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自主健身行为促进路径研究
2020-02-23河南省新乡市第三中学侯继军
河南省新乡市第三中学 侯继军
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金龙学校 黄宗伟
河南省新乡市第十中学 刘润玲
中学生身体健康不仅是自身成才的保障和前提,更是国家获得长期发展动力的保障。中学体育课是中学生自身科学锻炼的重要路径,但目前相关数据显示,中学生身体素质逐年下降,这说明课堂上锻炼尚有不足,因此,促进中学生自主健身迫在眉睫。如何激发学生自主提高身体素质,是体育教师共同面临的难题。
一、自主健身行为内涵
自主健身行为是由曲阜师范大学房蕊教授根据当前青少年体能现状提出的,其博士论文中详细论述了自主健身行为的内涵、重要性以及实现路径。他对中学生主体认知、主体行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构建了相对完整系统的主体行为激发模型,对相关概念也进行了阐述。对于当前我国中学生的体质现状,房蕊教授将中学生自主健身行为的自我决定、支持、调节策略,作为促进中学生自主健身行为的策略理论前提。
二、我国当前中学体育课程存在的不足
其一,当前我国优质教师资源分布不均衡。中学体育教师配备不足,有的体育教师甚至是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学校,教师人数相对较少,直接影响了体育教学的开展。另一方面,体育教师的质量不高。当前中学体育教师多是来自招聘,一些优秀体育教师大都去了大城市,对于一些小城镇或者农村学校来说,很难找到优质的体育教师资源。
其二,体育教师地位有待加强。在中学,体育教师在学生家长的心中仿佛是多余的,尤其是乡镇中学,其他学科教师担任体育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一现象主要是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对体育不重视造成的,尽管一些部门一直在标榜重视体育,但暗地里却在应付体育课程。另外,很多人都觉得体育有没有都不重要,而且很多人对体育教师总有一种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偏见,影响了体育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其三,中学生自我健身意识淡薄。中学生面临很大的升学压力,教师也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学生在体育上可以说是一片空白。根据相关调查,中学生认为健身的途径就是体育课,甚至一些教师也认为只要体育课上好了,学生身体自然得到了锻炼。当然,也有一些教师和学生片面地认为体育课就是用来放松的。学生自主健身意识淡薄,对健身的内容基本不了解,大多数学生教师都认为学习知识是关键,体育锻炼可有可无,这与当前中央提倡的体育强国是完全相悖的,更与素质教育要求相悖。
三、中学生自主健身行为促进路径探索
其一,激发中学生自主健身动机,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美国学者瑞安指出,行为主体行为的激发主要依靠自主行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进而促进主体自主从事活动。据此而言,中学生自主健身行为的激发,就在于学生能否在健身活动中获得幸福感。根据当前中学生健身安排,教师可以在固定时间或者业余时间安排学生进行健身锻炼,随着锻炼时间的积累,学生自然会形成一种习惯,在锻炼中身体素质得到提高,自我获得感得到满足,学生也会更加愿意从事体育锻炼。外在的要求转变为内在动力,能使学生自我健身意识转变为行为,进而形成一种习惯。
其二,丰富学生的健身知识,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当前的一些中学体育课程以锻炼为主,忽视了体育理论的讲解。虽然学生的一些技巧得到加强,但对规范的理论理解严重不够。比如耐力训练可以增强学生的肺活量,影响学生的性格养成。这些科学的健身理念,在平常的体育教学中很少见,学生在传统学习思想影响下,只重视知识的学习。所以,中学体育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锻炼健康的体魄,还应该将健身理念传授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三,营造健身氛围,让学生健身行为获得外在支持。中学生自律意识一般,极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尽管内在驱动是关键,但良好的健身氛围也是保障。中学生自主健身行为的外在氛围主要来自教师、同学以及其他社会环境的支持,良好氛围能让学生健身行为获得外部支持,让学生形成一种归属感,进而将外部的支持转化为内部的动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健身意识,进而更加愿意进行自主健身锻炼。
其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身观,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健身是长期的事,并不是短期就能取得效果,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健身理念,使健身观念深入学生心里,鼓励学生将健身融入日常学习生活。这样,终身健身的理念深入学生,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也会坚持健身锻炼。如此下去,我国中学生身体素质会有极大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