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的前理解,成功的好契点
——八问,引领学生点燃课堂
2020-02-23◎李伟
◎李 伟
何谓“前理解”?前理解是一个哲学术语,通俗一点地说,就是正确理解之前的直观印象,它主要表现为成见或偏见。所以,一般来说,对人对物,一旦有了前理解,不是好事。但有时候这种错误的前理解,却是我们成功地引领学生深刻解读文本的好契点。
《雪》,是鲁迅先生的散文诗。文中主要写了南北两个地域的雪。江南气候温和,江南的雪也温婉多情;朔方气候寒冷,故朔方的雪凛冽逼人。上这一课时,我就遭遇了学生的前理解。
师1:你认为鲁迅先生喜欢哪个地域的雪?上课伊始,书过三巡,我抛出了第一个问题。
结果出人意料,百分之九十的同学,认为鲁迅先生喜欢江南的雪。理由如下:
学生1:写江南的雪的文字更多。前三个大段都在写江南的雪,后三个小段写朔方的雪,前者所占篇幅几乎是后者的一倍。
学生2:写江南的雪所用的词更美。“滋润美艳之至”、“隐约着青春的消息”“极健壮的处子的皮肤”等;还有雪中的景物色彩极其明丽,如“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腊梅花”、“冷绿的杂草”等,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对江南的雪的喜爱。
学生3:写朔方的雪的时候,用的都是一些很生硬的词,“如粉”“如沙”,“决不粘连”,作者还说它是“孤独的雪”“死掉的雨”,由此可以感觉到作者不喜欢朔方的雪。
这就是同学们对这一课的“前理解”了。站在学生的角度,试想想也是,江南的雪这么美这么柔这么有情趣,鲁迅先生怎么会不喜欢呢?更何况还用了那么一大通文字来描写,不喜欢才怪呢?
师2: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人哈姆雷特。那么,有没有同学认为作者更欣赏朔方的雪呢?我抛出第二个问题。
“有!”一个戴着厚厚眼镜框的小男生高高地举起了手,在同学们诧异的目光中,他站了起来。
生4:我觉得鲁迅先生更喜欢北方的雪。文中是用了很多笔墨赞美江南的雪,但也有很多词句是用来赞美北方的雪,如“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旋转而且升腾”,“升腾地闪烁”等。“奋飞”、“旋转”、“升腾”这几个词都体现出一个力量美,而“灿灿地生光”和“闪烁”把朔方的雪写得金光闪闪,有一种灿烂夺目之美。
分析得很有道理,同学们由最初的诧异甚至嘲笑,变得有点疑惑,有点佩服。于是在思辨中又开始认真地再次看书。然后,双方出现了交锋:
学生5:鲁迅先生说北方的雪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从这两个句子可以肯定鲁迅先生绝对不喜欢北方的雪。大声地反驳。
学生6:但鲁迅先生还说它是“雨的精魂”,“精魂”可是一个褒义词!有力地回应。
的确,“精魂”是一个标准的褒义词,一前一后,似乎有点矛盾。于是,同学们阵营开始分化,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莫衷一是。我很高兴看到这样的局面,契机终于来了,这是引导学生深刻解读文本的最佳机会,于是我抛出第三个问题。
师3:同学们,一切景语皆情语。要想真正了解鲁迅先生对朔方雪的情感态度,我们还得回到文本上来。现在,我们一起把写朔方雪的文字大声朗读一遍,看看朔方的雪到底有没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同学们一起再次大声朗读起来。读后完,立即有几个学生举起了手。
学生7:老师,再读朔方的雪,感觉它似乎在战斗。它与想融化它的火作战斗,它与想刮走它的旋风作战斗,它与晴天的日光作战斗。
学生8:它不屈服,不妥协。你看,“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太阳——它的“老对头”出来了,它不仅不融化,还很兴奋,感觉很有拼劲。
学生9:朔方的雪很有战斗力量。从“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这一句可以看出,太空都被它改变了,可见力量之大。
很好,同学们这么细细一品味,终于慢慢领略到看似不讨喜的朔方的雪,原来在鲁迅先生的笔下似乎还有这么深的寓意。惊喜还在继续:
学生10:老师,我还发现一个问题。前面也有一段写雪与日光的,就是课文的第3段,江南的雪虽然给孩子们带来了堆雪人的快乐,但是它经不起寒冷与日照,日光一晒,它就变了形,褪了色。在这一点上,比朔方的雪差远了。
这个同学这一发现太关键了。课文第3段正好是由江南的雪引入朔方的雪的过渡段,怎么过渡的?就是两个不同地域的雪在晴天的表现:一个日光一照,就变了形,褪了色;一个却在晴天之下,蓬勃地奋飞,闪闪地旋转。
师4:大家说,一篇文章中同时写到不同地域的雪在日光下有不同表现,这是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呢?研读越来越深刻,目标越来越接近。于是,我兴奋地抛出第四问。
学生11:对比。这样一对比,感觉江南的雪美虽美矣,但像长在闺房里的娇女子,经不起磨难;而朔方的雪,是个真汉子,遇到敌人,不屈服,不妥协,越挫越勇。对比,突出了朔方雪的壮美。
学生12:“那作者为什么说朔方的雪是孤独的雪,死掉的雨呢?”反方再来质疑这个问题。看来这是这篇散文诗理解的重点,难点。
师5:有没有同学来谈谈对“死掉的雨”的理解,大家可以从物理的角度,从雨与雪的形成这个角度考虑考虑。我怕大家陷入“死胡同”,赶紧换个方向引导,发出第五问。
学生13:老师,我来说说我的理解。这句话是说朔方的雪是雨的另一种形式,雨死掉后生命并没有终结,而是变成了雪,也就是说雨是雪的最初阶段,雪是雨的升华。所以这里所说的“死掉的雨”其实是在赞美一种为了理想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师6:看来同学13 的物理学得非常好,经他这么一诠释,我们醍醐灌顶,一下子就明白了“死掉的雨”不仅不是贬义,而且是大大的褒义。在此基础上,哪位同学再来说说朔方的雪是“雨的精魂”该怎么理解呢?我顺势抛出第六问。
学生14:我现在明白了,这是赞美朔方的雪是朔方的雨的精化、凝聚,它本是晶莹的雨滴,即使死去化为雪花,它也要继续抗争。它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牺牲精神,所以说它是“雨的精魂”。
师7:理解得很透彻。同学们,讨论进行到这里时,老师一下子想起了鲁迅先生的名句“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先生将希望寄托于民众,但民众还没有觉醒,还不能理解他。所以,为了国家,他愿意牺牲自己来唤醒同胞的觉醒!同学们想想,这两句诗体现的鲁迅先生的状况与北方的雪有哪些相似之处呢?我继续深挖,抛出了第七问。
学生15:朔方的雪是孤独的,不被人理解,独自战斗,这暗合“寄意寒星荃不察”;朔方的雪是“死掉的雨”,为了改变现状,愿意献出生命,这双暗合“我以我血荐轩辕”。
学生16:老师,看来,最开始我们都理解错了,并且错得很离谱。鲁迅先生更欣赏与他有相同品性的朔方的雪啊!(学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师8:是的,我们对课文的直观印象,完全偏离了鲁迅先生的初衷。但是,这个错误犯得很有价值,因为经过大家的共同探讨,我们终于明白了:鲁迅先生喜欢江南的雪,但是他更欣赏具有战斗精神牺牲精神的朔方的雪!写江南的雪是为写朔方的雪作铺垫,并与朔方的雪形成对比,抒发了作者追求美好理想,为实现理想而战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情感。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进一步印证我们探讨的结果的正确性。
《雪》写于1925年。当时南方的革命形势在蓬勃地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而鲁迅生活的北平仍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反动势力猖獗,斗争极其激烈,面对黑暗的现实和冷酷的季节,鲁迅以民主主义革命战士的姿态去寻找革命的破坏者,去争取“理想的春天”,1924年12月,北京下雪了,此时的他产生了创作的冲动,于是《雪》这首散文诗便诞生了。
学生17:老师,您为什么不早一点把写作背景告诉我们呢?这样,我们就不会走这么多弯路了!
师9:如果上课伊始就告诉你们写作背景,不就没有今天我们这节精彩的探讨课了吗?通过今天的这节课,同学对怎么正确理解课文有什么新的认识了吗?我抛出了这堂课的第八个问题。到这里,这堂课已接近尾声。
学生18:老师,今天这一堂课对我们今后读书真的太重要。对课文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文章中的字词句,细细地推敲去细细地品味,这样才能真正地深入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学生19:除了要细品字词句,我们还要结合时代背景,这样才能不被“前理解”所误导,才能正确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学生20:还可以拓展迁移,结合作者以往的诗句啊文章之类的,配合着理解。
三位同学归纳得很好,我很欣喜。看来,今天这节课,学生们收获很大。而我呢,收获也颇丰。这节课也让我认识到,学生“前理解”的错误并不可怕,只要巧妙利用,还能成为我们引领学生深刻解读文本的好契点,点燃课堂的星星之火。当然也这需要老师提前备好课,这样才能在课堂上驾轻就熟,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