汇聚中心,都积淀为太行厚重的文化底蕴。太行文化内容涵盖诸多方面,主要有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民间歌谣、古代建筑遗存、革命遗址等。

民间故事方面,1990年代,有关学者为发掘史料,曾进行了太行山区民间故事收集整理,其内容包括神话、人物传说、地方特产的传说、民俗传说和地方生活故事[5]王震宇主编.太行山民间故事.中原农民出版社,1992;刘春彦主编.太行民间故事.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也有学者认识到民俗文化在地方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开始对民间故事当中有关生产生活习俗、婚丧嫁娶习俗、传统节日、方言土语等予以分类展示,以期增进对于地方文化的理解,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为当地发展提供文化支持力[6]宋保明,宋雨峰编著.左权民俗.山西人民出版社,2017.。流传于民间故事当中,神话传说占了一定比例。太行山区的上党神话围绕炎帝文化的内容较多,学界就神农文化、炎帝遗址以及炎帝文化的传承都有一定研究[7]马志生主编.炎帝文化:上党二十年研究集锦1985-2005.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近几年,在地方政府的关注下,也陆续推出了部分著述[8]成茂林,梁晋高编著.山西高平炎帝故里.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编.寻根炎帝.三晋出版社,2016.。

民间歌谣方面,1959年中国音乐协会山西分会筹委会编写《山西民歌四十首》,其中有“黄烟洞大胜利”“左权将军”“歌唱太行山”等记录革命战争年代的民歌[9]中国音乐协会山西分会筹委会编.山西民歌四十首.山西人民出版社,1959.2、4、10.。近年来,南太行地区民间歌谣的社会属性和功能引起学界重视,尤其是在民族解放战争当中所形成的民歌,既是太行民众的集体智慧,更是中共战时文艺政策的成果,有力地推进了革命事业的发展[1]李荣.晋东南抗战民谣社会功能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太行地区民歌众多,其风格呈现出区域的差异性。南太行地区陵川县地处晋豫交界,受外来民歌风格、音乐特色和方言的影响,该县形成了兼收并蓄的民歌新品种,并且,当地民歌种类齐全,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也有长歌和双声部歌曲等[2]赵喜胜主编.南太行民歌选.北岳文艺出版社,2018.。学者们所收集的民间歌谣主要来源有三:一是来源于长期在民间的晋南乡民的口耳传授;二是源于民间辑佚的古旧抄本;三是河东地区及相邻市县20世纪中晚期的一些正式和非正式印刷品。其内容包括传统民间礼仪和岁时风俗习惯,反映了旧时底层劳动人民劳作和生活的艰辛,展示出抗战时期太行人民的真实生活场景[3]王占文.太行人民抗战民歌选集.山西人民出版社,2017.。就太行山民歌文化功能的彰显以及围绕民歌来推进地方建设方面,相关地方政府也做出有益尝试。左权县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左权民歌有其重要特色[4]赵世元主编.左权县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P416-417),其中“开花调”被列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9年暑期,该县举办“左权民歌汇·2019年国际民歌赛”,并在既往民歌选集的基础上,增选抗战民歌30首汇编成书[5]中共左权县委宣传部编.桃花红杏花白.新星出版社,2020.。

古建筑方面,因为地形气候及其交通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迄今为止,太行山区依然散布数目众多的古建筑,尤其是古村落和寺庙建筑之类。2007年,山西省建设厅推出过《山西古村镇》一书,介绍了山西省古村镇概况,并对沁河流域、汾河流域、黄河岸边古村镇以及其他区域的古城镇有过相应介绍[6]山西省建设厅编.山西古村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目前,学界已经开始古建筑的研究,如沁河中游的上庄古村,其整体格局体现出元、明、清、民国等不同年代建筑的有机整合,是中国乡土社会变迁的缩影,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7]山西省住建厅编著.一个古村落的十年变迁·山西省阳城县上庄历史文化名村维修与整治工程纪实.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也有学者就山西传统村落的贫苦现状做过调查,并分析贫困原因,同时借鉴国内外传统村落保护开发模式,对山西传统村落之保护与脱贫提出政策建议和设计方略[8]李仙娥等著.黄河流域古村落生态发展模式与政策评价研究:以晋陕为例.陕西人民出版社,2016.。随着户外运动的兴起,现代文旅热爱人士对太行古建筑的关注越来越多,并有专论一处村落,如以村落选址布局为面,以附着其上的民居建筑、寺庙建筑、自然景观(松柏)、碑刻、历史民俗文化等为点,真实、客观、准确地再现太行山深处一个小山村的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配以图片,和相关建筑、科举、民俗等专业知识,使知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融为一体[9]李林柱.中国传统村落·瓦岭.北岳文艺出版社,2019.。就太行山古建筑的研发而言,一方面需继续鼓励各方面力量的参与研究,让深藏太行的古建筑为人所知,另一方面需要下大力气做好古建筑普查工作,并按照太行北段、中断、南段做好科学分级统计归类工作,为下一步系统研发奠基。

革命遗址方面,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事业,领导人民跋涉太行山水,留下大量的革命遗址,包括党的重要机构旧址,重要党史人物的故居、旧居、活动地,重要事件、重大战役战斗遗址,具有重要影响的革命烈士事迹发生地或墓地等,也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兴建,用以铭记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纪念设施,以及能够反映革命时期党的重要历史活动、进程、思想、文化的各种遗迹。根据全国革命遗址普查总体要求,在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组织指导下,各级地方党史部门在革命遗址汇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先后推出《山西省革命遗址通览》各市分册,其中涉及到太行地区的有晋中市、晋城市、长治市等[1]中共山西省委党史办公室,中共晋中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山西省革命遗址通览·晋中市(总第5卷第7册).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目前就革命遗址确定方面,太行地区大体落实完善,需要进一步跟进的是,要把这些革命遗址予以实事求是的阐释,讲好红色往事,传承红色基因。

此外,还需要关注太行地区南下干部及其后代的口述史料之收集。解放战争时期,遵照党中央和华北局的指示,从1948年下半年到1949年下半年,山西先后选拔太行、太岳等革命根据地的干部,组成建设新区的干部团队,共计1.2万余人,分别进入福建省、湖南省、四川省和西康省等,执行新解放区的政权接管工作[2]刘玉太编著.1949:山西干部南下实录.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干部南下为全国的解放作出巨大贡献,在解放全中国的光辉历程当中促进了南北融合和文化交流。当代需要进一步加大山西南下干部的资料收集整理研究,尤其是要做好南下干部口述史料的抢救性收集。同时,成立“老家山西”摄制组,推出电视专访系列,以扩大山西的影响力。

在人文太行建设方面,需要高校及科研院所力量的大力支持,才能在精芜并存的基础上,做到兼收并蓄,含英咀华。

四、文旅融合发展视野下的太行山规划思路

俗话说“靠山吃山”,意味着山区能够提供人类生存的一定条件,但山区也存在诸多的不足,如“愚公移山”即是如此,当然其中暗含着先民向太行山讨要生活的坚韧精神,但是山区民众生活水平低下一直都是客观存在。因此,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出台扶贫政策,推动“星火计划”“燎原计划”的实施,在地方高校院所技术指导下的小规模种植和养殖类生产,帮扶民众实现温饱以及提振地方经济方面有着明显的效果。

太行山区实施扶贫开发,大多以发展农林经济为考量,有关省份就果树、大田作物、瓜果菜蔬的栽培技术,造林技术和家禽家畜饲养技术问题有过经验总结[3]河北省太行山区技术开发中心,河北农业大学太行山区开发技术研究室编.太行山开发实用技术.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也有对太行山区观赏植物的特性及分布,观赏及用途,繁殖及栽培诸方面进行阐述[4]贾绪初主编.太行山观赏植物及利用.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山西省在绿化太行的基础上,结合经济林的开发,总结了滹沱河下游流域的核桃、翅果油树、柿树、漆树、山楂、杏树改良技术,并就灌木、草、药材及其病虫害防治总结经验[5]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所主编.绿化太行山技术选编.中国林业出版社,1986.。当年的扶贫开发为后来积累了一定经验,直到当代,太行山区的核桃种植还是关注对象[6]刘金哲等编.太行山区核桃节水及高效栽培技术.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2000年以来,中央加大中部地区的开发力度。2006年4月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山西曾提出“两区”开发战略,决心对太行革命老区和晋西北老区山区加快科学发展攻坚,打赢革命老区集中连片贫困区的扶贫开发翻身仗。并借鉴湖南湘西开发经验,决定以扶贫开发为主体,实现区域开发与扶贫开发的有效结合;以产业开发为龙头,实现产业开发与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有效结合等,从而实现农民增收和富民强县[7]山西省“两区”开发领导组,山西省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中心.晋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山区开发推进手册.山西经济出版社,2006.。但受煤炭经济影响,“两区”发展战略未能切实推进。而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在老区、山区的太行地区尤其突出。

十八大以来,尤其是近期“两山”理论的提出,进一步肯定了前期太行山区林业发展和水土保持方面的努力,这是当代打好太行山品牌的基础。为此,对于太行山研究和开发需要坚持绿色发展和融合发展理念,要坚持市场导向下的统筹协调,走文旅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协同发展之路。为此,太行旅游板块的研发需要从源与流两个方面予以重视,尤其是源头方面要加大研究的力度和系统性,为“流”提供科学的具有诠释性的理论依据,尽管这样有些缓不济急,但只有这样才能走出文旅事业持续发展之路。

比如,太行山国家森林步道建设之目标,是要串起太行山区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自然遗产地,以及古村镇等文化遗产[1]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旅游管理办公室编.2018行游国家森林步道.中国林业出版社,2018.,此则意味着需要源与流的并行研究才有综合性经典文旅线路的勘定,必须汇集各种专业团队及其在地质地理方面、红色文化方面和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沿途重要节点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等进行描绘,精心推出文旅产品,完善文旅精品体系,把太行山建设成为红色往事就在身边、太行精神时时能够触及的愉悦身心、提振精神的康养圣地。目前,锻造太行旅游板块需要破解的难题大体如下:

首先,根据太行山绿色山水和红色文化的总体品质,做好太行山研究发展的总体定位——进一步夯实基础研究弘扬太行精神、彰显太行传统文化优势,按照“两山”精神科学规划建设旅游线路,以不同的市场定位推出经典旅游产品,在财政下行情况下,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其次,成立综合各专业、结合各部门的统筹规划机构,充分利用山西“老八所”高校的科研力量,组成专门的太行山基础研究和科学规划的高水平团队,根据《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做好科学规划,根据国家大政方针和重大战略需求,并关切当代人民的需求,按照《山西省太行板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做好发展中长期规划,分阶段从事科学设计和基础研究,为“一个廊道、三个片区、九个龙头景区”等全域发展布局提供理论支撑和各专业数据,避免纸上谈兵和项目无法落地。

再次,就市场主体培育问题,政府部门必须就现有景区的经营权、所有权和管理权予以改革,推进文旅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克服土法上马,培育新视野新思路的大型文旅骨干企业,提倡集团组建高水平太行发展研究院,建立访学研学人才交流机制,并根据市场和长期规划,自行培育切实有效的文旅事业从业人员。

最后,太行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加快,完善交通线路和通讯基站建设,早日实现《规划》所瞄准的国内三级市场的对接工作。同时,改善太行山区互联网、物联网环境,实现“一部手机游太行”智慧文旅工程,推动太行现代文旅事业的转型升级。

总之,太行山旅游板块的培育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需要各级各类人才共襄盛举乃见事功。为在2020年实现整体脱贫的目标,需切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全国人大十二届五次会议上的“全域旅游”国家战略,让大美太行享誉海内外,让民众畅游山西好风光。

猜你喜欢

太行山山西研究
我在山西等你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太行山写生》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山西叹五更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太行山(外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