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语文德育的策略探究
2020-02-23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梅山中心小学陈兴栋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梅山中心小学 陈兴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的不断改革,目前德育已经受到了我们的高度重视,通过德育能够让小学生健康地发展。学校为此专门开设了道德与法治的相关课程。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教师应该积极地进行学科知识的渗透,将道德与法治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去。语文学科中包含了很多的德育内容,教师一定要积极地利用语文知识开展德育工作。下面针对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语文德育的策略进行探究。
一、道德与法治课程和语文德育结合的作用
(一)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改实施之后,小学的德育工作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对于小学生的教育,除了要重视他们的成绩以外,还应该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做到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让学生能够时时刻刻接受德育,同时也要善于通过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去进行德育的渗透。这样的融合能让学生感受到德育无处不在,明白德育的重要意义。语文学科具备更多可以进行德育的优势,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在自己的课堂中结合语文的德育内容,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有利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
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小学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培养。而德育对此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小学阶段是学生性格形成的主要时期,学生的性格并不完全是先天形成的,离不开后天的培养。所以为了能够使小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素质的人,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德育,要学会利用语文学科的德育优势,让学生感受到德育的魅力,能够不断地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落实
在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过程中,德育是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语文德育的渗透是全面践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尤其是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期间,社会过度关注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忽略了学生德育,在此背景下,渗透语文德育,对于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德育开展的策略
(一)导入激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乐学的前提。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导入部分,通过巧妙的导入,多角度、多方面刺激学生,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巧妙并且艺术地运用课堂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参与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的兴趣,这对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每一节课的起始阶段都是非常关键的,教师一定要带着饱满的热情去设计每一节课程的导入部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开展后续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教师的导入可以是故事,可以是歌曲,也可以是一段小品甚至是一张漫画图片。那么在语文的素材渗透中,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导入的方式来激发学生进行德育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进行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美丽文字,民族瑰宝”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综合练习五”中“有趣的汉字”进行结合学习,可以通过一段关于汉字的趣味性导入,让学生去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产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这样就很好地实现了语文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融合。
(二)情感激趣,提升学生的关注度
道德与法治不仅是一门知识性比较强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功能性课程。在教学中,教师是需要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教师只有用情感进行教学,才能够和学生进行深度沟通,和学生彼此之间产生情感的交流,从而用自己的力量去感染学生,这也就实现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标。教师要能够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功力。那么为了能够更好地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通过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对于德育的重视,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完成教学。
首先,教师一定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情感素材,去升华学生的思想情感。目前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材具有可读性和趣味性,里面也融入了很多生活中的鲜活例子,教师除了要利用好这些素材以外,也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素材,让学生能够体验到生活中的德育内容;同时能够有效地和语文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多角度和多方面的影响下感受到德育的魅力和重要性,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共鸣,达到学生的知行统一。所以教师在讲解每一个德育知识或者是道理的时候,都应该善于融入一定的情感,要做到于情于理,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和生动,这样才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我们神圣的国土”一章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人教版五年级语文《狼牙山五壮士》的历史实际升华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认识到这些战士是如何保卫国家的,同时结合时政热点,让学生全方位地认识到国家的领土统一不可侵犯,从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其次,为了激趣,教师也可以创设悬念,引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在德育过程中,教师通过一些问题的预设让学生进行思考,走进情境中,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思考空间,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行思考,才能够通过思考有所发现、有所提升。比如在进行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公共生活靠大家”的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公共场所遵守纪律、讲礼貌,就可以结合人教版语文五六年级的口语交际内容,给学生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或者是一个情境。比如,一个饭店的老板遇到了无赖,无赖吃完饭学一个忘记带钱的顾客假装自己忘带钱了,这时候老板让真正忘带钱的顾客走了,但是没有放无赖走。教师让学生思考原因,可以进行角色的扮演。教师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认识到了其中的原因,也展开了积极的探索,获得了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加强学生社会实践,丰富学生体验
道德与法治教学仅仅依靠学生学习理论性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为了不断地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就应该给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性的活动,让学生在丰富阅历的同时还能够提高社会实践的能力。学生在参加实践活动时,教师一定要做好引导,并且帮助学生克服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让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有所收获与成长。
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走到社会生活中,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感受法律的重要性。又比如在学习到关于中国文化瑰宝的内容时,可以通过语文课本中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北京的春节》《藏戏》等文章,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组织学生进行写春联比赛或者是让学生进行剪纸比赛等活动,真实地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与语文的融合以及实践活动的参与,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德育思想,起到了较好的德育效果。
(四)善于挖掘德育素材,尽力回归社会本真
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实践来说,相比于其他课程,更加关注德育,“人”的成长与发展是教学的核心要素。立德树人视域下,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把握时代脉搏,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提升道德素养的主要途径,所以一定要利好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资源,同时也要结合实践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联系实际生活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尤其是在面对实际学习与生活中学生存在打架斗殴、喝酒等不良行为时,教师更加要在传授课本知识的同时联系本真生活,让学生认识到一些行为是不正确的。
例如,在学习“生命的思考”时,教师就要从课本知识谈到生活本真,渗透“珍惜生命”的相关话题。首先,教师要明确观点,让学生知道这节课的内容要告诉自己什么。其次,要用社会上的热点或者身边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生与死距离自己如此之近,让学生透过实际案例,对不负责或者不珍惜自己生命的行为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最后,在讨论环节,学生可以对案例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谈一谈自己的思考以及实际的经历。
这个过程一定要保持自由与平等,切不可让学生感受到压迫感或者不开心,否则无法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想法。当学生表达完之后,教师又要回归课本,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并启发学生对于“生命的思考”。教师要先在合适的时机引出语文德育,让学生通过语文德育感受生命的价值,可以在教学实践中联系语文教材中《热爱生命》这篇课文,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生命的含义。同时,也可以布置课后作业,让每个学生把自己的思考与感悟以微信或者邮件的形式发送给教师,感悟不用太长,但是一定要真实,且要与《热爱生命》这节课进行联系,通过这样的方法,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从而达到渗透语文德育的效果。
总之,立德树人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更应该重视利用好课堂对学生进行德育。而单独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需要做到学科的融合,将学科教育和道德与法治教育相结合,善于从语文教材中挖掘可以进行德育的内容,通过两者的相互作用,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全面提升当前小学生的德育素养和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