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觉强化听觉的可视化融合升级
——广播节目移动竖屏传播可行性分析

2020-02-23陈旭东

视听 2020年8期
关键词:竖屏韶关广播节目

□ 陈旭东

广播与生俱来就有“有声无影”和“稍纵即逝”的先天缺陷,听众只能从声音感知信息。20世纪90年代,我国广播节目开始走出室内,出现各类户外直播间或直播活动。这是广播业界在早期的可视化尝试。然而,后续采取的接入电视端直播、网站图文直播或视频直播等可视化手段依然受制于媒介的局限性,而固定机位景别呈现节目直播间几无视觉美感,形态原始且粗糙,技术支撑不力时还有损广播的声音优势,没有实现强化听觉或视听融合衍生新的传播力,违背了可视化的初衷。

一、广播节目可视化主要平台是手机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指出,“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主渠道”,“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移动媒体将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这是国家层面对媒体融合发展的论断,也是对传统媒体未来发展的提醒与鞭策:广播节目必须尽快挣脱固定时间、固定媒介,升级为融媒体移动传播。

国务院正式决定加快推进三网融合的2010年,3G网络尚在起步,信号不稳定,加上手机屏幕画质不高,业界对移动端承载广播节目可视化持观望态度。随着4G普及和手机画质大幅提升,以手机为主的移动小屏一跃成为信息接收第一端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2018年底的98.6%涨至99.1%,意味着手机是广播节目可视化的主要发力平台。蜻蜓FM、荔枝FM、喜马拉雅等手机音频APP在2013年前后陆续上线,很快聚集亿量对电台情有独钟、热爱声音艺术的用户,也催生一批UGC主播,进一步印证了移动端用户对广播节目有需求,是可视化的有利基础。

广播节目在移动端可视化必须满足四个条件:1.看得见直播间与主持人;2.声音艺术仍突出;3.观赏性充分;4.随时随地收听观看。

2018年12月,韶关广播电视台在微信公众号发布五集可视化竖屏广播节目《星MHz如歌的风采》,在深夜情境讲述5个普通人经历的改革开放的故事,引起手机用户的关注,有身居海外的韶关人还将此转发到当地华人社交群。该节目在广东广播影视奖评选中获得广播新形态节目奖项,显示出移动竖屏短视频是此类广播节目完成可视化并实现融合传播的可行之策。

二、“当面”倾谈取代听觉“神交”

选择竖屏短视频进行可视化,意味着广播节目不再孤注于听觉体验,在视觉上也要有所拓展。

2014年12月,MOVR移动设备报告显示,智能手机用户约94%的时间竖持手机,观看宽屏视频需将手机横放。横屏历来是影像制作和观看的基本格式,人眼横向生长的生理特征决定了视野的左右宽度要大于上下宽度,人类天生看到的就是横向的世界。当屏幕竖持已然成为主流时,为了保证最好的传播效果,已经习惯宽频摄制的媒体就必须摸索从“横”到“竖”的生产方式转变之路。

国内外媒体都有针对性改变生产模式,其中,腾讯新闻于2017年推出国内首档竖屏访谈节目《和陌生人说话》,已上线的两季高达9.3、9.5的豆瓣评分表明手机用户认可竖屏视频。

在横构图中,摄影师通常会寻找黄金分割点来放置单一人物,或者把单一人物置于画面中间求得对称性构图,这样的处理虽然美观,但却会明显在画面两侧留出一些和人物无关的空间,对这些多余空间的处理常常成为构图者的难题,肖像画家们很少采用横构图。肖像或者说单人镜头是竖屏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引导观者将注意力和视觉焦点集中在眼前人物的神情和话语上。

作为对象感强烈的广播倾谈节目,尤其是对话情境设定在夜晚,韶关广播电视台的《星MHz》充分利用竖屏的互动基因,制造了与用户近距离的情感碰撞。当用户从竖屏画面看到身处直播间的主持人或故事人物,情感关系的双方就成了屏中人与屏外人,手机用户是“当面”听主持人或故事人物倾谈,不再只有听觉“神交”。

此外,手机竖屏可视化有体量轻盈、自主操作性强的优势,用户能在任何时间点播在线视频,彻底摆脱定时定点收听的束缚。这意味着随时随地“面对”主持人或故事人物,用户突破了传统广播节目进入听觉联想的时间和空间障碍。

三、视觉补充听觉并延长感知

即便抖音、快手等APP及各类移动端直播等平台被贴上过度碎片化、娱乐至死的标签,也无碍它们吸引巨大的流量,不仅使刷短视频成为人们消遣乃至获取信息、知识的方式,也在短短数年间培养了手机用户的竖屏审美习惯,因此,广播节目移动端可视化也必须遵循“竖屏美学”。

传统广播夜间节目只能在夜间时段的广播频率收听。《星MHz》将夜晚情境微缩在随身携带的手机屏幕里:用户能看到主持人和故事人物是在夜晚讲述,视频的空镜头则是直接以竖屏构图拍摄的城市夜景,取景、布光、视线引导、隐喻等镜头语言都是从“竖屏美学”出发来进行的,避免了横向视频二次裁切存在的不自然、不完整等问题。“竖屏特制”使用户即使日间点播也有夜晚情境的感官入口,边看边听故事更容易产生沉浸感。

其次,故事讲述的时代背景有旧影像资料对应展现,“有声”又“有影”,使故事可信度大大提升。比如摄影师回忆1992年国庆节韶关灯饰节,足球教练回忆1997年广州松日足球队北迁韶关,都有当年电视台专题片再现历史片段。而人物的事迹也有相关物件辅助用户感知,比如能从旧诗集看到女诗人的名字和诗作,从旧相片看到下岗职工描述的百货大楼鼎盛时期。显然,这些观赏性十足的画面充分补充了听觉体验并延长了听觉余温,使情绪触动更强。

四、可视化范围扩大至移动端界面

声音是广播节目的魅力所在,将声音元素具象化是广播节目可视化不可跳过、不可舍弃的核心环节。在融媒体语境下,声音元素的具象化还要在多层面立体实现。

韶关属于粤语方言地区,《星MHz》放大了粤语对地域受众的“吸粉”作用,主持人和故事人物全程粤语讲述,背景音乐也选用经典粤语流行歌曲,利用地域认同感吸引流量。构建有辨识度的节目音效体系后,主创团队将每期节目内容设计成一张模仿八十年代、九十年代香港流行音乐专辑封面的图片,放置在点开推文界面的第一屏,并设置为微信朋友圈链接缩略图和推文封面图。由于点击链接、打开界面是用户观看视频的必要步骤,用户在点播视频前就从视觉层面被植入信息,喜爱经典粤语歌曲的人,特别是经历过香港流行乐鼎盛时期的几代人很容易被激起兴趣和情感共鸣。

通过对移动端一系列界面进行统一视觉包装,《星MHz》的听觉美感被具象化,而可视化的范围从节目本身扩大至传播媒介。每个生产环节的可视化,最终都汇聚到对声音元素进行突出和放大的作用上。

五、结语

广播节目以竖屏短视频进行可视化符合媒体融合规律。目前,各级广播电视机构已经合并或纳入传媒集团,电视、纪录片、新媒体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和资源都是广播节目可视化的强大支撑,广播节目更应主动靠近移动端受众,而不是固守传统广播端口。竖屏短视频是广播人在移动端融合创新取得的成果,可成为常态化模式并承载创收,由此开发更多可视化手段仍具有巨大的想象空间。

猜你喜欢

竖屏韶关广播节目
横屏与竖屏混合视频的创作方法初探
广东韶关曲江区总工会“夏送清凉”慰问13000余名职工
韶关札记
浅析竖屏影像的历史、现状及未来
竖屏时代,如何以竖视频的形式讲好新闻故事
竖屏剧将是视频网站争夺的新领地
论微博、微信在广播节目中的作用
广播节目创优策划探析
福彩公益金 传递温暖情 韶关福彩: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广播节目主持人的正确舆论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