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制作活动和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
2020-02-23江西省吉安市第三中学
江西省吉安市第三中学 杜 超
为大力推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丰富中小学生学习生活,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于2000 年开始举办的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至今已历时20 届。20 年间,活动逐步发展成为全国范围内中小学生共同参与的大型信息技术科学创新活动。活动的开展不但普及了信息技术教育,培养了中小学生实践、探索与创新能力,而且实现了技术学习与技术应用的整合,实现了信息技术“应用与创新相结合”的课程目标。
在此,一方面,我们探讨如何通过电脑制作活动和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深化、推进新课程改革,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另一方面,探讨如何更好地让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与电脑制作活动紧密衔接在一起,将电脑制作作品作为项目课程的产品目标,更广泛地开展电脑制作活动,提高作品的制作水平,在活动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项目课程教学目标和电脑制作作品主题的整合
电脑制作活动以作品为目标导向,通过作品的创意和制作,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技术操作能力。活动以操作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为特征,同样也要求按新课标的内容和要求进行衔接。因此,在电脑制作活动中如何进行创新思考和创意设计,不但是制作作品的核心环节,也是信息技术项目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
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求教师自己能够创新思考。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了解创新思考:(1)观察身边熟悉的事物,联系创作主题积极思考,对创意中的疑点进行质疑。(2)掌握创新思考的策略。交流介绍创作主题并提出问题,挑选确定创意思考的视角。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谈想法,记录表达各自的观点,并把不同角度的想法结合起来产生新的创意想法。(3)掌握创新思考的原则。帮助学生思考而不能代替思考是创意的核心素养,有些学生不能清晰阐述自己的创意,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澄清自己的创意,因此在教学中不能仅满足学生提出自己的创意,还需要引导学生互相复述,总结自己的创意,将各种创意和同学交流分享,集思广益,提高或产生新的作品创意。其次,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如何思考。通常情况下,教师并不清楚学生是如何思考的,教师需要在电脑作品的创意设计过程中,通过学生在课堂中的任务表现、存在的困难、发现的错误和问题以及形成的原因等几个方面充分了解学生的思维想法。只有了解学生的想法,才能引导学生去思考,教会学生创意思维,设计出好的作品创意和主题。最后,掌握怎么教学生创新思考。教师要为学生的创意思维活动服务,而不能代替学生创意。丢失了学生的视角和思维想法,再好的创意也不能创作出好的学生作品,同样也不能实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教学目的。
那么,在教学中怎样设计促进创新思考呢?首先,需要创设相应的学习条件,懂得在教学活动中哪个环节可以教、用什么方法教、怎么知道学生学会了;其次,提出创意目标和教学策略,整理记录创意思路;最后,通过评价比较创意结果,完成电脑制作作品主题的创设。
二、课堂教学中课程内容与作品制作教程的整合
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更偏重于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基础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在电脑制作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不但强调对学生技术性的提升,而且对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素养和艺术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将电脑作品制作教程与课本内容进行衔接与整合,实现知识学习和技能提升的统一,不但是实现信息技术新课标教学任务的关键,而且直接关系到学校组织开展电脑制作活动的成效。
要实现这个目标,有以下两种方法:(1)首先,教师以设计制作参赛作品作为课堂教学的驱动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选择参赛作品的项目类型,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专业发展。其次,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对电脑制作活动重新建构和解析,分工合作、集体创设作品制作的校本教程,并将校本教程融入课堂教学中,与课程内容充分整合,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校本知识,提高作品制作软件的综合操作能力和电脑制作水平,从而实现更高的知识技能目标。最后,针对活动中包括电脑绘图、艺术设计、网页制作、动画制作、微视频制作、程序设计等不同的项目类别,将课本内容按章节与相对应的校本教程进行无缝衔接,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2)在课堂教学中,以电脑制作活动为载体,在原有课程基础上螺旋上升地设置教学内容。在实现课程技术目标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制作作品所需的技能和方法。要实现以上目标,首先,教师要深入剖析并拓展课本和校本教程,提升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以适应制作电脑作品对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的高要求。其次,校本教程要实战化和系统化。综合分析教程中的知识要点,对标学生在作品创作中所需掌握的核心技术,理论联系实践,不断通过实战演练强化学生对核心技术的学习和掌握。最后,教师通过对学生作品创作进度的研究和分析,比较使用校本教程学习后作品效果有什么变化,根据师生的学习反馈和作品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对校本教程内容及教学方式手段做出优化和调整,逐步提升学习成效和作品素质。
三、课堂教学实施与作品制作过程的整合
以制作电脑作品作为课堂任务选题,鼓励学生将学到的信息技术技能应用到作品创作中,以此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在学习中的价值的理解。鼓励技术实践和创新,打破教室和书本的局限。在制作电脑作品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项目,适应个别差异的特长发展需求。在课堂教学中,按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在做中学,打破各操作软件之间的界限,以制作电脑作品的任务为主线,将学生必须掌握的软件操作课程分散到不同项目类型的电脑制作活动中,通过制作作品引领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入繁,渐进式学习。
电脑作品制作的教学实施往往容易侧重于结果而忽略学习的过程,但是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学习制作作品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环节。在教学中我们如果只关注学生能否完成学习目标,掌握课本上的知识点,而忽略指导学生怎样去制作作品,这样的教学就会导致学生仅能掌握几个软件的基本操作技法,而不能按要求制作出作品。因此,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一方面,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需要掌握以下三点:(1)按怎样的方法去制作作品;(2)制作作品的过程中怎样判断自己采用的方法对不对;(3)制作遇到困难的时候,怎样对方法进行调整和更正。另一方面,在指导学生制作作品时,教师应该在帮助学生掌握软件操作技法的基础上,通过以下五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作品创作:(1)行动研究法。首先指导学生选择电脑制作活动参赛项目和作品主题,然后通过学生的制作实践情况进行分析、调整、修改,总结经验,形成有价值的文字和作品。(2)资料收集法。深入班级和学生个体,对学生的作品制作现状进行调查,选拔优秀作品,明确参赛选手,体现差异化教学,重点辅导。(3)学生带动法。通过一小部分技术水平高的学生先学、先做,再带动其他学生也来学习制作。(4)个案研究法。以优秀获奖作品为范例讲解分析,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5)文献法。编研《中学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基础》校本教程,让课堂教学更好地衔接电脑制作活动。
四、教学目标考核与电脑制作作品评价的整合
在学生完成作品的设计制作以后,如何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不但关系到学生对自身学习成果的认知与肯定,同时也决定了电脑制作活动参赛作品和选手的遴选。因此,教师可以先根据作品所体现出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技术操作水平,将学生作品分为两类,分别做出评价。一类作为普通作品,评价标准相对放低。只要实现了教学目标,学生能独立完成一个完整主题创意的作品,就可以给予较高的评价等级。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还能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另一类就是参赛作品。作为种子作品,其考核标准也更严格,参赛者不但要经过实机操作考核,还要通过面试答辩的测试。因此,对参赛作品的考核,要结合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创新性、实践性为特征,进行整体评价。首先,在评价原则上,重点从作品的艺术性、技术性、创新性和过程性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体现作品创作对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价值。其次,在评价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上,以新课标要求为标准来确定评价内容。一个获得高分评价的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获奖作品,它不仅展示了优秀的技术性和艺术性,更体现了信息技术新课标要求的创新思考能力以及信息化综合运用的核心素养。
总之,实践证明,电脑制作活动与日常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紧密联系。基于新课标要求,在建构主义理论、实用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学科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的模式,通过辅导学生创作电脑作品、参加电脑制作活动,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还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计算机操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