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歌的历史嬗变及其文化内涵
2020-02-23李高峰霍慧敏
李高峰, 霍慧敏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档案馆, 陕西 杨凌 712100; 2.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档案馆, 陕西 杨凌 712100)
校歌是学校对外宣传交流和对内教育号召的重要文化形式,是学校文化现实与文化理想的结合体。其独特的载体形式,易于为大众接受,随着音乐节奏跳动扣人心扉,是学校的冲锋号、集合哨。学校的变迁和文化发展通过校歌的嬗变可以清晰梳理,研究校歌尤其是歌词内涵变化,可以对学校办学理念、历史定位、精神风貌等变迁精准把握,对研究大学文化、大学精神有执牛耳之作用。
1 校歌既是文化符号又是宣传工具
校歌最初被称为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1],大学的文化与精神以校歌体现最为显著,歌词不仅直观的描述学校历史信仰等文化内涵,而且歌曲曲调更是直接抒发了师生内心情怀,易传播、感染力强是大学文化宣传的重要手段。
1.1 校歌是学校文化标记集合
校歌文化元素多元,歌词是学校文化的综合锤炼。校歌具有显著的地域文化特色,通过《百所高校校训、校徽、校歌汇编》中歌词部分分析发现,不少高校以山水地理位置定位学校坐标,如“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嵩岳苍苍,河水泱泱”;校歌是学校文化追求直接陈述,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歌《仰望星空》直接点名题要、中国农业大学校歌《金色的希望》歌唱学习和农业;校歌是大学精神信仰代言,将校训融入校歌是高校校歌歌词的一大特点,比如清华大学校歌的“自强不息”、暨南大学的“忠信笃敬”;校歌是学校的历史、定位简介,诉说校史,展望未来。如东北农业大学校歌、华侨大学校歌等;校歌以亢进和欢快为主节奏感体现学校的精神面貌,体现学校积极向上快乐富有责任感。校歌能够多方位表现学校文化内涵,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校歌是学校文化天然的宣传工具
校歌不仅是学校文化的本体,更是学校文化宣传的主力军。校歌作为歌曲,有其他文化宣传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由于兼有视觉听觉的双重因素,所以其宣传广泛,形式多样,随着音符的调动达到熏陶感染作用。首先校歌具有育人作用,由于校歌具有明显的思想性,很多校歌秉承校训、大学精神思想,所以强调培养学生思想和学习态度,是学校责任感的强化。其次校歌具有文化传承作用,校歌中的地域特色、科研学问方向是学校价值和自信的传递,同时不少校歌吸取中华文明精华,对民族传统文化也是很好的传承。再次校歌具有激励感召作用,由于歌词中常有师生共同学习、生活的共同点,如地域、文化和理想等,所以容易引起师生感情共鸣,容易达到激励感召作用。以我国最早的高校校歌《警醒歌》为例,此歌于 1897 年在南洋公学师范院响起,题目切合时代背景,意图清晰,歌词雄浑悲昂,警醒民族觉悟,曲谱亢进有力,感染力强,不仅激励交大师生觉醒奋斗,更为全民族觉醒呐喊。最后校歌是时代价值导向工具,大学作为文化传承最高机构,新文化新思想传播的新阵地,常以校歌立志,感知时代召唤,为新思想新文化发声,为新时代讴歌。
2 校歌更迭是大学文化与时俱进的体现
当校歌不能满足学校办学理念传播,不能满足师生对文化真理的追求及精神理想诉求时,校歌文化地位和作用就不显著,新校歌出现成为必然。校歌更迭是种常态,以交通大学为例,共出现过六次校歌,分别是《警醒歌》《四勉歌》《邮传部高等实业学堂校歌》《南洋公学校歌》《交通部南洋大学校歌》《国立交通大学校歌》[2]。武汉大学校歌有《学堂歌》《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校歌》《国立武汉大学校歌》《武汉大学校歌》等四首主流校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农)有三首知名度较高的主流校歌《国立西北农学院院歌》《西北农学院院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歌》。相应例子很多,总的看来校歌变迁更迭是校歌发展趋势。校歌发展中,也有如西安交通大学等部分学校重拾老校歌,北京大学等用的是代校歌,这也是校歌更迭形式,有时是返璞归真寻找初心,有时是宁缺毋滥等待更符合要求的校歌出现。
无论校歌怎样更迭,都体现着学校文化精神对时代主旋律附和。以校歌创作为例,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校歌创作以爱国文化为主旋律偏向对胜利的渴望和自信,这个时期代表作有1937年《陕北公学校歌》、1938年的《西南联大校歌》等。解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进入高潮,校歌讴歌时代进步,号召师生为社会主义建设奉献,代表作有1952年北大迁入燕园之后《燕园情》,1958年中国科技大学校歌《永恒的东风》等。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生产力跃升,校歌的创作回到了追求真理,科学卓越的大学精神上,更多体现大学自身文化,如本世纪初太原理工大学新校歌《圣火在百年前点燃》,2004年创作的西农新校歌等。正是校歌创作紧扣时代主旋律,丰富发展校园文化,及时呼应了时代对师生的召唤,所以校歌更迭体现了大学文化的与时俱进。
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歌嬗变及其文化内涵变化
西农历史有三首校歌依次为《国立西北农学院院歌》、《西北农学院院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歌》广为流传,在我国高校校歌中的更迭频率属于低频,但是每次出现的时机很有意义,均在国家思变转承期,研究西农校歌可以见证国家发展改革对大学的深刻影响及西农师生契合所处年代的时代精神,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
3.1 《国立西北农学院院歌》歌词解析及文化内涵
(1)第一首校歌1938年开始传播,校歌传承后稷教民稼穑之志,继承中华民族农业立国的传统,是母校师生在名族存亡时救国存国奋斗的心声。歌词如下:
巍巍乎高岗,巍巍乎高岗,乃在后稷公刘文武周公之故乡。昔以农业开基者,今以农业充实我民生与国防。庑庑周原兮辟作农场,皑皑太白兮赐我以博厚洁白之光。莘莘学子兮不断的光大与发扬。使我校之精神永为全民族之太仓。
以现在的眼光看这首歌词,更像一首韵律词。这首歌诞生在“新文化运动”后,但其歌词深深烙上了古风遗韵,叠词通篇,副词押韵,这是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化烙印。类似的有:作于1923年的清华的校歌“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创作与1933年的湖南大学校歌“麓山巍巍,湘水泱泱”;诞生于1940年的河南大学校歌“嵩岳苍苍,河水泱泱”等[3]。无论校歌歌词以何种形式出现,但是感情的抒发来自心灵最深处,是一种特定心情的自在表露,这跟作者的文化背景有深刻联系,当时虽然白话文作品不少,但是作词者一般都为文化大家,国学底蕴深厚,只有这样的引经据典式的词字,才能够连古系近充分抒发当时当景的炎黄子孙的爱国情怀。
(2)老校歌诞生之际,正是国家民族处于危机深重之时,学校承应历史将谋求国家强盛和民族振兴为首要务。老校歌及准确定位后稷故乡地理和历史定位,明确学校社会使命即“以农业充实我民生与国防”。强调继往开来,抓住利好,做好农业发展为全民族复兴做好后备工作,表达了朴素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情怀。校歌很好诠释了学校办学初心,文化内涵。从1934年起,以于右任、戴继陶、杨虎城、辛树帜为代表的爱国人士,为“建设西北”“兴学兴农”建立了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开启了我国西部现代农业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建设。建校后学校以培养农业人才为己任,先后设置农艺、森林、园艺、畜牧、农经、水利等科目,涵盖农林水牧,截止1949年解放,已培养本科生1 396人,专科生261人,共计1 657人[4],为当时西北地区农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3.2 《西北农学院院歌》歌词解析及文化内涵
(1)第二首校歌于1984年4月学校50华诞正式推出,校歌表达了西农人扎根杨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和献身农林科教事业意念及勇于敢于在时代前列弄潮的自信。校歌如下:
秦岭山麓,教稼台旁,西北农学院校旗迎风扬。同学们!开拓西北,建设四化,团结一致,振兴中华。同学们!同学们!我们要肩负历史的重任,永做时代的先锋。前进吧!前进吧!向着美好的共产主义,奋勇向前!向前!向前!
校歌词风一改老校歌承古之风,总结了西农良好的校风,站在时代的高度,提出学校肩负的历史重任,行动口号,直接喊出号子,校歌催人奋进,朝气蓬勃。满足地理位置人文环境要素,能够紧贴时代需求、反映当时社会核心价值和师生的社会价值取向。时值文革之后,拨乱反正,百废俱兴,这时候的社会核心价值就是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又逢国家恢复高考制度,高等教育发展也需要锚定重新扬帆。校歌作为励志、明责、奋进的宣传法宝是此时推进工作的不二选择。虽然歌词,不能完整体现各学校的特色,甚至出现简单调换位置因素或特定名词,放在任何学校皆适用的怪象,但这是改革春风开始时候的改革思想的萌芽,是那个时期独有的能通过审查且能够被接受的不多的文体文风之一。校歌词风结合社会变革新风追求变化,以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为主旋律,强调社会核心价值取向,是三首校歌里面唯一一首无“农”字的校歌,全篇更偏向于德育和师生使命的渲染。1980年作的《中国人民大学校歌》“前进信守忠于人民的誓言 奋勇前进 争取共产主义的明天”,1988年的复旦校歌“未来的历史重任在我们肩上。刻苦严谨,求实创新,努力前程,为国栋梁。文明健康,团结奋发”既属于这种类型。
(2)这一时期创作的校歌,歌词虽然有特有的文化氛围束缚,但是作为教化未来栋梁的大学,已经在深层察觉到教育改革必要性,师生必须担负起未来建设的重任。相较解放前,解放后学校迅速发展,涌现了赵洪璋、朱显谟、李振声、李振岐、山仑、周尧等一批科学家,催生出“蓖麻1号”“小偃6号”“秦冠”等一批优秀成果。所以校歌字里行间显示出很大自信,此时目标更为明确雄壮,也有意识的增加责任担当。校歌对西农精神中担当作为作了全新的诠释。也体现了学校对改革气息敏锐的察觉,敢于对时代进步发声,勇于追求卓越的先锋模范作用。
3.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歌》歌词解析及文化内涵
(1)在用的校歌于 2004年9月庆祝学校建校70周年暨合校5周年之际发布,校歌歌词回忆过去美好时光,对未来充满信心,站在新的历史时期,鼓励师生以时不我待、追求卓越的态度,将学校创办成世界一流农业大学而努力前进。新校歌词为:
走过风雨,拥抱阳光,我们的校旗在古老周原飘扬。看霞染渭水,听凤鸣高岗,教稼圣地培育英才栋梁,啊!勤奋学习,自信自强,用知识丰满飞翔的翅膀。啊!健全体魄,坚定信仰,理想之舟从这里扬帆从这里启航。
走过风雨,拥抱阳光,我们的校旗在古老周原飘扬。看霞染渭水,听凤鸣高岗,教稼圣地培育英才栋梁,啊!西部开发、科教奠基,天降大任我们承当。啊!继往开来,跨越梦想,托起中国农业明天的太阳。
这首校歌歌词回归农业本位,与38年的老校歌更为贴近,但多了欢快和爽朗,语言郎朗上口节奏欢快亢进,处处体现优秀传承。新校歌歌颂了学校的悠久历史和学校师生扎根杨凌、胸怀社稷;脚踏黄土、情系三农;甘于吃苦、追求卓越的西农精神。歌词倡导培育德智体全方位人才,号召师生借着西部开发,科教改革的东风做强做精农业事业,为祖国奉献智力。是一首结合了校史校情兼具时代背景,非常有西农特色的校歌。很好体现了学校精神面貌和学校新时期办学宗旨。
(2)每一所大学的校歌背后都存在社会背景加成,大学的命运和当时的历史洪流紧密交织[5]。2004年时值全国教育科技体制统筹改革的重要节点,学校作为试点对象,合并组建后迎来了历史上最兴盛的发展时期,学校秉承发扬西农人特有的优良传统和精神,紧紧依托农业特色,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发展,先后进入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行列,跻身国际高水平大学序列。与此同时学校在改革开发历史背景下,学校与杨凌人民共同努力将驻地杨凌变成“中国农业科技城”,与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将杨凌建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学城”。在这些社会背景加成下,新校歌顺势而出,歌词讴歌科教改革,西部开发,展示出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显示师生追求卓越的迫切,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新校歌传唱让人的行动和思想自觉接受洗礼,感慨学校发展轨迹和办学历程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与时代和社会的变革息息相关,西农发展只有以振兴中华民族,为民族谋幸福为落脚点,才能有西农“明天的太阳”,不由得感慨学校发展在新时代的幸运。
3.4 西农校歌是学校对时代召唤的呼应
通过校歌历史和学校发展历程,发现校歌嬗变见证了学校发展轨迹和办学历程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始终与时代和社会的变革息息相关。时代发展需要大学强有力的支持,大学发展更离不开时代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三首校歌以时间为序,不仅都体现了学校发展状况和历史渊源,更见证祖国由羸弱到强盛的过程。一国立西北农学院生于民族危难之际,学校以《国立西北农学院院歌》为志,誓为全民族之粮仓而奋斗,以知识分子特有的大局观和科学思维,展示了西农人胸怀社稷勇于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二西北农学院院歌诞生在改革开放的前期,校歌正当其时,在继往开来的历史关头,激励师生在祖国建设进程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展示出追求卓越的西农大学精神。三目前在用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歌》生在深化改革的新时代,学校尽享国家发展和政策红利,校歌见证了国家改革开放成果和学校取得丰硕成绩,校歌时警醒师生不忘以农为本的初心,牢记推进农业发展的大学历史使命,做好迎接困难准备。三首校歌像旋律诗一样,为祖国沧海桑田的巨变关键时刻留念,同时记录学校在杨凌存在发展历程。校歌以西农精神文化为核心,通过其特有的感染力激励师生勇于奉献,积极创新努力取得更大成绩,给时代召唤以最有力的呼应。
4 总 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校歌三次嬗变,每次都选择在特定的时刻,这不是偶然,而是西农精神文化体系建设对时代召唤的感知必然。校歌是学校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集中反映[6],以校歌形式对时代召唤做出最简约的文化形式反馈,达到导火索的作用,以此来鼓励激励更多师生爱国爱校情怀。学校作为一个社会基本单位,其文化内涵和精神状态反映更是社会价值体系和时代的诉求。不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歌能够体现这种对时代变革的呼应,每个学校每个阶段的校歌都是通过学校自身特色优良校风、学风,结合时代对教育要求,来激励母校师生和校友不断开拓前进,为社会奉献,为时代贡献自己特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