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山西文化建设研究
2020-02-23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山西 太原 030032)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文化自信成为“四个自信”的重要内容,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方略的指引下,文化和旅游管理体制实现了战略调整,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开始进入到一个“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新阶段。山西要实现从文旅资源大省到文化旅游强省的历史性转变,必须顺应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更好体现新发展理念要求,充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山西文化建设的资源基础和发展现状
在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山西有着多姿多彩、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山西文化资源优势魅力独特,文化基因强大厚重,文化建设大有作为。
(一)山西历史文化绵远悠长、积淀深厚
山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文明进程一脉相承,从未间断。旧石器早期遗址数量居全国之首,炎帝和黄帝都曾在山西活动,夏、商、周时期基本处于中华民族发展的中心位置,春秋战国成为思想家、纵横家和军事家的发源地。秦汉之后,山西作为中原汉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汇地区,开启了民族融合的历史新篇章,创造了灿烂的宗教文化、建筑文化,一大批文人墨客以其不朽的文化艺术成就而彪炳史册,千古留名,特别是明清晋商异军突起,执中国商贸、金融牛耳五百多年,创造了“汇通天下、富甲海内”商业奇迹和荫及后世的晋商文化。近代以来,尤其在抗日战争时期,山西孕育了灿烂的革命文化。建国以来,山西文化与全国各地一样获得长足发展,地方戏曲兴盛,文学晋军崛起,“黄河派”歌舞风靡全国。久远的历史在这片沃土上积淀了丰厚的文化遗存,使山西素有“民歌海洋”“戏曲摇篮”“舞蹈故乡”之美誉,被誉为中国戏曲艺术的活化石、华夏文明的“主题公园”、古代东方艺术“博物馆”。据统计,山西现存不可移动文物57 000 多处,其中有世界文化遗产3 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52处,位列全国之首。可以说,山西五千年文明发展所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成为山西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标识。
(二)塑造文化自信砥砺前行、开拓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多次强调文化发展对于国家民族的重要性,深刻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精辟论述,具有历史前瞻性、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性,是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近年来,山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积极提升文化自觉、立足文化自为、实现文化自强。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重点改革任务,坚持“全省一盘棋”统筹部署,以公共文化服务“三基建设”为抓手,夯实主体责任、强化服务能力、提升社会效益,加快完善山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注重文化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着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积极开展中国梦主题和山西转型综改实践题材文艺精品创作。深入挖掘山西文化资源,深化文化创新创意开发,以振兴文化旅游产业为龙头,带动了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同繁荣,满足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三)文化强省建设势头良好、成绩斐然
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这既是高标准,更是严要求。近年来,山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文化资源优势持续转化为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文化强省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在体制改革方面,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做法获文化部推广,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深入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全面铺开,文化市场分级分类管理和“双随机、一公开”模式创新不断深化,国有、集体和民营院团竞相发展局面基本形成。在艺术创作方面,紧扣“中国梦”主题,大力挖掘山西文化资源优势,新创剧目近百部,多部优秀剧目获国家级奖项,艺术创作演出繁荣发展。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百县强基工程”和“万村千乡公益文化建设工程”持续推进,基本实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覆盖,惠民服务日益常态化、多样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整体性保护、创新性保护亮点突出,“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全面实施,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设日臻完善,保护利用、传习传播设施建设成效斐然。在文化产业方面,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设立,文化消费试点全面启动,文化创意成为文旅融合的新亮点、转型发展的新动力。2018年,山西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364.05 亿元,占全省GDP 的比重为2.12%,文化产业法人单位2.36万家,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企业364 家。在文化市场方面,积极开展文化市场“先照后证”“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改革,省、市、县三级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基本业务上线,平安文化市场创建如火如荼,行业整体形象、社会评价显著改善。在文化影响力方面,加快融入全国对外文化交流工作一盘棋,深度参加北博会、深博会、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等文化产业博览会,《粉墨春秋》《一把酸枣》等剧目足迹遍布五大洲,华夏古文明魅力被深度传播和广泛接受。可以说,山西文化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起点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二、文旅融合对山西文化建设提出新要求
“文旅融合”是时代的大趋势,文化深度融入旅游,旅游成为文化的重要组成,并在发展过程中相得益彰。融合的渗透性、创新性和无限延展性进一步放大了产业本身的价值,并对全方位、全领域、全链条融合提出了新要求、新目标和新寄期。
(一)文旅融合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历史选择
从历史上看,文化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多种因素、多种联系合力的结果。“文旅融合”的本质就是建立起文化自信、民族复兴、国家认同、美好生活、平衡和充分发展之间的重要的纽带,让人们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分享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成果,提高人民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文旅融合”作为时代发展的大势,已经成为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举措。一是有助于解决当前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当前文化体验正日益被旅游者所重视,坚持把文化作为旅游发展的灵魂与主要内涵,不断加强民族民俗文化建设,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途径之一。二是有助于推动文化传承与保护。在文化产品创作的过程中融入旅游需求导向,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中注入旅游发展的手段,必将有效地推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三是有利于坚定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文化不再只是悬挂式的符号,带给人们重新发现、关注、领会、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好机会,为弘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提供更好的载体和渠道。
(二)文旅融合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新期许
“十三五”时期,随着文化作为旅游之魂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凸显,文化事业进入现代化、均等化、精准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文化产业进入增长速度换档、发展动力转换、结构调整加速的转型时期,文化建设将进入一个机遇千载难逢、挑战前所未有的重要发展时期。一是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三大目标”为牵引,开拓“两转”基础上的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局面,文化建设是重要组成部分,是题中应有之义,更是发展刚性要求。二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更加强劲。现代科技和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极大拓展了文化发展的空间,文化创新更加活跃,文化传播更加便捷,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文化与各领域的渗透交融更加普遍,“文化+”跨界发展、融合发展、开放发展的趋势日益凸显,为文化建设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三是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更加多元。各类新型文化业态层出不穷。高素质的文化人才、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取代传统物质资料和货币资本,成为高质量发展最稀缺的资源,在助力转型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四是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更加迫切。城乡居民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已经开始显现,享有健康丰富文化生活的愿望更加热切。人民群众已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文化活动,对文化休闲、文化娱乐、文化发展等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多,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提出了新要求。
(三)山西文旅正处于形融意合的新阶段
近年来,山西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牵引,坚定不移将文化旅游业培育为战略性支柱产业,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实现了突破性开局,艺术创作成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果,文旅融合新形象全方位彰显。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山西文旅融合发展水平整体滞后,与文化旅游资源大省的地位不相适应,尚难以满足人民群众迅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理念上依然存在认识上的局限和理念的“惯性思维”,存在宏观研究多、微观落地弱、执行表面化、进入壁垒多等问题,相关政策参与和协调机制有待完善。企业主体“小、散、弱、差”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产品附加值、吸引力和竞争力不强,高质量转型发展能力不足。产品业态供给与旺盛的市场需求和丰富的资源禀赋不匹配,规模速度、质量效益矛盾还比较突出,尚不能满足广大游客多样化、个性化、潮流化需求。外向性和国际化程度不高,既缺乏对接国际同行业标准和规模化运营的国际化企业,又缺乏文化产业规模经营的能力。文化产业经营人才匮乏,缺乏熟悉产业经营、掌握国际化规则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三、新时代加强文化强省建设的对策建议
当前,山西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文化旅游事业也迎来了黄金发展期。山西在文化自信上有足够底气,在文化发展上更应有大的作为,全力以赴做好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
(一)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构建具有山西特色的文化旅游融合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
改革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必须更加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树立推进山西文化和旅游工作进入全国第一方阵的宏伟目标,持续深化事关文旅事业长远发展的基础性、牵引性的重大改革,增强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要坚持全域发展的理念和总体要求,突出三大板块整体隆升,推动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共建共享,打造特色相近、主题关联、相得益彰的文化和旅游一体化发展大格局。要推动各市县文化和旅游部门加快机构改革步伐,推动文化旅游业体制机制改革形成持久、强劲的态势。要深入推进文化旅游市场化改革,推进景区景点“两权分离”改革,强化市场主体地位,完善企业股权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市场化、公司化、专业化运营。要深入推进省、市、县文化和旅游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整合执法职能,建立联动机制,强化执法保障,做好政策衔接。要深化文化旅游业“放管服效”改革,进一步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和运行规则,推动文化旅游市场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增加企业的自主选择权,使市场在旅游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二)坚持文旅深度融合,形成实现资源共享、项目共建、平台互补、协同并进的发展新优势
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要立足于存续力、生命力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旅游消费“食、住、行、游、购、娱”各环节。要以创新创意为核心,坚持艺术创作“二为”和“双百”方针,在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上下功夫,加强各艺术门类的文创产品开发,推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品升级、业态创新等文化旅游发展全产业链条进行全面系统的谋划,多层次发力,多维度整合,推动建设一批引领性强的、标志性的重大文化旅游项目,构建山西文化旅游项目大中小梯次发展新格局。充分运用新媒体现代科技手段搭建山西文旅对外及对港澳台便捷化、立体式互动推介平台,精准吸引国外和港澳台游客入境山西、做客山西、宣传山西,扩大山西文化旅游影响力。
(三)全面拓展国际视野,培育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一流复合型人才队伍
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放大了单一产业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精神价值,也赋予其公共价值创新、产业价值创新和文化价值创新的使命,这为文化和旅游行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明确方向。要围绕政府职能转变,以提高行业管理水平为核心,造就一批具有旅游行业管理大局意识、国际视野、专业素质和服务意识的行业管理人才队伍。要加快提升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培养一大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和一支高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要适应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以提升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旅游企业一线技能人员为重点,培养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要以乡村旅游带头人、业主、能工巧匠传承人为重点,培育一批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乡村旅游实用人才。要通过引进、消化、合作办学等途径,在旅游专业高校和综合型高校的旅游专业建立旅游人才继续教育培训基地,打造具有区域特色、国内领先的一流旅游专业。
(四)夯实政策要素保障,开拓“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文旅发展新局面
文化旅游业发展离不开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要本着系统谋划、科学设计、务实管用的原则,完善行业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体系。要积极推动《山西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等法规出台,抓好《山西省旅游条例》的宣传贯彻,为山西文化旅游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撑。要积极协调发改委、住建厅等相关部门,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分吸收文化旅游元素,将文化旅游功能全面融入其他行业领域发展。要积极争取国家对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红色旅游的补助资金、国家专项建设基金支持,用足用好各级文化专项资金和旅游扶贫专项资金,在用林用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以及信贷、融资、税费等方面,加大对文化旅游项目的支持力度。要健全完善文化旅游统计体系和产业发展的评价机制,制定文化旅游市场黑名单管理办法,建立完善列入、告知、发布、惩戒、信用修复、移出等一整套管理流程,增强企业失信成本,提升诚信经营服务意识。要强化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坚决落实“四铁”要求,深入开展各类专项整治行动,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涉文旅安全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