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荡中国》:主旋律纪录片的创新探索

2020-02-23刘琳

视听 2020年8期
关键词:吴晓波纪录片

□刘琳

主旋律纪录片在传播主流价值、记录时代变化、留存国家记忆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主旋律纪录片一直以来留给观众“内容形式老套”的刻板印象,很难得到观众青睐。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兼顾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观众审美趣味?纪录片《激荡中国》提供了较好的参照。

一、《激荡中国》的成功实践

由深圳卫视、巴九灵、第一财经、云集将来、优酷联手打造的20集大型纪录片《激荡中国》,以吴晓波《激荡三十年》和《激荡十年,水大鱼大》两本“激荡”系列书籍作为参考框架,由吴晓波本人担任总撰稿,围绕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这两个核心概念,从商业视角展现了新中国70载天翻地覆的变化。

《激荡中国》开播后获得了口碑和热度的双丰收。该节目入选了国家广电总局2019年度第三批优秀国产纪录片目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优秀网络原创节目目录,还获评“传媒内参、《电视指南》首届‘指尖纪录片榜’2019年度最具影响力纪录片”。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纪录片网等媒体也纷纷对该片给予关注和报道。美兰德和蓝鹰网络传播数据显示,《激荡中国》全网视频热度达72.82,美誉度达78.67,位列当日纪录片网络传播综合指数榜第一。微博话题讨论量超过6000万次。可以说,《激荡中国》算是主旋律纪录片创作的一次成功实践。

主旋律纪录片从20世纪60年代的“政论性纪录片”占主导,到90年代以《望长城》为分水岭的创作理念的嬗变,再到当下“亲民倾向”的兴起和多种叙事手段的综合运用,其创作理念透射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方式的转变。《航拍中国》《大国重器》《我的青春在丝路》等一大批主旋律纪录片用鲜活生动的故事、多元化的拍摄手段传达了主流意识,深受观众追捧。在此背景下,《激荡中国》的成功实践更让从业者看到了主旋律纪录片创新发展的潜力。

二、主旋律纪录片更需要“讲故事”

《激荡中国》力图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视角,回望与梳理新中国历史,探寻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以及对未来的启示。总制片人韩芸是这样描述该片主旨的:“这个项目不仅是波澜壮阔的经济发展史,同时也是社会变迁、人民生活变化的荣光史。它尽可能客观、生动地还原历史,讲述贴近国情民生、影响力广泛的人物故事,描绘社会发展现实。”如何呈现新中国发展变迁的壮阔感和加速度,成为《激荡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

为了主旋律的价值观具象到个体经历与抉择上来,主创者找到了故事“切口”——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个时间节点回溯过往,个体命运如何与时代交互、碰撞?《激荡中国》采访了超过200位亲历者、见证者和推动者,通过将镜头置入这些被采访者的日常生活情境,用最真诚的情感,构建起具有共和国记忆价值的“民间现场”,实现了对70年中国发展壮阔历程的一种“个体式表述”。在每一个人物的筛选上,除了充分考虑是否契合主题的呈现、是否具有代表性之外,还顾及到人物是否与当下生活有关联性及趣味性,从而增强受众观片时的代入感。

与书籍一样,《激荡中国》同样把关照的主体放在人以及人的故事上。在主创团队看来,过去70年,是一代代人共同经历、共同见证和共同创造的70年,因此特别注重对人物的探访以及采访对象的多样性。在全片超过200位的受访对象中,既有包括王石、柳传志、俞敏洪、陈忠伟等在内的商业大佬,也有来自相关研究机构和媒体方面的评析专家,更有一个个普通却不平凡的时代见证者和亲历者。

关注“讲故事,讲好故事”,是当今中国主旋律纪录片的一种创作倾向。通过个体情感铺垫命运起伏,凸显大时代的波澜壮阔,这种政论题材的形象化内在转换方式以及纪实主义风格,极大丰富了“主旋律”的内涵。

三、懂得取舍才能“讲好故事”

用20集、600分钟展现新中国70年的发展历程,篇幅实在有限,这就要求对呈现的内容有所取舍,必须选取当下更值得讲述的故事,并且讲清楚、讲精彩。

《激荡中国》分别关注了资本破冰、大众创业、小镇青年、汽车时代、互联网等领域的发展变化,选择的多是“一花一世界”的生活故事,勾勒出一幅立体丰富的社会变迁图景,同时,探索与思考一直贯穿于整部片中。在首集中,李笑毅一家三代人的故事,就好像发生在每个人身上一样,让观众倍感亲切,并串联起“七十年、七代人”的主题。第二集《关键一招》从第一批访问学者赴美开始讲起,回顾改革开放的故事,通过讲述不同领域代表人物各自艰难的“人生一步”,梳理与展现对国家发展方向起到转折作用、推动国家从此走上正轨的“关键一招”。《资本破冰》讲述了中国的证券市场是如何破除障碍得以建立的,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如何解决企业资金缺乏的问题,如何在不断的试错中进行调整与发展,未来又将走向何方。《新生力量》讲述了中国第一代互联网企业和创始人带着知识和技术,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走上商业世界大舞台,创造令人惊叹的财富,搅动商业世界格局的故事。《梦想加速》以高铁和摩天大楼的建设为线索,展现中国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不断提速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无数普通人为之做出的贡献。《绿水青山》阐释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加深了公众对“绿水青山”内涵和意义的理解。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认为,《激荡中国》一片“具象再现发展历程,生动呈现时代精神”,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作为全片表现的主体,既抓住了过去几十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也因临近当下、贴近生活,引发受众共鸣。

四、多元化创作理念提升主旋律纪录片审美价值

《激荡中国》不是简单的“编年体”式纪录片,而是以编年体为基础,通过主题来聚合素材的主动叙事。在叙事结构上,《激荡中国》遵循从配乐式引片,到吴晓波棚内出镜引言,再到带有旁白穿插的各色人物口述以及历史文献资料展示,这种建构全片叙事线索的方式使得分集各自独立,更符合主创团队的创作初衷。

当以纵向视角观照70年历史发展,经历全程的人实为少数。为此,在影像呈现上,《激荡中国》运用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同时穿插各色人物口述,这种将现实纪录与历史影像相结合的呈现方式,更适于习惯了视频消费的年轻观众接受。

《激荡中国》在创作上的另一大亮点是配乐以及由此带来的情感共鸣。不同于很多传统的文献纪录片,《激荡中国》虽立题为用影像回顾新中国壮丽70年,却鲜少采用气势磅礴的背景音乐。它一方面配合叙事内容和节奏,采用与所述时代相贴合的经典歌曲,如首集使用的《咱们工人有力量》《我们走在大路上》《乡恋》《飞得更高》等;另一方面配合吴晓波娓娓道来的观点叙述,主要采用舒缓悠扬的钢琴声。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大时间节点上,音乐在纪录片中发挥了重要的抒情特性,传递了“平凡人书写伟大故事”的思想情感。

吴晓波曾在《激荡十年,水大鱼大》的序言中写道,“当一代人用自己的方式去创造和记录历史的时候,历史本身也许有他的思考和评价逻辑。就如同这条大运河,它的历史性和当代性在不同的空间和语境中,一定会呈现出不一样的解读。”正是通过独属于《激荡中国》的视听表达,每一个充满力量的人物以及人物身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得以生动地呈现。

《激荡中国》是近年来中国主旋律纪录片中不可多得的精品。正是它有别于主流的独特记忆形式构建了多元视角的历史话语空间,使该片成为中国历史长河里的一份独特影像资料和宝贵民间记忆。

猜你喜欢

吴晓波纪录片
超赞的自然纪录片
吴晓波:我的自信害了我
双面吴晓波:最有钱的文人,最纠结的商人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吴晓波的“IP证券化”?
明星人物以商业化透支声誉得不偿失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你喜欢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