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乡土文化”浇灌小学语文教育之花
2020-02-23福建省三明市沙县金沙第二小学邓时君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金沙第二小学 邓时君
“乡土文化”从内容上来说,主要包含本土的自然地理文化、人文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文化等。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活化”的学习实践,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帮助学生以自身实际与课程内容、学习环境相结合,完成有效的语文学习体验,落实活学语文。因此,在新的教育教学形势下,教师要革新观念,勇于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并注重以本土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状况等“乡土文化”内容为依托,用贴近学生日常的“乡土文化”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促进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技能和学习方式,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用“乡土文化”来激发学习兴趣
综合性学习作为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师生而言都是不可忽略的。“乡土文化”因其独具特色的地域资源、得天独厚的时空优势,是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不可多得的天然素材。小学语文新课标也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因此,教师要转变角色,从传统教育的知识传授者变为主题活动中的指导者、策划者、合作者,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更要立足“乡土文化”的地域特点,对语文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内容进行大胆的创新,设计适合学生发展认知特性的主题,提供促进学生学习的实践策略,从而助力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使其逐渐学好语文。
例如,教授部编版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大门”这一内容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增强对诗歌的兴趣,感受和了解诗歌的特点,教师可以结合“乡土文化”内涵渊源来丰富课程学习内容,搜集部分描写当地自然地理文化和人文历史文化的优秀诗歌内容。首先,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视频的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的诗歌故事,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其次,教师可以采用“诗歌朗诵大会”的实践活动形式,分小组形式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表演,让学生真正地在朗诵中走近诗歌,轻叩诗歌的大门,感受“乡土文化”宝库中的诗歌瑰宝,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于诗歌的兴趣,在学习中进一步爱上诗歌。再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阅读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由于该篇课文讲述的就是我国西沙群岛的地理风景及物产,因此从教学内容的角度上看,该篇课文十分适合将乡土文化融入其中。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要从网络中搜寻到有关西沙群岛岛上的自然地理环境影像,以及海下种类丰富的生物图片,通过动态的影音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西沙群岛的好奇心。在这里“乡土文化”的应用主要指的就是祖国山河的自然风光,教师只要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灵活应用网络教学资源,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更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这对于学生语文阅读理解及分析能力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用“乡土文化”来增强爱乡之情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将别具一格的“乡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能为学习提供更丰富多彩的主题和更多样化的文化教育。因此,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借“乡土文化”来开展与小学语文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在“乡土文化”中,让学生去关注自己的家乡,再实施乡土文化教育,能让学生观察家乡,认识了解家乡,了解家乡的人文历史、自然环境、风土人情,从而促使学生产生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于家乡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增强学生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例如,进行部编版“中华传统节日”综合性内容授课时,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教师可以创新课程主题,将“乡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中,首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视频观看传统节日的活动场景,来唤起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回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接着,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生活中经历过的具有乡土文化特色的地域风俗习惯,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乡土文化与传统节日文化的一脉相承。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去文化馆进行实践体验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感受传统地域性“乡土文化”的魅力,体会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从而有效地丰富学生的知识厚度,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最终有效地激发出学生对于家乡文化的荣誉感,进而增强学生的爱乡之情。再如,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古诗词的教学实现“乡土文化”的教育目标。该篇古诗讲述的就是一个身在他乡的游子在重阳节当天思念家乡亲人的事。“乡土文化”中的爱乡之情的培养及发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感恩之心,起到一定的情感教育作用。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模拟诗人思乡的场景,从而帮助学生切实感受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在模拟中,学生眺望远方并有感情地将诗词朗诵出来,教师可为其准备背景音乐,使模拟情境更加真实,增强学生的体验感。通过情境活动的创设,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有所加深,并能够走进诗人内心深处感受诗人对远方家乡的思念之情。实践发现,将古诗词学习与“乡土文化”相结合,不仅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更是帮助学生提高了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用“乡土文化”来深化观察交流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从本质上去理解,既要重视学生的自身活动体验过程,又要引导学生学习成长,帮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语文,爱上语文学习。因此,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上,教师可以透过“乡土文化”的课题设置,拓宽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范围,以及学习渠道和学习方式,通过多元化自主合作交流的方式,深化学生对乡土文化的理解,培养出学生良好的观察、交流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在“轻叩诗歌大门”这一综合性内容的学习上,教师在引导学生进入课程主体内容时,可以采用小组自主合作实践的方式来合作编制《“乡土文化”小诗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引导学生进行内化讨论和合理分工,从分类—配图—编制的形式上,让学生自主合作,通过各种现代化渠道搜集具有“乡土文化”特征的小诗,并从诗人、内容、形式等角度将诗歌分类,为诗集配上插图,用书法的形式进行诗歌的汇编。这样的自主合作查找资料、记录整理等活动,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使其学习诗歌的分类,掌握一些学习诗歌的方法,这样在编制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对“乡土文化”产生更深刻的感悟、理解。
四、用“乡土文化”来探索实践创新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第二课堂就是社会实践,而将乡土文化资源进行合理渗透,能够有力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创新能力等,同时还能够利用家乡文化和本土文化,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重视文化素材的积累,组织有关活动,让学生以家乡文化或本土文化为视角进行一些习作活动,以把握民俗文化的精髓,深化学生的人文气韵,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例如,针对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大门”这一内容,通过前期一系列的学习、研究活动,在学生已经学会搜集诗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写一写诗歌”的核心学习中,并结合“乡土文化”创设“诗歌创作比赛”实践活动形式,进行班级内比赛,评出“最佳创作奖”后,可以扩大为全校的诗歌创作交流,这样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并在比赛的氛围中让学生更深入地去了解身边的乡土文化,深入感受诗歌就在我们身边,诗歌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此外,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乡土文化”采风活动,带领学生深入民间进行文化调查体验活动,让学生通过这样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更深入地感受到故乡的美、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更好地从生活中去探索实践创新,写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文章,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再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的学习中,由于该单元的阅读课文《观潮》《繁星》等都属于写景文章,学生掌握了一些有关写景方面的写作技巧,这时候在习作主题为“推荐一个好地方”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将该堂课设定为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去到当地富有家乡文化色彩的地方,了解家乡的故事,感受家乡的文化,并为写作积累素材。如当地的博物馆、纪念馆以及文化街等都可以成为实践活动的目的地。教师可以一边带领学生欣赏,一边为学生讲解“它们”背后的故事,适当地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博物馆中的物品在当时年代的用途是什么,或者询问学生文化街建立的时间等。利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想象力,促使学生回到学校写作的时候可以大胆地想象并进行适度的创新,这有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尽可能地以本土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状况等“乡土文化”内容为依托,并将其融入实践活动中,以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利用家乡文化和本土文化,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此外,教师还要在教学中重视用贴近学生日常的“乡土文化”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努力用如同甘霖的乡土文化浇灌语文教育之花,以让其开得更加绚烂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