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途径
2020-02-23福建省南平市第四中学张燕萍
福建省南平市第四中学 张燕萍
生活化教学指的是根据课程内容,联系学生熟知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易于接受和吸收抽象理论知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不仅与其教学目标相契合,而且符合学生的实际发展特点,对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积极意义。那么,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怎样开展初中阶段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呢?下面,笔者将从四个方面入手,就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途径进行一番阐述和说明,以期能够为他人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生活化
教学目标反映着教师对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要求,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可以说是抽象化的生活,它的教学内容大多来源于生活实践,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与生活充分结合,反映学生日常接触到的生活和社会现实,在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以三维目标为基准,首先是对知识目标的生活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知识来源于现实社会生活,教学也应当建立在学生的生活认知经验之上。其次,能力目标的生活化。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这些都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基础出发,并且要以服务生活为目标,来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辨析和解决能力。最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生活化。这同样体现在教学从学生的实际生活认知出发,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一个正确的情感价值观,从而促进其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例如在“做更好的自己”一课中,笔者设计的三维教学目标即(1)知识目标:学会积极地接纳和欣赏自己;以不断做更好的自己为目标;形成正确的方式方法;客观地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如此设计可以使学生在了解基础学科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认识自己和了解自己,为成为更好的自己和未来生活提供知识基础。(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将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和情感培养三者有效结合,使学生认识到做更好的自己的实际意义,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水平。该目标设计需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现有能力,以此为基础,发展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会接纳自己,适当地展示自己;认识到每个人的潜力不同,学会挖掘自身的潜力。该目标同样需要符合学生实际,每个人都是优点与缺点并存的,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差异性的存在,并不断激励和鼓励学生向着成为更好的自己这一目标前进。
二、与学生实际相结合
初中生的心理素质相比小学时期得到了很大幅度的提高,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地增强,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但相应地,学生的逆反心理表现得也较为明显,容易偏激。因此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应考虑到初中生的实际特点,利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法治内容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使其形成规范自己行为的意识,积极履行自身的权利和义务。例如在“公民义务”一课中,教学目标可以设计为: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感受做一个合格公民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对权利与义务关系的辨析理解能力,提高自身践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意识与能力;明确权利与义务是对等和统一的。教师要培养学生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知道在享受全力保障的同时,也应积极履行自身义务,懂得付出就会有回报。
此外,升入初中后,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也应侧重于培养学生对党的方针政策的拥护和自觉贯彻落实,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社会使命感、责任感的培养。例如在“在社会中成长”一课中,笔者设计的教学目标即:(1)知识目标:懂得维护国家尊严、关爱他人、关心社会发展。(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社会实践的认识和相应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具备服务社会、积极奉献和自觉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意识。教学目标的设计既要让学生了解我国国情、基本路线、方针和相应政策这些基础知识,也要使其抽象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感受社会的存在,提升自身责任感,从而能够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价值,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课堂问题生活化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自然少不了问题的引导。教师应对问题的切入角度、时机、问题设计与教学内容的相关性、渐进性等进行综合考虑。首先,教师要保证问题的提出对教学有所帮助,问题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使问题能够起到细化教学内容的作用,让学生感受知识来源于生活,从而使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根本目标得以实现。其次,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提出的时机要恰当合理,呈现方式也应由浅入深,逐渐展露课程教学内容,以此才可以高效集中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对这些生活化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助力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水平的稳定提高。鉴于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实现课堂问题生活化的策略,并采用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课堂提问,以此可以将教材当中的抽象知识变得更为通俗易懂,不断降低学生掌握教材理论知识的难度,从而能够有效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让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真正收到实效。
例如,在讲解“法制”和“法治”以及“公民”和“人民”这些易混淆的概念时,教师要在知识含义的基础上提问,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从而避免产生偏差。再如,在讲解权利中的“继承权”时,教师可以通过实际的财产继承纠纷案例来进行课堂导入,引导学生对继承权中的矛盾核心产生思考,从而不断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认识。又或者,在讲解“依法纳税”的有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联系个人所得税的作用以及当前社会的实际,回答以下问题:我国为什么要上调个税起征点呢?以此可以对学生进行高效的引入,让学生初步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教师在讲述“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区别与联系时,可以向学生举例,如教师的工资要交个人所得税,并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此时,“纳税人”和“负税人”是不是同一个人呢?在学生回答“是”之后,教师需要继续对学生进行引导,为学生列举电器生产以及电器销售的事例,并要让学生探究以下问题:(1)谁是电器生产的增值税纳税人呢?谁是负税人呢?(2)超市是电器零售环节的增值税纳税人,谁是负税人呢?通过上述问题,让学生明确纳税人不一定是负税人,使学生深入掌握“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区别与联系。这样,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生活化的提问,使学生快速理解了教材中易混淆的概念,并提高了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不断促进了初中道德与法治的高效施教。
四、课堂情境生活化
将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当中,可以促进生活化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的构建,并能够有效落实生活化教学的理念,是新时期广大教育工作者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然而,在实际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时,一味地追求速度,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讲述着重复、封闭、僵化的教材内容,将学生局限在了教材与课堂当中,忽略了利用生活化的元素进行生活化情境的创设。这样的教学方式严重脱离学生的实际,不能提高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也不能让学生学会灵活应用自己掌握的教材知识,使得学生的思维比较固定,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素质教育落实道路上的一大障碍。鉴于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需要在教学思维和教学行为上有所突破,并要积极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场景中进行高效化的学习。以此可以消除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害怕心理,并能够让学生快速调整好自己的学习状态,认真进行教材知识的探索与学习,从而可以让学生取得一个令人满意的道德与法治成绩,并能够获得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极大成功。
例如,在讲述“网络改变世界”这一节的内容时,教师首先为学生出示以下生活场景:在生活中利用网络玩游戏、查资料等。并让学生结合上述生活场景,相互之间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同学们,你们上网吗?你们经常借助互联网做哪些事情呢?(2)如果没有互联网,我们的生活将会变成什么样呢?然后,教师需要结合古代人和现代人传递信息的方式,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1)你知道古代人是怎样进行信息传递的吗?(2)现代人又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呢?并结合学生的回答,为学生讲述网络丰富日常生活的有关知识。接着,教师为学生播放视频《有问题找度娘!》,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利用百度、搜狗等进行信息查询的实际,以及自己进行网购的经历,以此结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深入理解互联网给人际交往方式带来的影响的有关知识。最后,教师需要为学生出示与互联网推动社会进步有关的材料,让学生结合相关材料对教材知识进行分析,使学生高质量地掌握本节课的关键点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这样,教师通过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使学生快速熟悉了教材内容,并提高了学生的探索欲和好奇心,打开了学生的兴趣之门,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
综上所述,将生活化教学理念落实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将抽象的学科知识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既符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也能够有效地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注入活力,使得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力、情感等方面也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在今后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进行教学创新,并要做到教学目标生活化、与学生实际相结合、课堂问题生活化、课堂情境生活化,以此可以将生活化的理念渗透到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的方方面面,能够加快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的进程,早日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