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创作要点评析
2020-02-23薛丽萍
薛丽萍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北京市 100024
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我们常需要“纪念”来进行观察性学习,达到不断约束自我、规范群体、促进社会化的目的。在视听新闻作品中,纪念类新闻作品贯穿历史与现实,在群体身份认同中发挥着重要的凝聚共识作用,其在引导舆论、塑造主流价值观的同时集中体现着新闻报道的文化传承功能。因此,研究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叙述视角、视听语言、内部结构就具有现实意义。
一、叙述视角:全知视角叙事与有限视角叙事相结合
叙事视角又称为叙述聚焦,是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热奈特在其《叙述话语》一书中,将叙事视角分为三大类,分别是零度焦点叙事、内焦点叙事和外焦点叙事。零度焦点叙事也被称为上帝视角或全知视角,叙述者并不受视域限制,可以对事件作全方位全景式的洞察与描述。内焦点叙事以人物为叙述者,仅诉说其了解到的事情,具有主观性和感染力,但叙述仅局限于其自身。外焦点叙事只表达客观事件,不过多解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中,叙述视角一般多为全知视角叙事和内焦点叙事的结合,一个讲解事件铺陈细节,一个凝练感情朴实动人。外焦点叙述由于并不利于情感提炼与表达在该类作品中使用不多。旁白作为全知视角根据节目需要对节目中的各种素材进行调度,对节奏进行把控,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2019年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节目《相聚中国节》推出了清明特别节目《春天的思念》,主持人就在演播室中起到串联节目全程的作用,例如在《周恩来:海棠花开》中,主持人敬一丹首先点明清明节纪念的主题意义,随后把观众带入到三十年前周恩来妻子邓颖超写的信中。在其后播放的片段中又是一段旁白介绍周恩来夫妇居住的中南海西北角西花厅地点点题海棠花开,介绍周恩来夫妇膝下无子,把子侄视如己出,为节目嘉宾周秉德、周秉宜的出现做了过渡与铺垫。节目中旁白灵活地介入使背景资料、新闻素材穿插地十分流畅自然,有利于观众的理解。
内焦点叙述则为了凸显情感性和人情味展开。若全是旁白解说,作品会由于过多的虚拟感显得单调枯燥。多数纪念类的新闻作品中,原本应该作为发言主体的主人公可能因逝世离开,所以一般情况下叙述者或是相关主体的亲人朋友,或是作为重大事件的旁观者进行叙述。同样在《春天的思念》中缅怀“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时,节目组请来了其女儿黄道群女士,讲述了其父亲在东风二号研制时由于物质条件恶劣饿出了消化道溃疡,却一边工作一边忍受疼痛坚持下去,背心由于用手顶着肚子忍受疼痛都磨出了洞,有吃的也舍不得吃只留给儿女。黄道群女士的叙述细节补充,使得黄纬禄院士的形象不仅仅是一个符号化的单薄的国家科研英雄,也是一个充满毅力克服困难的勇士,是对儿女关怀、对家庭负责的普通男人。这些叙事虽具有一定主观性,但却能够使视听新闻主体形象饱满,更容易使观众了解人物、物品、事件背后的故事和深刻含义,引发共情。
二、视听语言:用符号结构彰显意义
由于视听新闻作品的时长和特点限制,并不能像书籍一样事无巨细地罗列每个历史细节,也不能仅仅机械地做记录与解说,随后由受众自己从中解读内容的含义。但是视听作品可以充分利用其自身的视听语言来进行抽象表达,在互动中使受众将作品传播的意义内化为自己的观念。
视听语言也可以理解为视听作品的符号结构。视听语言从概念上可以分为狭义的视听语言和广义的视听语言。狭义的视听语言是利用视听刺激的合理安排向受众传播某种信息的一种感性语言,包括声音、画面、字幕图表等方面内容。[1]广义上的视听语言还包含了影视作品中通过镜头剪辑画面所表现的内容,又称蒙太奇思维。与其他视听新闻作品不同,以凸显精神,彰显意义为目的的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在视听语言方面有其独特性。
(一)画面语言:把握叙事技巧与叙事节奏
画面是视听新闻作品表达的主要媒介之一,常见的画面可以分为影像材料、照片图片、图表等多种类型。优秀的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必定是能巧妙运用画面讲好故事的作品。
新华社在建党95周年推出的献礼作品《红色气质》,直接选取了大量的历史照片作为画面语言进行叙事。故事是从瞿秋白的家庭合照开始讲述的,在瞿秋白英勇牺牲之后,画面上就运用技术手段将照片中的瞿秋白从家庭合照中一一“抹去”,随后每一位共产党人的牺牲,画面中都有一张家庭合照的残缺。这些处理暗示了烈士逝世背后一个小家庭的破碎,其实也隐喻了烈士的牺牲并非“符号化地”献身革命,而是做出了巨大代价,痛别自己难以割舍的情谊,却依然坚定地信仰革命,热爱祖国。在节目中期讲到焦裕禄的故事时,因为焦裕禄为人民日夜操劳至死都没有与家人合影,影片中运用技术手段把全家福中的焦裕禄“补上”,仿佛是弥补了遗憾。作品中的画面并未直接展示烈士的悲壮,好干部的操劳,但是这种画面叙事技巧非常容易增强故事中人物的贴近性,给受众带来情感共鸣。
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也通过把握画面的叙事节奏凸显主题,主要通过叙述频率的重复和画面时长的变形来进行。《红色气质》中大量照片的运用使叙事节奏很紧凑,每张照片停留都在三秒以内,为了不枯燥乏味部分照片也做了动画处理。但是有三次照片画面是远远超出三秒并配了三次同期声。分别是开国大典照片中,使用了毛主席的同期声;改革开放照片中,使用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同期声;在95周年的庆祝照片中,使用习近平总书记的同期声。对三张照片叙事节奏的巧妙处理,也是建党九十五周年党和国家所经历的革命、改革、新时代三个特殊节点。利用画面细节处理把握纪念主体的重要性,不仅突出主题,也使叙事与表意自然顺畅。
(二)音乐语言:利用音乐功能烘托主题氛围
音乐是抒情的重要表现形式,可以起到深化主题、塑造形象的作用,因此在表达客观事实的新闻作品中,音乐并不是一个重要角色,但是在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中音乐常以配乐的形式出现,触动受众心理层面,为叙事增光添彩。这类音乐包括旁白解说时的配乐、转场时的配乐、主题音乐等多种功能性音乐,好的音乐语言运用,音乐的创新性表达也会使作品的主题得到升华。节目《春天的思念》中,音乐成为了重要的点明精神主题以及进行转场的道具。在顾方舟先生的妻子、女儿结束对他的追忆和献花后,节目编排了名为《奉献》歌曲的合唱,渲染了顾方舟先生一生对祖国的无私奉献的精神。作品《红色气质》更是直接把《国际歌》串联在节目始终,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节目由唱歌的瞿独伊引出其父亲——翻译《国际歌》的瞿秋白,再由瞿秋白唱着国际歌壮烈牺牲引出无数共产党员的先烈,继而延展到共产党人的奋斗史。
(三)蒙太奇语言:设计镜头组接传递隐含寓意
蒙太奇在影视艺术中是镜头与镜头之间构成组接的一种方式。它将碎片化的镜头艺术地组织、剪辑在一起,使之产生对比、连贯、隐喻、联想、衬托等效果,表达影视作品一定的主题思想。正是由于对原本电影行业中蒙太奇手法的全面接受和使用,电视新闻形成了有别于印刷媒体新闻的独特传统。[2]灵活运用蒙太奇的手法可以使视听材料默契配合,充分调动观众的联想,使观众在镜头组接中意会纪念类作品中的深刻思想内涵。
2020年7月底,央视新闻联合微博推出纪录片《武汉日记》,纪念在武汉一线奋战的医护工作者、全体中国人民抗击疫情的真实经历,该纪录片运用了对比蒙太奇、隐喻蒙太奇等多种剪辑手法。在纪录片开始,央视新闻及多位微博博主的视频素材共同讲述了2019年春节前夕热闹的武汉生活,随后首例不明原因肺炎感染病例出现开始,纪录片就将武汉市民的日常生活与该段时间对疫情的新闻报道穿插剪辑,轻松的生活氛围与越来越紧张的新闻播报形成了鲜明对比,运用对比蒙太奇的手法表现出后来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严峻形势。另外一组对比蒙太奇的手法则贯穿了纪录片的始终。纪录片在开头、中间、结尾部分分别出现过三次武汉的交通情况。第一次是春运前夕武汉长江大桥车水马龙,火车站也是摩肩接踵。第二次是武汉作为抗击疫情的最前线在封城后,长江大桥、街道上几乎没有车辆,所有的动车停滞在车站。第三次是在武汉市疫情形势逐步好转,解除封城后的交通逐渐恢复,车辆增多,动车起航。这三次的对比的交通画面预示着武汉从正常的生活到全面抗疫的艰难,最后在武汉人民的共同坚守下逐步恢复社会经济秩序、战胜疫情,武汉按下了“重启”键。
《武汉日记》在结构中共分为5个部分,分别是“封城”“抗争”“生死”“歼灭”“告别”。在“生死”部分,纪录片讲述了多位新冠患者与病毒的生死抗争。在一位患者不幸离世后,画面变成了灰色,随后的画面以黑白的形式记录了一棵大树和一只小鸟的剪影。小鸟从树上飞走了的画面实则是运用隐喻蒙太奇的手法表现生命的逝去。在“歼灭”部分,纪录片则记录武汉疫情逐步好转的过程,在该部分纪录片剪辑了一个新生儿诞生的画面,也隐喻着疫情最艰难的时刻已经度过,人民的生活即将迎来新生,恢复正常。
三、内部结构:逻辑关系串联主题
新闻作品的结构是指新闻作品的内部组织构造和全局安排。它包含新闻素材的取舍,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表现上的过渡与照应等具体安排。[3]
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中,内部结构的好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清晰的内在逻辑能够更好的塑造纪念主体的形象,增强新闻作品的表达效果,使公众信服。反之,就会削弱作品的表现力,意义传达不到位,令受众觉得不知所云。
《红色气质》中选取的主线人物是瞿独伊,她也是作品内在逻辑的引领人。她的特殊性源自于她的三个特殊身份:她既是革命英烈的女儿,也是党和国家不同时期的见证人,同时还是一位与中国共产党同岁的女性。瞿独伊的不同身份穿插在所有其他素材过渡的过程中,并将其联系起来。首先,作为革命先烈的女儿,由她串联出她的父亲瞿秋白,解释背景音乐的由来,再由新华社高级编辑陈小波担任旁白,介绍瞿独伊新华社驻莫斯科首任记者的身份,开启叙述新华社记者见证党的光辉历程。由中国照片档案馆的支线开启了历史的纵向逻辑线,展示建国前历史上的革命先烈,点题革命先烈英雄英勇就义笑对死亡的红色气质。其次,作为开国大典的见证人,瞿独伊用俄语向世界播报了毛主席讲话,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预示着父辈牺牲换来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又引出了建国后每个重大历史关头,例如大庆油田开采、九八抗洪、地震救援等事件也有父辈一样的人,传承着红色气质,这里横向展开介绍了同时期的焦裕禄、王进喜、吴吉昌等英雄人物。最后,作为与共产党同岁的女性,作品在结束时拍摄了一个小女孩的背影,正是瞿独伊全家福合影中的形象,小女孩在奔向天安门的过程中从被列强欺辱的历史走到了新时代,引出了“对于一个人95虽很长,对于一个走在新时代的党,还很年轻。”暗示着红色气质还需要继续世代传承下去。整个作品逻辑清晰,由瞿独伊一个切口纵向横向展示了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贯穿着红色气质——“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主题,让受众仿佛置身历史长廊与过去、现在对话,感受红色信仰。
四、结语
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的表现手法繁多,要制作品质精良的作品,就必须从叙述视角、视听语言、内部结构多方面来考量,采用多叙述视角的结合使作品叙事完整的同时富有人情味,生动感人;画面、音乐、蒙太奇等手法的运用服务于主题,使主题表达不至于浮于表面,同时也适当的利用素材克制地表达自我立场,引导受众;在内部结构的安排上要合理编排叙事素材,使结构严谨,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