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课网助力线上教学更高效
2020-02-23辛凯悦
辛凯悦
一、案例背景
2020年的春天有些不一样。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还让原本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得不转移到互联网上。没有人能够预料到,十几年前出现在学生作文中的“足不出户,在家上学”如今被迫变成了现实。
这种新鲜的体验,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都充满了好奇和挑战。作为教师,响应互联网+教育的号召,近几年一直在摸索学习信息化教学;刚上初一不久的学生显然也对互联网充满极大的热情。这一切看起来似乎是天时地利人和——熟悉信息化教学的教师,充满热情的学生。按照一般的设想,这样的“黄金搭档”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然而,教学真的如预料中的那样进展顺利吗?
二、案例描述
这是一堂普通的语法课,新授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下)Unit 3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的Grammar Focus部分。按照以往的教学经验,通过前两个课时的听说输入性训练,本堂课只要引导学生将句型分类整理并总结归纳即可。然而,这堂课进行得并不顺利。
(一)大跌眼镜——相似句型“傻傻分不清楚”
像往常一样,还是用上一个课时2e对话来复习并引入,开启麦克风让学生以接龙的形式背诵,并让他们再次注意上一堂课画出来的目标语言。背诵接龙的过程还算顺利,除了极个别学生在某些单词的发音上存在问题之外,大部分学生基本能做到流畅背诵。但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学生的问题就逐渐暴露出来了。
语法的总结归纳需要学生在大量输入的基础上,观察句子结构并自主归纳。因此,Grammar Focus的引入被设置成了“完成句子”的形式。“同学们,我们首先来回忆,如果提问‘你怎样去上学?’,应该怎么表述呢?大家可以将答案写在评论区里。”“How do you get to school?”学生很快在评论区写出了正确答案。“如果这个时候我们将提问的对象换成Lucy呢?又应该怎样提问‘Lucy怎样上学?’”“How does Lucy get to school?”学生再一次写出了正确答案。欣慰之余,追问:“针对这两个问题,回答应该是怎样的呢?同学们可以稍作思考,看看谁能给出又正确又多样的答案。”并留给学生1分钟的思考时间,想着接下来他们的回答是否会将前两个课时练习过的出行方式的三种表达形式都提到。“接下来,请同学们来分享一下你们对于第一个问题‘How do you get to school?’的回答。”麦克风再次被开启,不过这一次的氛围好像有些许沉闷,没有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略显尴尬。不得已,教师点名让平时在课堂上特别活跃的宋同学来回答。宋同学的回答是:“I get to school take the bus.”听了他的回答,发现自己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学生把动词短语的表达形式和介词短语的表达形式混淆了。虽然十分着急,但还是先表扬了宋同学能勇敢地发言,然后委婉地问道:“其他同学觉得宋同学的回答怎么样?有没有人评价一下?”直播间里又是短暂的沉默。于是意识到,大部分学生并没有觉得宋同学的回答有什么问题。紧接着,点名让一名英语基础尚可的陈同学来点评,问道:“你觉得刚才宋同学的回答有没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呢?”可能是提问的方式发生了变化,陈同学尝试着开口:“他关于出行方式的表达好像是不对的。”“那你认为应该怎样修改呢?”于是追问到。不过陈同学的回答也不那么肯定,他说道:“应该改成‘I get to school by bus.’”在及时表扬了陈同学的更正后,又带领学生再次复习了如何用不同形式来表达出行方式。
然而,这才仅是现存问题的“冰山一角”。在接下来的课堂里,再次发现对于How long和How far两个问题,学生同样混淆了哪一个是提问距离远近,哪一个是提问耗时长短。
在这个异常漫长的45分钟里,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教师讲得费心费力。总之,效果非常不理想。
(二)潜心分析——众人拾柴火焰高
干着急无济于事,于是迅速让自己冷静下来仔细分析原因。首先,第三单元的授课思路和前两个单元没有什么不同。但为什么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这一单元都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呢?回过头再细看第三单元的内容不难发现,在这一单元前两个课时的语料输入环节,学生学习的句型由前两个单元里的一两个简单句型变为了三个比较复杂且容易混淆的问句,加之一般现在时中人称和数的变化,让他们感觉不知所云,这是学生一遇到稍微复杂的典型句型就“顾头不顾尾”的表现。可是,为了防止学生混淆两者的用法,专门将两种出行表达方式分成了两堂课分别练习,每堂课结束后也有针对的配套巩固练习,为什么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句型的掌握非常不理想呢?进而意识到,似乎自己“闭门造车”的分析并没有取得什么实际效果。好在第二天就是英语组的线上备课会议。
在这一周的英语组线上备课会议上,初一英语备课组教师首先谈了各自在本周教学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大家普遍反映进入第三单元的学习后,学生的掌握情况都不太理想。于是也立刻说出了自己的困惑,并向大家寻求解决方法。这个时候,廉老师的一席话突然点醒了我。廉老师说,在这个特殊时期,初一学生通过网络上课的实际效果并不如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扎实。无论是互联网的诱惑还是居家过于放松的环境,都让学生的课堂听讲效率大打折扣。此时“及时夯实基础”对于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讲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怎样做才能在网络教学的模式下真正夯实基础呢?”茅塞顿开后,急忙向廉老师请教。廉老师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自己的经验:“讲练结合,尤其注意错题的反复讲解。”廉老师还强调错题的讲解一定要及时,每堂课开始前要专门将上一堂课中学生错误率高的题目筛选出来,带领学生将其攻克,再进行新内容的讲授。在此过程中,廉老师就是利用翼课网平台的“错题本”功能及时、轻松地掌握学生的易错点,这样利用平台的大数据统计功能便能直截了当地看到学生的现有问题是什么,并予以及时解决。她还利用翼课网平台上的优质题库每日布置同步练习。
听了廉老师的经验分享,对比了一下自己的做法,发现自己之前更侧重利用翼课网平台的听说及阅读资源布置一些相关训练,至于练习题,则是从不同的练习册上拍照后布置给学生,让他们完成后再批改,且课上习题讲解的时间安排得很少,基本习题的讲解都集中在一周一次的辅导课上。两相对比,可以很直观地看出,自己之前摸索的模式并不适合目前网络教学的实际情况。因为网络教学更加讲求“时效性”和“效率”。让学生提交手写的习题答案,一来批改十分浪费时间,二来所批改的都是学生提交上的答案,并不能直观地在题目中看到出错的知识点是什么,以及仅能凭批改后的大概印象判定“高频错题”。再者,一周一次的习题集中处理和课堂练习也让“及时夯实基础”成为空谈。可以说,前两个单元由于知识简单,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存在的“滞后性”和“基础不牢固”问题还没有完全暴露,但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到第三单元,其弊端便更为凸显了。
(三)喜人改变——翼课网助力高效网络教学
找到问题症结所在并学习了其他教师的长处后,随即转变了网络教学模式,扎扎实实践行“讲练结合,即连即讲”的原则专攻基础知识。与此同时,也开始将同步练习训练放到翼课网平台上进行,从海量优质题库资源里通过难度等级筛选出符合学生的练习题。每天及时关注班级高频错题,并在第二天及时处理,利用“错题本”功能再次重复布置前面作业当中出现的错题,从而形成“同步练习+错题练习”双管齐下的练习模式。通过大数据发现,学生再次练习之前作业里出现的高频错题时还是会出错,因此又立刻将错题的选择从单纯的前一天作业中的高频错题变为在此基础上增加错题练习中仍旧出错的题。坚持一周后,学生在错题练习中夯实基础知识的效果明显提升。直观的表现便是:当同一道题再次在错题练习中出现时,学生作答的正确率较第一次出现时提高了不少。
在之后的一次英语组线上备课会议上,欣喜地与其他教师分享自己实践之后的感想和效果。没想到这一次的备课会还有意外惊喜。这次的惊喜来自李老师,李老师补充道:“在讲解错题时,教师不能单纯地进行口头讲解,而要教会学生怎样去分析题目。”李老师将题目中一些重要的考点和涉及的知识点提前标注到截取的错题图片上,帮助学生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进行能力拔高。
三、反思
通过疫情防控期间独特的网络教学体验,自己有很多感悟和体会。
第一,在网络高度发达、信息技术被视为一个人“隐形刚需”的今天,不断提升自己信息化教学的能力是每一位教师的必修课。尤其作为年轻的英语教师,更应该主动探索信息化教学下能为英语学科所用的优质资源及更好的教学手段。不仅如此,获取大量的资源和良好的教学手段后,怎样整合成符合自己班级学生水平的资源,恰当运用教学手段,还需要潜心摸索。
第二,重视交流合作,互通有无。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有限,但一群人可以有无穷潜力。在网络教学期间每周的英语线上备课会议上,备课组的教师相互分享摸索出来的好用、实用的教学经验,从而让所有教师都可以提高自己的网络教学水平。对于教师来说,疫情防控期间的网络教学就像“摸着石头过河”。小到截图、画笔功能如何使用,大到教学进度和策略如何调整,备课组中的每位教师都不遗余力地贡献自己的想法,真正实现了“1+1>2”的效果。
第三,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策略。反观这一次网络授课刚开始的教学过程,自己还是很保守地选择了与过去基本无差别的教学方式,没有考虑到现有条件下学生的实际情况。所幸听取了他人的建议,及时转变了教学策略,适应了新形势下的课堂特点和学生听讲特点。这也启发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制订教学策略,务必摒弃一成不变的懒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