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广播主持人亟需强化编辑意识

2020-02-23王晓红

视听 2020年8期
关键词:广播节目听众广播

□ 王晓红

编辑是新闻生产流程中一个专门的工种。在主持人看来,编辑是节目后期的事,与己无关,不会意识到自身编辑能力的高低是影响节目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编辑意识不强、编辑能力不足,是主持人队伍的群体特征之一,这一特征在刚入行的新生代主持人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新生代主持人普遍缺乏编辑意识

师带徒制度是广播电视台普遍采取的一种人才培养制度。笔者作为被认定的师傅,与各传媒学院播音专业毕业的学生多有接触,感觉他们入职后最缺乏的、亟需补上的基本功就是编辑这一课。因为没有编辑意识,导致领悟力不够——听不懂,教不会,上手慢,在工作中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开展业务机械、僵化,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成长缓慢。例如在深圳广电集团广播栏目《交通动态》工作的一位学徒,与岗位要求相差甚远。《交通动态》是深圳交通广播的标识性栏目,贯穿全天节目始终,逢整点、半点播出,高峰期15分钟一次,直播室设置在深圳市交警局,要求主持人要把每一次路况播报有机地切入到各节目中去,和正在播出的节目进行空间切换时要有过渡语,自然融入节目,以形成完整的节目板块;在播报中要重点突出全市路况,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栏目组安排某学徒播报《交通动态》,然而其播报的路况内容杂乱,堵与不堵的道路混为一谈,重点不突出,而且节目之间的切换生硬、突兀,这种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业务能力薄弱,归根结底源于缺乏编辑意识。又如在2006年广东省播音主持作品评奖中,笔者作为评委,发现一些参评作品中主持人的声音非常好,吐字归音规范清晰,遗憾的是声音和作品“两张皮”,究其原因,主持人不理解稿子,分不清通讯、消息、评论,这也是一种缺乏编辑意识的表现。

二、广播主持人在节目中缺乏编辑意识的表现

在传统媒体时代,报纸具有更高的资讯密度,报纸新闻也具有更高的严谨性。在过去,电台节目播出的大量内容来源于报纸。电台编辑被戏称为裁缝,通过“剪刀+浆糊”,裁剪、粘贴,稿子就编辑完成了。播音员(而非主持人)在话筒前照着稿子一念,就完成了广播产品的制作与播出。播音员有没有编辑意识,对节目质量的影响不大,只要声情并茂、声音好听就行了。随着广播节目的多元化发展,特别是具备较强人格化特征的主持传播的出现,主持人必须自己准备稿子了。播什么、怎么播、请谁来做嘉宾、热线怎么接……这些新任务对主持人的编辑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检验着主持人水平的高低。简言之,主持人不能光拼嗓子,要带着脑子了,要有装着编辑意识的大脑。

广播主持人的编辑意识就是其逻辑思维与服务意识的总和。如果广播主持人缺乏编辑意识,体现在节目制作中,将存在诸多负面影响:一是节目缺乏结构设计,开场、结尾各说各话,没有前后呼应,中间的起承转合也缺少逻辑性。二是节目内容编排凌乱,既无法做到层层递进、引人入胜,也未能实现深入浅出、清晰明了。由于栏目之间缺乏内在联系,也就无法清晰地表现主题。三是内容平铺直叙,缺乏节奏感,没有高潮,没有起伏,难以持续吸引受众,引人共鸣。四是新闻敏感性差,看不懂所处的时代,抓不到反映时代特色的好题材。五是驾驭听众热线和留言评论的能力弱,不能使受众的参与成为内容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编辑意识是统领节目的“纲”,检验着主持人的逻辑思维能力、驾驭节目的能力以及服务意识。随着互联网普及,新兴媒体崛起,广播节目受到冲击,融媒转型成大势所趋。落实到广播节目制作中,与新媒体的结合成为必须,互动成为必不可少的节目要素。广播节目主持人,除了播前备好稿子之外,在直播过程中还要与多个平台上的受众进行实时互动,除了传统的热线互动之外,还加入了微信微博评论、抖音聊天、APP评论区留言等。如何在节目中嫁接受众的参与,比如选播哪些留言、在哪里切入口等,对主持人的编辑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融媒传播时代,主持人不仅要当好“模特”,精彩亮相,还要做好“裁缝”,兼顾幕后工作,能力和素养亟待进一步拓展。

三、广播主持人如何提高在节目中的编辑意识

(一)加强新闻理论学习,夯实专业基础

广播节目主持人化之后,从业人员来源广泛,从新闻、中文、播音等专业毕业的只占其中一部分,大量来自于非新闻专业院校的主持人往往新闻理论功底薄弱,在实际工作中上手慢,不得要领,其作品总是“四不像”,不伦不类;其优点是知识结构相对丰富,视野开阔,思维缜密,有观察力和思辨力。理论是创新的基础,对于这些“跨界”主持人来说,只要愿意学习,把新闻理论课补足,往往就可以迅速成长为业务骨干。

实践证明,一个不会采访,不会编稿子的主持人,也不会是一个可以在话筒前好好说话的主持人。

回到带徒弟的经历,当意识到队伍里的新人业务进步慢的根源在于编辑意识不足时,笔者就安排他们专门编辑台内的一档《新闻快报》栏目,以此为抓手,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当他们可以做一名合格的编辑时,再返回节目,可以发现,他们的业务进步非常明显,在话筒前也变得更加自信,能够言之有物了。在节目制作中,无需手把手教,他们已自觉地具备了内容选择、主题定位、谋篇布局的意识。

(二)熟练新媒体应用,培养融媒体传播思维和能力

传统媒体对编辑的要求相对简单,到了融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介质多样化,编辑不仅要对文字、语音、图片进行加工,还要有驾驭视频、互动、超链接等网络元素的能力。通过对新媒体应用的学习,编辑意识会在实践中迅速提升。

笔者认为,在网络时代,主持人如果不成为“网红”,就是悲哀的。做“网红”不是博出位,而是保持对社会敏锐的观察,紧跟时代科技脚步的一种重要举措。主持人应充分利用不同媒介平台的传播优势,树立新形象,扩大影响力,服务社会,实现主流媒体信息价值、个人价值和媒体价值的最大化。比如通过网络音频平台、网络收音机等可以扩大广播的收听人群,通过抖音可以实现广播可视化传播,这些新媒体应用满足了用户消费视听内容的不同场景,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对传统媒体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熟悉各类新媒体应用的过程中,主持人的编辑意识和编辑能力也将同步提升。比如为了适应用户碎片化的消费场景需求,深耕垂直领域信息品类,要通过深圳广电的数字平台“壹深圳”“深爱听”等上传节目拆条,主持人必须弄清楚哪些是节目精华、听众最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而要弄清楚这些问题,有赖于主持人编辑意识的发挥。

(三)重视用户反馈,提高服务意识

电台主持人对用户生产内容(UGC)的依赖有着最直接的体会。比如热线节目,没有听众的参与,节目几乎就无法进行。如今,微信成为电台节目与受众互动的最主要平台,听众精彩的留言成为节目内容中最生动的部分,直接影响着节目的播出效果。在互联网技术支撑下,可以实现海量用户与广播节目的持续互动,听众得以更便捷地参与到媒体的内容生产之中。网上流行着一种说法,“自古英雄出评论”。网友们对新闻事件的解读、调侃和批判等,更丰富了新闻的外延,提升了新闻的影响力。

有意识地培养优质听众,重视UCG质量,体现了主持人对受众的服务意识。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听众已经不满足于单方面听广播、接受信息,他们有着强烈的自我表达意愿。主持人要“开门办广播”,将听众的观察、解读、态度转化为节目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既扩大了广播服务听众的边界,也强化了广播自身的内容生产力量。交互性、黏性是新媒体产品赢得眼球、赚取流量的重要手段。在广播节目的直播过程中,优质听众的“神评论”常常是节目的神来之笔,能否将之恰如其分地融入节目,检验着广播主持人的编辑意识和编辑能力。

猜你喜欢

广播节目听众广播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论微博、微信在广播节目中的作用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广播节目创优策划探析
周三广播电视
周二广播电视
广播节目主持人的正确舆论引导
表达心情
学会倾听(一):做哪一种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