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标准探讨

2020-02-23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家国理论课情怀

张 丹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标准探讨

张丹

(广东海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坚持意识形态的主要阵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针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大标准”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标准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提出了对思政课教师素养的“六个标准”和教学上实现“八个统一”等重要内容。其中,“六个标准”对思政课教师成长和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最美好的时期,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思政课教师则是大学生的思想指导者、灵魂的塑造者、信仰的铸就者和精神的缔造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重大任务。

作为思政课教师要有较强的政治性,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质上是一门政治教育课。教授政治教育课的教师,必须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坚定的政治信仰主要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一个在政治立场、政治理念和政治认同上存在问题的思政课教师,无论他的学术能力有多强,都无法讲好思政课。

一个思政课教师只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还是不够的,因为我们身处的外部环境在不断变化之中。在一个以资本主义为主的世界里,我们如何看待世界与中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着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的授课效果。特别是在西方国家抹黑中国、诋毁社会主义制度、企图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氛围下。思政课教师能否从政治上看待这些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能否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就成为判断思政课教师是否具备坚定政治信仰的重要依据。

坚定的政治立场,是思政课教师在政治上的“存量”,能够从政治上看问题,则是思政课教师在政治上的“变量”。在特定时空条件下,每个人在看待问题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都有所不同,然而,作为思政课教师,不仅要能够系统、全面、深刻地看待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否善于从政治角度看待问题至关重要。一个善于从政治角度看待问题的思政课教师,必然拥有能够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自觉性,必然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立场、鲜明的政治态度、强烈的政治是非感、敏锐的政治判断力。只有学会站在政治的高度看问题,思政课教师才能深刻认识到自己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角色和重大职责,在具体教学中答释惑,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相关问题。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政治要强”,是对思政课教师的第一要求。

二、要有强烈的家国情怀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个人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富强了,人民才能幸福,个人才能发展。作为思政课教师,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就会有较高的政治站位,就会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家国情怀”是指主体对家国共同体在家国关系、家国结构、家国意识等方面的认知、感念、理悟和实践。[1]由于思政课是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极强的一门课程,所以,从职业伦理的角度讲,思政课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只有具备深厚的家国情怀,才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真正做好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本职工作;只有“甘将热血沃中华”的思政课教师,才能感染学生,打动学生。没有家国情怀的思政课教师,是无法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无法同呼吸、共命运,无法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因此,思政课教师不能仅仅把家国情怀停留在口号上,而是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才能充分认识到国家和民族的存在与发展是个人存在与发展的前提。

一个具备家国情怀的思政课教师必然有强烈的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在我国,一个合格的思政课教师,必然是拥护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并且在具体的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紧跟时代步伐,密切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动态热点,通过言行举动展现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高度认同感。因此,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在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而且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扩大自身的知识半径。在教授思政课过程中,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用科学知识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爱国主义的实践性,把思政课的微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才能深化学生对家国情怀现实意义的认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在前进、追梦的道路上,大学生仍须努力奋斗,学业水平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想教出优秀的大学生,就要在学习中不断汲取知识,把家国情怀融于思政课堂的教学中,学生才能对我们国家产生国家认同感和政治认同感。

进入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必须在思政课实践中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作为思政课教师才能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勤学、修德、 明辨、笃行,身体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思政课教师进入新时代、担当新任务、展现新作为的重要职责。

三、要有推陈出新的思维

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离不开思政课堂教学的思维创新。思维创新具体是指科研能力,思政课教师要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当然要建立创新型的课堂教学,就必须要积极反思课堂教学的理念。

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必然会遇见许多教学问题,合格的思政课教师必然会深入思考这些问题,从理论上梳理清楚问题的本质、产生的原因、解决的办法,才能真正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而在课堂上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继承,进而提高其教学水平。但这需要思政课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敢于实践、敢于开拓、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特别是在实践基础上的教学创新,要不断突破陈旧思维的局限,摆脱一切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高超的教授者必定是那些善于准确而恰当地裁量与价值观相适应的知识细节、善于运用知识启发学生智慧、调动学生用科学的思维力和判断力形成理想中的价值观的教学艺术。[2]如今的大学生思想活跃、兴趣爱好广泛和强烈的怀疑精神,如果教学内容乏味无聊、教学方法古板老套、学生自然缺乏对学习兴趣,就必然会出现人在课内、心在课外的现象。

因此,作为思政课教师,对于思政课堂的创新实践,在学理分析上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在知识传播和价值观引导中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

四、要有宽广的职业化视野

相较于其他专业教师而言,虽然思政课教师大多毕业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相关专业,但思政课的特殊性对思政课教师的的要求标准更严更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思政课教师要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要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

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具备宽广的知识视野。思政课教师不仅要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还要广泛涉猎其他专业的人文社科知识,甚至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不仅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所掌握,而且也要对西方文化知识有所了解,使自己具备多元化知识体系。

其次,思政课教师要具备宽广的国际视野。国际视野就是要求思政课教师结合中国化历程的感想、感知、感悟,对国际政治的研究,用中国话语向大学生谈谈中国与世界,不仅要学会从中国看世界,也要学会从世界看中国。当今中国身处一个开放的时代,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关注国际热点和社会万象。思政教师更应多关注天下大事,看到别人的长处、总结别人失败的经验教训、汲取世界的智慧力量,做到真正的感学、感知、感悟,才可以帮助自己更好认识世界、中国和自身。也只有具备宽广的国际视野,才能真正学会在比较中鉴别、在比较中判断。从国际视角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程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伟大魅力。

再次,思政课教师要具备宏大的历史视野。宏大的历史视野可以让任何人丰富头脑、开阔眼界、提高修养、增强本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作为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也应该具备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思维能力。尊重历史、学习历史、借鉴历史,是思政课教师开展教学的基本风范,只有深入了解世界发展史、中国的革命史、发展史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才能讲清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一直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为什么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作为思政课教师,只有把思政课置于宏大的历史视野中,才能给思政课提供宽广的历史视域和深厚的文化力量,赋予思政课理论更强有劲的说服力。

五、要有严格的自律意识

思政课教师是高校立德树人重要任务的主要承担着,当然要自觉弘扬主旋律,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 “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3]。当前,我国目前正处于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正处于党内外、国内外各种矛盾交错复杂的时期。西方各种思潮和国内各种思想对高校大学生产生了严重影响。如果高校政治理论课不能及时纠正这些错误,青年学生就会被敌对实力所俘获。因此,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极为重要。

思政教师要严格遵纪守法,坚持“学术探索无禁区、三尺讲台有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把思政课教学建立在思想政治理论基础上,而不是为了迎合学生在课堂上哗众取宠,颠覆权威、抹黑英雄、解构中心,讲人物的花边新闻,解密所谓内幕等。更不能把思政课庸俗化、故事化、敷衍塞责、误人子弟。在课下,思政课教师也要自觉严于律己,抵制假丑恶,内化为心,外化为行,做到课上课下一致,才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正如习近平同志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4]

六、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

一个人格端正的思政课教师,必然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人格端正是思政课教师的基本要义。只有依靠高尚的人格,思政课教师的言行举止才能感染身边的学生,才能有效地激励学生求知求善,把学生引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殿堂。俄罗斯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当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计得多么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用。”[5]

思政课教师要成为真正的教育者、引路人,必须强化人格塑造,要真学、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这是因为,“伟大思想理论是一个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是践行伟大思想的辩证统一的过程。真学体现政治态度,真懂体现政治觉悟,真信体现政治信仰,真用体现政治担当。”[6]唯有真正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激励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成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追随者。

思政课教师要以自己端正的人格影响学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人格魅力是一种精神力量,具有内在的、无形的力量和崇高的价值,是思政课教师所必备的核心要素。要做一个集个人修养、民族气质、时代精神于一身的教师,当学生被高尚的人格所感染、所吸引,才是真的赢得学生,大学生才会被思政课教师所打动。第二,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真理的力量是无穷的,真理的力量可以影响学生、打动学生、引领学生。只有真实的事物,学生才能真正相信;只有讲理的内容,才能真正打动学生,只有在教学中坚持用真理的力量才能感召学生,才能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第三,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人格并不是空洞的名词而是长期知识的积聚和素养的提升,人格魅力中的稳定性更能显现出思政课教师深厚的理论功底。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言之有理, 理出有据, 必须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做基础, 深入的科研工作做支撑[7]。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 提升自己的理论功底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才能彻底的赢得学生的信服。第四,思政课教师要自觉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为学生作表率,真正做一名让学生信赖和喜爱的人。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渠道,是坚守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高校思政教师必须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强烈的家国情怀、宽广的人生视野、严格的自律意识、高尚的人格魅力,才能上好思政课,才能将思政课真正打造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金课,才能不辜负党和国家的期望。

[1]徐国亮,刘松.三层四维:家国情怀的文化结构探析[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

[2]宇文利.再论高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关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1).

[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4]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

[5]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6]郑文樾.乌申斯基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33+234.

[7]许宝健.真学 真懂 真信 真用[N].学习时报,2018-08-31.

[8]彭冰冰.真理·真情·真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三重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3):126-129.

2020—03—11

张丹(1989—),女,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法制建设。

G641

A

1673-4564(2020)04-0071-04

猜你喜欢

家国理论课情怀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十九大精神融入思政理论课的思考与对策研究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略谈“家国情怀”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五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