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处理学生提问看主体地位的落实

2020-02-23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高桥金帆实验学校陆雯君

亚太教育 2020年8期
关键词:汇报主体课文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高桥金帆实验学校 陆雯君

义务教育语文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体指事物的主要部分,也指对客体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课堂从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转向让学生提问,就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要部分”,学生是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因此,“让学生提问”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一大体现。但也不是只要让学生提问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关键还要看教师是怎样处理学生的提问的。限于篇幅,下面前两个片段不再实录,只作描述性说明。

一、《孔子拜师》教学片段

课前预习。课始,教师要求学生提出预习中的问题,随后有学生提问,教师都以“请坐下”回应。至第四个“请坐下”后,教师话锋一转,请学生认读字词。很明显,教师让学生提问只是为了表示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环节,根本不是真正让学生提问并且解决之。这种只有问题没有求解过程的做法,根本没有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放在眼里。

二、《西门豹》教学片段

课前无预习。课始,教师板书课题后,把学生的提问一一写在黑板上,再表扬学生肯动脑、会提问。接下来的课就是请学生读课文找答案,汇报讨论,汇报中教师或肯定或否定或补充。其他学生则思考自己的问题,准备汇报。

本片段中,教师对学生的提问比较重视,提问的学生都得到了答案。很明显,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比上例要好些,但问题也显而易见:一是没有交流,汇报答案名为讨论,其实没有讨论,只有教师和汇报的学生两人在对话,一个汇报,一个裁决,谈不上部分更谈不上大部分学生讨论交流,限制了思维的发散扩展。二是缺乏教师主导,仅围绕学生提问寻找答案的提问处理办法,让学生的提问牵着教师走,失去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种情况下,限于学生认知,对文本的理解就会显得肤浅。因此,这种做法无论是从工具性还是人文性角度看都难以比较圆满地达成目标。那么如何在处理学生提问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三、《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学片段

预习课文后,针对本文最后一句话“今天,我的实验终于取得了成功”,学生提问。

生1:为什么说是“终于”?

师:谁能帮他?

生2:因为这个实验教育家做过多次都失败了,这次成功了。

生3:有种好不容易的感觉在里面,盼啊盼的。

师:是什么好不容易,盼啊盼的?

生4:成功好不容易。

师:对!盼到了成功好不容易啊,所以教育家说“今天,我的实验——”

生合:终于取得了成功。

师:朗读这句话时要把“终于”读得——

生5:重一些。

生6:重一些,突出好不容易。

师:好,一起把这句话读一遍。生读。

师:继续提问。

生7:那成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师:问得好!课后有一个同样的问题,我们讨论讨论,为什么实验能取得成功呢?谁先说?

生8:是因为小女孩让别人先出去,自己最后出去。

师:让别人先出去,自己最后出去,这叫先人——

生9:后己,先人后己。

师:如果大家都坚持先人后己,那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10:他们还在争论的时候,水就把他们淹没了。

师:大家想一想,是这样吗?

几秒钟后,陆续有学生回答,继而都认为“是”。

师:对!与“先人后己”相反的一个词叫作——

生11:争先恐后。就是大家都要先出去,怕落后。

师:说得好!如果大家都争先恐后,又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12:瓶口堵住,谁也出不来。

师:大家再想一想,是这样吗?

几秒钟后,陆续有学生回答,继而都认为“是”。

生13:老师,都争先恐后不行,都先人后己也不行,他们为什么能出来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气氛活跃,教师趁机引导他们讨论思辨并认识到:(1)小女孩先人后己是为了让另外两人听话,使自己的指挥有效,是一种策略。(2)瓶口没有堵塞是因为他们“排好了队一个跟着一个出来”。这就叫“有序”,他们三个都这样做就叫“合作”。(3)“有序合作”和“快”让三人脱险,跟谁第一、谁第二、谁最后是没有关系的。

本片段中,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了较好落实。一是教学始终围绕学生提问展开,教师没有把学生提问撇在一边,而是将其作为很好的资源加以利用,巧妙引导,既解决了学生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紧贴课文中心,教和学都没有跑偏。二是参与探讨的学生比较多,仅仅前15分钟左右就有13位学生参与问答,教师没有把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局限于几个尖子生,体现了面向大多数面向全体的要求。

猜你喜欢

汇报主体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背课文的小偷
防疫关隘,我向省长汇报
电视汇报片的艺术表达
我每天都得“早请示、晚汇报”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