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中的融入

2020-02-23山西省孝义市职业教育中心张锁兰

亚太教育 2020年12期
关键词:职业道德工匠法律

山西省孝义市职业教育中心 张锁兰

职业院校作为“大国工匠”的摇篮,是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阵地,应该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贯穿“工匠精神”的培育。因此,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理念是德育的应有之义。这不仅对于中职学生综合能力和自身素质的培养、实现未来更大的可能性十分必要,而且有助于教师进一步明确和完善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在确保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还能强化学生队伍的整体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实现有效教学。

一、工匠精神的含义

工匠精神就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视技术为艺术的精神理念。它蕴含着敬业、严谨、踏实、专注、创新、拼搏等可贵品质。因此,它不只是手工劳动者应该具备的精神,同时也是所有职业人应该具备的精神。

工匠精神的具体内涵包括六个方面:(1)精益求精,即在日常职业工作中对工作反复改进,不断完善。(2)注重细节,即认真负责,能够在细节的处理上花费时间和精力,追求将工作做到极致。(3)一丝不苟,即在工作中能够秉持着细致、严谨的态度完成工作。(4)持久专注,即在工作中能够始终保持注意力集中,持之以恒,能够对工作品质做到高标准、严要求。(5)爱岗敬业,即在工作中能够始终保持崇高的工作热情、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6)推陈出新,即时刻秉持着创新精神,敢于在工作中突破实际、突破自我。

二、工匠精神融入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专业态度和职业精神

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中,其教学对象为青少年,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已经初步建立起较为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系,但在相应的职业课程学习中,却并未形成体系化、完整化的职业素养,因此,工匠精神的思想理念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中的融入就变得十分关键和必要。工匠精神重在强调学生尽早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专业素养,通过一系列的理论或者实践教学的开展让学生体会和理解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专业态度和职业精神。

(二)有助于人才的整体化、系统化培养,提高整体素质

职业道德与法律这门课程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其不仅肩负着对每一个学生个体的素质教育,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说,工匠精神融入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对于整个学生队伍乃至未来相应的行业内人才队伍的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工匠精神的融入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态度和职业素养,从而保障整个学生队伍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朝着专业化、系统化的方向迈进。

(三)有助于行业内部人才供给进入健康优质的良性循环

在中职学生的教育教学中,教师绝对不可仅仅将注意力放置于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的培养上,还要注重对学生身心教育的同步教学,只有融合进工匠精神理念,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并在此支撑下更好地积极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最终保障行业人才的培养进入健康正向的良性循环。

三、如何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

(一)教师要提高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弘扬工匠精神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尤其是中职学校的思政教师,是引导学生立德成才、立志成才,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铸魂育人的中坚力量。因此,思政教师不仅要在知识层面上有很深的功底,具备工匠精神的内容,在个人层面上也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具有工匠精神的品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具体来说,首先,中职思政教师要严格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要做好学生的榜样,弘扬工匠精神。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思政教师要认真推敲教学的每一环节,认识为人师的工作责任,并且要时刻进行教学反思,纠正自己在工作中的行为活动。其次,中职思政教师要积极参与各种教育培训活动,不断深化自身的专业水平、职业素养,确保自身能够在与时俱进中成长为新时代所需要的新型教师,真正贯彻落实终身学习的教师发展理念,从自身专业发展弘扬工匠精神。

(二)丰富学科课程内容,融入工匠精神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有许多与工匠精神相关联的内容,思政教师应当做到深入挖掘、深入思考,找到工匠精神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知识的融合点,在立足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材载体中丰富教学内容,真正融入工匠精神。

第一,教师应当联系学生的职业理想,诠释工匠精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一个行业对工匠精神的诠释都有共同点,同样存有差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职业理想,阐述该行业中的工匠精神,让学生形成工匠精神的价值取向并融入职业追求中。

第二,教师应当结合人生观,诠释工匠精神。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以及人生价值与工匠精神具有契合点。为明确学生的人生目标、职业方向,教师可以从工匠精神入手,让学生从最高人生目的中树立“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目标。为发展学生的人生态度,教师可以从工匠精神中汲取严谨认真、坚持不懈、突破陈规、勇于创新等态度,渗透到人生态度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昂扬、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精神。人生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只有秉持着工匠精神,学生才能够获得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第三,教师应当在教学中从中国精神的角度诠释工匠精神,找准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契合点。民族精神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包括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它与新时期的工匠精神在内容上相一致。时代精神则强调改革创新,这也是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第四,教师应当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工匠精神实质内容的联结点,即从国家的价值、公民的价值角度渗透工匠精神,这样能够丰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内容,也能够实现工匠精神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堂内容中的有效渗透。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育工匠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需要教师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共同推进,具体来说,就是要给学生输出高质量的理论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切实理解和掌握工匠精神要素。教师和学校还应当努力为学生创造实习机会,让学生深入实践,深入一线工作领域,在实际的职业实践中实现对工匠精神这一工作理念和职业精神的深入体会和认同,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这里所说的实践包括多个内容,学校为了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中融入工匠精神,实现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的结合,可以做如下工作:第一,定期开展“劳模进校园”相关活动,给学生感受劳模人格魅力、品味劳模人格精神的机会,从而在活动中切身体验劳模中所体现的工匠精神;第二,“走出去”,组织学生走访匠人、参观企业,让学生置身于企业氛围中感受企业文化,进而在企业氛围中体悟工匠精神;第三,学校应当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为学生参与职业实习创造机会,学校应当及时跟踪校企合作的推进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在企业中的职业工作状况,并且适当地点拨学生的实习活动,在实践中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第四,学校可以定期开设相应主题的讲座,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中,可以通过邀请相应的专家学者、各个行业的骨干人才等领军人物进行相关主题的讲座,现身说法,以实际的、活生生的例子打动学生,感染学生,用他们的人格魅力和时代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四)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深化工匠精神认知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教学领域已经离不开相应的信息化设备,多媒体设施就是广为应用的基础教学设施之一。其作为现代教学中重要且高效的教学方式之一,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为学生搜索和播放相关的纪录片或者影视资料,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工匠精神的内涵。《大国工匠》《非凡匠心》和《我在故宫修文物》等都是十分优秀的电视节目,对于激发学生的职业荣誉感、提升学生自我认同感、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同时,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搭建互联网线上教学平台,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在互联网线上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上传与工匠精神有关的微课视频、PPT 等,供学生自学需要,也可以通过开设工匠精神相关的公众号,及时上传各种讯息,如匠人新秀、工匠故事等,让学生在观看和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影响。这样的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也能够延伸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课堂,实现“第二课堂”的建立。

(五)开展针对性教育辅导工作,内化工匠精神

很多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感到迷茫,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扫清迷茫情绪,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但由于课程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师对于一些学生个体的特殊性问题了解不到位,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后进行针对性教育辅导工作,及时帮助个别学生解决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明确职业方向。

在开展针对性辅导教育工作中,教师基于教材可以融入工匠精神,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深化学生认识。这样不仅能够提升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堂的教学效果,也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推动课程与工匠精神的深度融合,使学生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综上所述,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与工匠精神这一理念相结合。教师应在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开展实际授课,采取理论联系实际、丰富学科课程内容、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针对性教育辅导来让学生了解和感悟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力量,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队伍整体的思想素质、道德水准和职业精神,使学生成为未来的“大国工匠”,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

猜你喜欢

职业道德工匠法律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工匠神形
会计职业道德现状之我见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工匠赞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在弘扬职业道德中争创“青年文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