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物理力学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应用

2020-02-23福建省厦门市内厝中学柯海龙

亚太教育 2020年12期
关键词:所学高中物理教学活动

福建省厦门市内厝中学 柯海龙

随着物理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提出,情境这一词开始备受广大物理教师的关注和青睐,并积极尝试借助情境促进学生物理素养的发展。学生可以在物理情境的体验过程中,透过熟悉的物理现象挖掘其中的物理规律、本质等,加深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理解。同时,学生还可以在体验情境的过程中,灵活地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分析物理现象,解决物理问题,从而在增强物理应用能力的过程中,提升物理素养。由此分析,教师在组织高中物理教学的时候,要借助多样的方式为学生创设物理情境,借此推动学生物理素养的发展。因为物理情境的创设不是随意为之的,一般情况下,笔者会在以下原则的指导下,创设不同的物理情境,并将情境教学应用到不同的教学环节。

一、情境创设原则

(一)相似性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情境的创设进行了强调,尤其在说明情境创设的时候,着重地点出了学生的知识迁移,即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迁移知识的机会,从而保证学生能融会贯通知识,促进素养的形成。由此,笔者认为,在高中物理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之一是引导学生迁移知识,从而在知识迁移、建构的过程中实现物理素养的发展。知识的迁移要如何实现呢?试想一下,如果物理知识点之间没有任何关系,那么,学生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新知学习之中呢?如何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呢?所以,知识迁移的实现是以知识的相似性为基础的。当物理知识之间存在相似性的时候,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调动其已有的知识储备,将所学过的知识与新知识放到一起进行思考。由此,笔者在组织高中力学教学活动的时候,会在相似性原则的指导下,为学生创设物理情境,以情境为载体,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新知学习状态,并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以“万有引力”的教学为例,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笔者以学生所掌握的重力概念知识点为切入点,把握重力和万有引力之间的关系,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在之前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一起研究了重力,那么,大家现在还记得重力的方向吗?谁是施力物体呢?重力是如何产生的呢?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体验中,学生会自主地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什么是重力、重力是如何产生的相关知识进行回忆和探究,从而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建立重力与万有引力的联系,为加深对万有引力概念的理解打好基础。

(二)概括性原则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高中物理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想引导学生扎实地掌握物理概念,需要为学生呈现多样的物理现象,使学生在现象的分析中,通过物理情境概括出其共同的属性,从而建立对物理本质的认知。从这一要求可以看出,在物理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想为学生创设有效的物理情境,需要保证学生能在体验情境的过程中,将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等融合在一起,从而在已有知识储备的驱使下,对情境中所包含的物理知识内容进行分析,透过现象把握其本质,提炼出物理概念、规律等内容,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扎实掌握。由此,笔者在组织物理教学活动的时候,会在概括性原则的指导下,为学生创设物理情境。

以“滑动摩擦力”的教学为例,在教学活动开展中,为了将动摩擦因素、发生相对滑动因素包含其中,使学生在分析现象过程中概括出滑动摩擦力的特点,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小红在较为粗糙的水泥路面上玩滑板,请问,在这个时候,小红感受到的是怎样的摩擦力呢?是滑动摩擦力,还是静摩擦力呢?这个摩擦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这样的问题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在体验情境的过程中,会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对动摩擦因素和相对滑动这两个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初步感知滑动摩擦力的概念。之后,笔者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讲述滑动摩擦力的内容,从而使学生在自主分析和教师引导的结合下,掌握滑动摩擦力的概念,为扎实理解此节课的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探究性原则

新时期,高中物理教学活动的开展旨在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掌握有价值的物理知识,同时提高物理学习能力。就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味地将知识作为教学重点,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将教材中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探究知识的权利被剥夺了。在缺乏探究的情况下,学生难以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物理课堂教学质量也难以得到有效提升。此现状也是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原因之一,即借助物理情境的创设,打破教师知识灌输的限制,给予学生探究物理的机会。而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指出,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如此过程体验中,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在组织高中物理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在探究性原则的指导下,为学生设计多样的教学情境。

以“重力加速度”的教学为例,在教学活动开展中,笔者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了以下画面:一个成熟的苹果从高高的树枝上掉下来;一个跳高运动员,奋力跃起,在越过栏杆之后,身体落在地面上……在这样直观的情境体验中,笔者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些画面中所展现出来的不同物体的重力加速度是一样的吗?以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对情境画面进行分析,透过现象探寻问题答案,实现问题的解决,进而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的过程中,提高物理探究能力。

二、高中物理力学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应用

(一)利用情境导入新课

物理本身就是一门具有抽象性的学科,大部分学生受抽象思维能力的限制,难以扎实掌握物理知识,随着物理知识学习难度的不断增大,学生会产生诸多的学习压力,久而久之,便会对物理学习失去兴趣。在课堂上,以沉闷的态度应对物理学习,最终只会导致物理学习效果不尽人意。由此,在组织物理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以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地体验物理活动,为其提升物理学习水平,提高物理学习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笔者对课堂导入环节进行了探究,尝试在此环节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一进入课堂,就对所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探究兴趣,打好新知教学基础。

以“加速度”的教学为例,在课堂导入环节,笔者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呈现了一个学生与汽车赛跑的视频短片,以此创设情境,并提出这样的问题:在这个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名学生正在与一辆汽车赛跑,那么,你们觉得谁的速度比较快呢?如果我们将这场比赛的终点设在距起点10 米处,请问谁先到达终点呢?如果我们将比赛的终点设在距起点1000 米处,谁先到达终点呢?如此情境的创设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在这节课之前,大部分学生对快慢的认知局限在速度的大小上。同时,在已有生活经验的作用下,绝大部分学生会觉得汽车的速度快。但是随着视频的播放,学生会发现,人的速度更快,此时他们感受到认知上的冲突,进而产生“为什么”的问题,在兴趣的驱使下走进物理课堂,对加速度展开探究。

(二)利用情境理解新知

引导学生理解新知内容是广大物理教师极为头疼的一个问题。因为在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在教师的传统教学和学生自身能力的限制下,大部分学生是难以建立对所学物理知识的深刻理解的。甚至在课后,当询问学生学到了什么内容时,这些学生是一问三不知的,就算能回忆起学过的知识,但是这个知识是如何形成的、要如何应用这个知识,学生仍然讲不清楚。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物理学习质量每况愈下,物理教学质量也越来越不尽如人意。既然物理知识具有抽象性,其产生过程具有动态性,那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不妨立足物理的此特点,借助情境创设的方式,以多样的手段将物理知识,尤其是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现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能亲身经历,从物理现象走进物理的本质,进而加深对所学的理解,扎实地掌握所学物理知识,提高物理学习质量。

仍以“加速度”的教学为例,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笔者继续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视频,创设动态的物理情境。在此次情境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看到,在百米赛跑的过程中,博尔特是所向披靡的,学生也为他的速度所震惊。但是,博尔特在比赛的整个过程中,其速度都是最快的吗?据此问题,笔者慢速播放视频,以使学生在观察现象中探求问题的答案。在这次的视频观看中学生会发现,博尔特的速度并非一直都是最快的,如此打破了主观印象的限制。在此,学生也会对什么是快、什么是慢进行思考。在其思考的过程中,笔者借助播放和暂停引导学生通过单位位移观察视频,发现在比赛刚开始的时候,博尔特的速度并不是最快的,但是在比赛的后半程,他的速度慢慢地加快了。接着再观看以单位时间为主的视频。在这样的视频对比观看中,学生会自主地通过现象概括出加速度的概念,扎实地掌握所学。

总之,在高中物理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在概括性、相似性、探究性等原则指导下,设计知识迁移情境、知识探究情境、知识概括情境等,并将所创设的情境灵活地运用到课堂导入、新知理解等环节,使学生在体验情境的过程中,能产生物理学习兴趣,并借助情境现象分析、探究物理规律,加深对所学的理解,从而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所学高中物理教学活动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所学专业在工作岗位用不上咋办?
学好高中物理必须做好的四件事
非所学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高中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物理实验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一道课本题 几点新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