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块链技术在数字图书版权保护与数字图书交易中的应用

2020-02-23井禹潮

数字传媒研究 2020年9期
关键词:数字图书信息库著作权人

井禹潮

语文出版社 北京市 100005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进步,阅读方式已从传统纸质、平面介质向新兴数字媒体转变。数字阅读成为大众普遍接受的阅读习惯。数字图书通过资源共享平台得以迅速传播、共享。然而,由于数字图书的复制成本低,数字图书版权保护面临极大的挑战。区块链技术以其链上数据可信、不可篡改、数据开放共享等优势,可支持构建超大版权信息库,可以解决数字图书版权保护与交易的难题。同时,区块链技术还可实现“单本”数字图书的多次交易,催生“数字图书副本”,为数字图书及数字化阅读的发展带来无限可能。

1 数字图书版权保护的难点

伴随着数字图书阅读的发展,各出版社逐步将传统纸质图书电子化,为读者提供数字图书。各大资源平台(如新浪爱问)、电商(如京东、亚马逊)、读书软件(如微信读书)、读书网站(如起点中文网)等在为读者提供已出版图书的电子版的同时也为读者提供原创作品的电子版阅读,其中尤以小说为众。这些数字化图书、作品的版权保护与版权交易主要存在版权保护难、维权举证难、维权成本高等特点。

数字图书在现行情况下大体分为两种,一是出版社出版后,即取得书号后进行电子化的图书。这种数字图书作品的版权受到出版社与著作权人签订的出版合同的保护与约束。二是未经出版社出版,没有取得书号,但在电子书阅读平台上传播的完整作品,这种数字图书受到阅读平台与著作权人签订的平台使用合同的保护与约束。但事实上,两种图书的版权保护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1.1 传统图书出版方式下数字图书的版权问题

在传统图书出版方式下,纸质图书的出版大多先以电子版形式交付出版社,再由出版社审稿进入编校出版流程。而在出版社出版发行之前,电子形式稿件的版权是否为电子稿交付人,除交稿人个人行为的自律,只有版权登记的方式。而传统版权登记不仅耗时长而且费用高,大多数创作者不登记、不保护,导致侵权频发、版权时刻处于危险之中。也就是说,著作权人在没有做版权登记,没有取得著作权登记号的情况下,出版社只能选择信任交稿人,并以合同的方式,通过法律条文约束交稿人。而事实上,无论是靠交稿人的诚信,还是法律的约束,出版社都承担着版权维权或被维权的风险。一旦交稿人不是著作权人,那么出版社将面临失察的过失,同时还要承担已出版图书的损失。出版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会受到影响。

此外,著作权人与出版社签订的出版合同中往往约定了出版社拥有5到10年的图书专有出版权。也就是说,在这期间,著作权人不得将该书交付其他出版社出版或其他任何平台传播。但出版社可以将该书的数字化版权授权多个平台传播。而出版社授权多少个线上平台,收益多少,是否能按照约定向著作权人支付稿酬,只能靠出版社的自觉,法律监管存在极大的困难。著作权人对出版社是否授权其他机构和平台传播,授权多少,收益多少,同样面临举证难、维权成本高等困难。

总而言之,以传统出版方式进行出版发行的图书,在其出版前和电子化后,无论是著作权人还是出版社,都承担着一定的版权风险,版权保护和版权交易均存在漏洞。

1.2 电子阅读平台方式下数字图书的版权问题

在电子书阅读平台上传播的数字图书作品,通常分为定期更新的未完结文和已完结文两种类型,而后者往往来源于前者。未完结文由作者定期更新上传作品。这些网站的作者在成为签约作者前要与网站签订注册投稿协议和作家签约协议。协议同样声明作品为原创,但与出版社一样,网站并不能确认作者的原创声明是否真实。

网站签约作者虽然受到协议的约束,但作者的自主性极大,作者可以随时停止图书的更新,或转到其他同类型平台重新上传作品,使得网站的网络传播权(相当于传统意义上的出版权)的保护受到一定威胁。而当作者违反协议时,网站通常采取删除作者号及其作品的方式以示对自身权利的维护,却鲜少真正诉诸法律。这是因为,法律诉讼过程漫长、综合成本较高,网站宁愿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放在新的作品上,也不愿为已经不属于自己的作家“浪费时间”。可以说,在作品网络传播权的交易、授权中,网站平台和作者均无法实现彼此监督。网站平台和作者双方对版权的保护、维权、版权交易监督中均处于弱势。

2 区块链技术及其在版权领域的应用

区块链技术是由几项技术综合形成的解决方案,主要包括点对点等网络通信技术、密码学技术、网络共识技术等。这种综合的技术方式实现了其他单一技术无法实现的技术特点。

2.1 区块链技术及其特点

2.1.1 难以篡改

由于区块链技术的架构模型采用的是分布式网络,对数据采取的冗余存储,使数据被恶意篡改的难度大大增加。而当某一个节点的数据被篡改时,被篡改的数据是无法在网络中进行交易的,因为所有的交易都需要经过节点的交易认证,认证通过后才能够将交易确认并写入各个节点。

2.1.2 链上数据可信

数据的难以篡改保证了数据的可信度。区块链上的数据可信性可以通过区块链哈希和交易哈希实现快速验证,链上的任何的参与方都可以自己的交易数据进行验证,不必经过第三方或者中介方,大大降低对数据征信的技术门槛,使参与方对链上数据更加可信。

2.1.3 容错性强

区块链技术通过共识算法来保证网络中各节点数据具有一致性,每一个节点都会维护一个完整的数据副本。如果某个节点遇到网络问题、硬件故障、软件错误、甚至黑客攻击,并不会影响整个系统对外提供的服务以及其他参与节点。所以每个节点可以有选择的下线进行系统例行维护,同时还能保证整个系统具有不间断工作的能力。

2.1.4 数据的开放与共享

由于区块链网络中的所有节点都具有整个数据的副本,因此,所有记录到链上的数据均被各个参与节点或参与方所共享记录下来。在链上数据更可信的前提下,整个基于区块链的网络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共享库,任何参与的机构都是这个共享库的共享者和享有者。

2.2 区块链技术在版权领域的应用

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数据开放共享等特点,使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超大版权信息库成为可能。超大版权信息库是在主要的版权管理机构(如新闻出版署、中国出版协会、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大型出版机构(如中版集团、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网上书城(如京东、当当)、阅读平台(如微信读书、起点中文网)之间建立区块链节点,从而构建起的版权信息共享网络。超大版权信息库应用区块链技术可解决在版权确权、版权交易、版权保护及维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促进版权保护和版权交易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2.1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超大版权信息库的功能

较大的出版社拥有自己的一套版权信息管理方法,有的是运用较新的信息技术管理,有的则是用较为传统的表格管理。超大版权信息库可以将作者、出版社、代理商及其他版权拥有者的版权相关信息进行关联,从而形成一个超大的版权信息网络,实现提供原创凭证并记录交易信息等功能。

(1)提供原创凭证。著作权人或者版权机构在作品完成后,可上传数字作品至信息库,填写著作权人和作品名称及相关版权信息,登记区块链版权,完成版权确权,从源头保护原创版权。

(2)记录交易信息。版权信息库在区块链技术的控制下,以时间戳的方式记录每次登记、交易。版权信息及交易信息在被上传区块链网络后,会永久记录,不可篡改,可随时追溯查看。

2.2.2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超大版权信息库的作用

(1)版权信息共享。目前,版权的确权形式主要以著作权人与出版机构形成版权合同为依据。其缺点是以纸质合同为主要形式,不易保存和查询,更难以实现版权信息的共享与合作。由于多年的积累,这些以纸质形式保存的合同都分散保存在各个出版机构,从而造成对版权信息搜寻的困难,进而提高了版权合作的成本。

版权信息库可帮助版权需求方简单、快速地查询到其所需要的版权信息,以便寻求版权合作。信息库的版权信息,随着网络参与方和节点的增多而增多,既可提供数字图书版权,也可提供纸质图书版权信息。

(2)版权交易。超大版权信息库将数字图书作品记录在区块链上,其版权交易可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基于区块链的版权交易信息透明、方便快捷,并拥有多方鉴证和共识,可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扩大交易机会,帮助版权方增加版权收益,避免非法使用版权。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版权交易关键不再是版权信息的获取,广泛公开的版权信息带来的版权交易前提将是需求方对该版权价值的全面评估。超大版权信息库的版权交易将使作品的价值从版权的稀缺性向版权的高质量转变,这将有效提高版权的利用价值。

(3)版权保护及维权。区块链技术实现所有交易信息可追溯查询。版权信息库可以查询任何在信息库中作品版权的确权、交易等全部信息,并且这些被记录在区块链上的信息都是可信的。同时,版权信息库受司法监督,每一份区块链版权信息都可同步传送至司法鉴定机构,在侵权诉讼时,司法鉴定机构可直接调取信息进行鉴定,从而解决版权维权取证难问题。

3 区块链技术给数字图书交易带来的新路径

当版权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在并能够快速方便地交易流转时,版权的确认、保护、维权便更加重要。区块链技术恰以其天生的技术优势,极大地降低版权相关各个环节的成本,从而更加促进版权的合作与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区块链技术将给数字图书带来新的交易路径——二手数字图书交易。

3.1 数字图书一次性消费的局限性

目前,数字图书以出版社或网络读书平台卖给读者。其中,出自出版社的数字图书售价往往与纸质图书持平。纸质图书可根据其数量的多寡、出版的时间,以及名人印章、笔记等产生附加价值,实现二手买卖,甚至多次交易。数字图书却往往是一次性消费。然而,区块链技术给数字图书“单本书”的多次交易、流转带来了可能。

3.2 数字图书“单本书”多次交易的意义

与纸质图书相同,数字图书在读者阅读的过程中,也会有评论、笔记、划线等痕迹,这些痕迹与纸质图书的笔记一样,给原书增加了新的元素。目前,这些痕迹被读书平台以公开的方式展示在书籍的相关位置。评论、笔记等的质量良莠不齐,给后读书的人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设若个体读者可以对自己所读的数字图书进行评论和笔记,那么被评论、笔记后的“这本”数字图书就具有了与原数字图书不同的属性,被赋予了新的价值,与纸质图书一样,它值得被再次交易。

3.2.1 促进价值流动,繁荣图书市场

一本数字图书被购买后,它被阅读的所有痕迹均被记录在区块链上(记录的前提是该书的所属人同意这些信息被记录),包括阅读者、阅读的时间、时长、笔记、反复阅读的次数等等。这本书被阅读后,该本书的所有者可以将其在区块链上实施二手转让。转让的价格因其阅读信息的价值而变动。如名人阅读笔记后的数字图书,其有效、高质量的读书笔记将使其价值升高,而无效、低质量的划线和评论将使该书的价值贬低。如此反复,每一本首次销售出的数字图书在二次交易后都将变成独一无二的数字图书,而这些信息均被记录在区块链上。一本数字图书被首次交易前,可称为“原始数字图书”,在被二次交易后形成的新的数字图书可称为“数字图书副本”。这些“数字图书副本”的品种将会随着阅读次数和交易次数的增多而成指数级增长。

这种数字图书的多次交易提升了数字图书的价值,促进了数字图书市场向高质量发展,同时,它也带动读者精读深读一本书,而不是囫囵吞枣。

3.2.2消解纸质图书特质,促进数字阅读

数字图书在短期内无法取代纸质图书,原因之一是数字图书暂时无法取代纸质图书带给读者除文字外的阅读体验,如翻书、随意写划等。而这些体验将随着人们对数字阅读的接受和数字阅读硬件载体的发展而变化,数字阅读终有一日成为绝大多数人更为习惯和接受的阅读方式。原因之二是数字图书的一次性消费特点。区块链技术实现了数字图书的多次交易难题,使数字图书在首次被阅读后有了二次交易甚至多次交易的可能,那么,纸质图书的特质就再一次被消解了。此外,数字图书还具有易保存的特点。数字图书被多次交易后,该本图书的原始质量基本不受影响,而纸质图书被多次交易后,会出现破损等现象,图书折旧明显。

3.2.3 反向促进出版社及网络平台提高原创图书质量

原始数字图书的价值也会随着新阅读者载入的信息价值度而增加或减少。价值低的“数字图书副本”的交易次数会逐渐减少;而价值高的“数字图书副本”交易次数会逐渐增加。市场的供求规律告诉我们,更多的个体读者将会依据市场价值走向,不再执迷于“原始数字图书”,而是更多地关注“数字图书副本”,若“数字图书副本”被交易的次数增多,那么,“原始数字图书”的口碑也会随之向好,从而销量增加。在不依赖于一次性消费的情况下,市场性选择会反向促进出版社及网络平台提高图书选题质量和编校质量,进而提高原创图书的总体质量,从而获得更多的“数字图书副本”。

数字图书的多次交易是否在每一次交易时向著作权人提取一定比例的版权费,则需要在市场交易中形成共识,或是规则制定者来衡量。但无论如何,数字图书“单本书”的多次交易都将促进图书市场的繁荣,有利于数字阅读之于出版社及网络平台和读者群体的双向提升。

总而言之,区块链技术在数字图书交易中的应用,将为数字图书的发展以及人们的阅读方式带来新的变革,为数字图书的交易与发展带来无限可能。

猜你喜欢

数字图书信息库著作权人
区块链在数字图书侵权中的司法救济作用分析
著作权转让声明
著作权转让声明
著作权转让声明
借助BIM构建动态造价信息库的新思路
新媒体时代数字图书管理的有效途径探讨
基于普元EOS平台的信息库的设计与实现
数字图书营销方法探究
著作权许可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