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课程实践教学融入思政育人元素的思考
2020-02-23王丽芳
杨 强,王丽芳
(运城学院 文化旅游系,山西 运城 044000)
2020年是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开局之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在所有高校、所有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让每一位老师承担育人职责,让每一门课程都发挥好育人作用,并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内容、工作思路提出了指导性意见。6月8日,教育部组织召开了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对贯彻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行了部署。会议强调,要充分发挥好专业课教师“主力军”、专业课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使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构建立德树人长效机制,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旅游文化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选修课,该课程在一些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有时也称旅游文化概论或者中国旅游文化。为促进文旅融合,拓宽学生就业渠道,一些高校的历史专业也开设了此类课程。旅游文化教学的主要内容由旅游文化的基本理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及旅游介体文化等部分组成,实践教学主要以旅游山水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宗教文化、旅游园林文化、旅游民俗文化等旅游客体文化讲解、考察为主。旅游文化课程实践教学主要有校内第一课堂实践教学、校内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及校外第三课堂实习基地实践教学等多个部分。
一、旅游文化课程实践教学融入思政育人元素的意义
长期以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侧重于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忽视了实践教学中蕴含的丰富育人功能。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推动思政育人元素融入旅游管理专业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和正确价值观的养成。旅游文化课程实践教学融入思政育人元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学生的道德法治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增进学生的文化自信。
1. 旅游文化课程实践教学融入思政育人元素可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旅游文化课程是文化类课程。文化类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显著特点是其育人的要素多、功能全。旅游文化课程承载和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如旅游山水文化、旅游园林文化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旅游建筑文化体现了中国先民的聪明智慧和勤劳勇敢的精神。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纪念地景区文化则体现了中国人民勇敢卓绝、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和改革创新、开放包容的改革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化、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种文化渗透到旅游文化课程实践教学当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 旅游文化课程实践教学融入思政育人元素有助于学生家国情怀的养成
旅游文化课程实践教学涉及的对象有祖国的壮美河山、民族的优秀遗产,这是我们国家、民族的宝贵财富和精神象征。在实践教学中运用得当,会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三山五岳、黄河长江不仅仅是自然物,还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江山和国家在一些语境中是一对等值的概念。“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高峻之山是孔子眼中仁者的形象。孔子的山水比德学说对后世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文化遗产由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创造了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多为旅游客体,蕴含的文化极为丰富,应充分利用,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的养成。
3. 旅游文化课程实践教学融入思政育人元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劳动情怀
旅游文化课程实践教学主要是实验实训、业务大赛、文创大赛、参观交流以及相关社团活动。这些活动既能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也能锻炼学生的社会交往活动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创新创造精神。通过相关实践教学的开展可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参加这些实践活动也需要同学们付出艰辛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通过劳动实践,促进学生树立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从而发挥劳动的独特育人作用。
4. 旅游文化课程实践教学融入思政育人元素有助于树立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治精神
旅游文化课程实践教学往往会组织相关的活动,如参观考察景区景点需要每一位同学遵守考察秩序,服从安排,文明参观。参加相关大赛活动也需要同学们遵守比赛规则、诚信参赛,不剽窃他人成果等等。通过实践教学活动中点点滴滴的细节,教导同学们树立道德观念,遵守规章制度,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旅游文化课程实践教学融入思政育人元素的路径
旅游文化课程实践教学相较于理论教学具有思政育人元素承载量最大、育人效果最明显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应通过以下途径方式,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教学手段来促进旅游文化课程实践教学有机融入思政育人元素。
1. 第一课堂实践教学引导学生讲解家乡旅游客体文化,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国内各区域都留下了丰富而灿烂的自然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往往多成为旅游客体。《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强调,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游览观光之中,通过宣传展示、体验感受等多种方式,引导人们领略壮美河山,投身美丽中国建设。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加强考古发掘和整理研究,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工业遗迹,推动遗产资源合理利用,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升旅游质量水平和文化内涵,深入挖掘旅游资源中蕴含的爱国主义内容。
随着旅游消费结构的升级,旅游主体对这些旅游客体所承载的文化兴趣日益浓厚。旅游景区多为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区域,通过来自全国各地同学讲解家乡的旅游文化资源,同学们可以直观领略各地景区承载的自然、文化知识,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灿烂文化,进而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国家荣誉感,增进学生爱国情感。
大学生对自己家乡的旅游山水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宗教文化等旅游客体文化也相对熟悉,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讲述家乡旅游文化。这种课堂实践教学方式实现了知识传授与文化育人、科研育人的统一。第一课堂实践教学中,我们每节课留出15分钟时间开展的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以学生讲解自己家乡的旅游文化为基础开展讨论。把学生讲解的过程和效果纳入课程考核评价的范围,促进学生深入挖掘家乡旅游文化,提升了学生的导游讲解水平和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相互之间的切磋交流,既调节了课堂节奏、活跃了课堂氛围,也增进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深厚情谊。有些学生以家乡旅游文化为切入点,积极钻研探索,撰写了科研论文。一些同学将自己家乡的旅游文化拍成抖音短视频、制作成美篇,在抖音平台上和微信平台上宣传了家乡旅游资源。通过这种方式,增加了学生对家乡的深入了解,不仅培养了学生爱国爱乡情怀。
学生在课堂上讲解5—10分钟,可能就需要在课下花费几天的时间系统深入了解准备,这个过程是训练学生学思结合的过程,学生只有带着对家乡的深厚感情才能将家乡旅游文化讲的精彩。这个过程也是深刻的情感体验过程,充分体现了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育人目标。
2. 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以赛促练,培养学生劳动创造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旅游文化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应鼓励学生参加相关导游业务大赛、文创产品设计大赛等活动。尤其是文创产品设计大赛,是一种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刻理解基础上的创造性劳动,是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的活动,因此在第二课堂实践中可以有效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也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
通过鼓励学生参加相关赛事,引导学生将课下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组建相关团队,积极投身赛事实践,通过劳动,取得成绩,收获快乐,增强信心。即使没有成绩,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教育学生客观面对失败也能锻炼学生抗挫折、抗打击的能力,培养学生在逆境中生活发展的能力。
另外,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也可组织同学开展实验实训、参与课题研究、发表专题论文、推动项目开发和校内创新创业实践等劳动形式来推动学生成长成才,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3. 第三课堂组织学生参观承载优秀文化的景区景点,陶冶学生文化情操
要发挥本地旅游文化资源在第三课堂实践教学中的独特作用,组织学生就近考察高校所在地承载优秀文化的景区景点,在考察学习旅游文化专业知识的同时,可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熏陶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和魂,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也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渊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1]《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也指出,应丰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载体,依托自然人文景观和重大工程开展教育。我们在实践教学中组织学生就近参观考察运城舜帝陵、关王庙、盐池神庙等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景区景点,取得了较好的文化育人效果。舜帝陵景区体现了我们民族优秀的德孝思想,虞舜是德圣孝祖,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二十四孝之首。景区还有德孝文化展,通过参观考察舜帝陵,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和传承了尊老敬亲的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关王庙景区承载了关公文化中关公对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世以仁、作战以勇的精神品格。关公的忠义仁勇精神是教育学生的良好素材。通过相关考察活动,同学们在学习旅游园林文化、旅游建筑文化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也得到了提升。
三、旅游文化课程实践教学融入思政育人元素应注意的问题
课程思政建设关键在教师,转变教师的思想意识是根本[2]。高校旅游文化课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应在思想上树立教书育人的意识,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师应树立激发课程育人的自主和自觉意识。高校旅游文化课教师要不断提升将思政育人元素渗透于课程实践教学的技能技巧,积极投身课程思政建设,把思政育人元素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课程实践教学中。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 教学中要贯穿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原则
在旅游文化实践教学融入思政育人元素是课程思政的要求和体现。课程思政不是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和教育理念,而思政课是一类具体的课程。课程思政是隐形思政,思政课程是显性思政。避免以课程思政取代思想政治理论课,避免将专业课“思政化”。所谓专业课“思政化”,是指虽然在专业课中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和功能,但是却忽视了专业课的教学特点和教育规律,结果把专业课上成了一门类似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3]。
课程思政强调润物无声、水到渠成,采取的方式是寓德育、体育、劳育、美育等于智育,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凸显价值塑造和精神引领功能,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成长发展。课程思政注重的是一种教育方法,意味着运用一种更为柔性的教育方法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4]。故而旅游文化实践教学融入思政育人元素需要潜移默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2. 应注意正面引导激励、避免施压强迫
旅游文化课程实践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相关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要从学生的现实需求出发,因势利导,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学生才能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应鼓励引导学生参加相关的旅游文创大赛、导游业务能力大赛等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用获奖同学的典型事迹启发学生珍惜大好年华,努力奋斗,去收获成功,收获幸福。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对同学们的就业、升学帮助很大,大多数同学积极性也非常高。反之,如果强制要求,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反而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3. 要注意考核评价方式的改进完善
课程考核评价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指挥棒,也是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的动力和源泉,运用得当有利于课程教学的顺利实施。在考核评价时,应注意把学生纪律观念、工作态度、创新精神、劳动过程纳入课程考核内容。既要重视结果导向,更要注重过程评价。过程性评价、定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应该成为课程思政评价的三大原则。在评价中应该遵循发展的原则,即关注学生纵向的自我发展,减少横向比较[5]。
四、结语
综上,在旅游文化实践教学中有效融入思政育人元素,通过加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思政育人元素的感染力,可实现旅游文化知识传授和价值塑造的有机结合。旅游文化实践教学能够将智育与德育、美育、劳育,甚至体育有机融合,实现全方位、多要素育人。旅游文化课程实践教学融入思政育人元素的方式和途径还有很多,实践教学中要多运用案例教学,如将先进典型旅游人物案例引入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用反面事迹教育学生,树立学生行业法制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