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学习共同体发展机制研究*
——自组织理论视角下

2020-02-23宋金华

烟台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共同体成员学习者

宋金华

(连云港开放大学 社区教育处,江苏 连云港 222006)

网络学习共同体是基于网络实践而形成的学习共同体,它的存在和发展可以极大地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网络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网络学习氛围。但是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形成发展过程是比较困难的,需要探寻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规律。自组织理论为研究网络学习共同体提供了新视角,对于探讨网络学习共同体形成发展过程中的障碍,揭示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发展机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1]。

1 共同体、学习共同体和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发展历程及概念解读

“共同体(community)”一词最早起源于社会学,是1887年藤尼斯出版的《Gemeinschaft und Gesel Ischaft》一书提出的,它的基本含义是任何基于协作关系的有机组织形式[2]。作者提出这一概念的目的在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共同意识,强调这是一种具有很强归属感、认同感的社会集体,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有机体。在滕尼斯研究的基础之上,美国社会学家进一步聚焦了共同体的概念,共同体是以某种纽带(婚姻、血缘等)而聚合在一起、生活上互相关联的社会集体[3],具有明显地域性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学意义上的共同体概念不断地瓦解,不断地嵌入到新语境而获得重构。它广泛进入各级各类的团体、组织,乃至人类社会,形成各式各样的共同体,如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学术共同体、学习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教育领域的“学习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美国教育家杜威[4]。虽然杜威当时并没有明确地提出“学习共同体”的概念,但是他提出的“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经历”等许多观点蕴涵“共同体”的思想。“学习共同体”的提出,第一次平等了孩子与老师之间的关系,赋予了孩子和老师相同的学习权。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虚拟共同体,它是由瑞尼古德于1993年针对“网络上出现的社会集合体”而提出的[5]。“网络”产生的本质意义就在于互联互通共享,网络学习共同体的产生和发展是必然的。与此同时,与传统的学习共同体相比,以网络为载体的知识交流,则是进一步拓展原先的知识交流边界和渠道,扩大原先的知识交流规模,记录知识的交流信息,为深层次交流提供技术基础。随着网络技术及社交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组织方式层出不穷,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基于QQ群的网络学习共同体、基于微信群的网络学习共同体等等。

目前,关于网络学习共同体比较公认的表述是:网络学习共同体是依托网络而建立的突破时空限制的学习共同体,仍然和学习共同体一样,是由学习者、教师和专家等组成,是以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为目标,通过对话、协作等合作机制彼此的沟通、交流,实现知识的共享和共创。

2 网络学习共同体是一个自组织演化过程

自组织理论是关于自然进化机制的理论,它以自然界中的自组织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系统如何自己组织起来,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条件、内部机制和演化规律。自组织理论的研究对象是非线性复杂系统,根据自组织的特征,不难发现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也是一个自组织演化过程。

2.1 开放性的网络空间是网络学习共同体形成的必要条件

国际移动互联网络的发展和使用造就了全世界范围的信息流动,人们生活在一个完全开放的信息化网络空间。互联网络使得世界越来越近,越来越小,不论生活在东半球还是西半球,不论是何种肤色,全世界的人们仿佛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村”。

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从信息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迈进,人类的学习方式也因此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线学习的浪潮席卷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学习者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互联网+”教学为全球范围的学习者提供更加丰富的的学习体验,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学习”得以实现。开放性的网络世界为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促进网络学习共同体与外界环境不断地进行信息和资源的能量交换。

2.2 远离平衡态是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发展之源

新一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5G时代的到来,不仅仅带来的是开放的世界,而且信息的采集、传播速度和规模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信息量呈几何级别爆炸式增长。同时,也由于信息迅速增长,导致信息出现污染、冗余、失真等现象以及信息不对称现象。系统远离了平衡态,系统内部显著差异性和不平衡性,促使系统不断地进行着信息能量的交换

从网络学习共同体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信息总量增长与人们信息需求量之间,信息无序、混乱、极具分散性的状态与人们对信息知识的组织化、有序化需求之间,总是处于矛盾中;从网络学习共同体发展的内部环境来看,网络学习共同体成员价值认知、知识结构、兴趣取向差异性和各自所拥有资源的稀缺性,也总是处于矛盾中。各种各样的矛盾使得网络学习共同体总远离平衡态,激发人们沟通、互动、共享的需要,是网络学习共同体发展之源。

2.3 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网络学习共同体发展的内驱力

非线性是自组织系统独特的内部结构。非线性相互作用主要指系统内各成员之间的一种非线性的制衡关系,系统内部各成员之间的非线性的互相竞争和协同关系形成了系统发展的内驱力。

对于网络学习共同体而言,成员的加入是随机的,没有时间限制的;成员与成员之间的讨论交互是随机的,只要有想法,即可随时发表。特别是思想观念产生碰撞时,成员之间的非线性交互作用关系尤为突出,促进了新思想的产生。非线性成员关系、非线性思想交流成为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发展之力。

2.4 涨落是网络学习共同体达到有序状态的契机

涨落是系统非稳定性的表现,它可以破坏系统原结构导致系统失稳,同时,它也可以是系统宏观有序结构产生的种子,导致系统发展出新的有序结构的直接诱因。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伴随着许多不可控的因素,有的是来源于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人际性交互的非线性,思想观点的冲突与协商,成员的加入或退出;有的是来源于技术的新发展,新系统的升级系统的新架构等,系统原结构导致系统失稳,新技术促成新的有序结构的产生。

3 网络共同体自组织过程存在的主要障碍

3.1 松散的网络结构

网络学习共同体是基于高度开放的网络环境,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主要靠成员自由自愿参与。任何感兴趣的人在任何时间通过互联网终端,在任何地点都可以参与到网络学习共同体中,也可以退出网络学习共同体。对于这样一种完全开放式学习组织而言,学习者群体始终处于变动之中,参与主体极不确定,网络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关系是极其脆弱的。

3.2 知识分布的无序性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大部分基于网络论坛、QQ、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这些社交平台知识的特点非线性地多维连接。N个共同体成员就代表N个结点,每个结点都具有问题的表达和发言权。基于共同体的问题解决过程或知识创造过程,多维知识交织的传播模式,让知识呈分散无序态。以基于BBS论坛的学习共同体为例,BBS论坛是一个允许人们通过异步方式提交自己的发言的公共网络空间,是以文本为基础的会话交流活动,通俗称发言即为发帖,帖子序列是BBS的组成结构,帖子序列有“窜线”和“树形”两种结构形式。无论何种结构形式,帖子呈现层次性、顺序化特点。每次会话的帖子长度通常较短,一个完整主题讨论被分割成多条信息碎片,即知识信息大多散落在若干帖子中。因此,想要了解长时间关于某个问题的观点,需要层层“爬楼”,且考虑上下文环境,方可厘清。知识的无序性、分散性状态,大大加剧知识处理的难度,延缓获取知识的速度,也是网络学习共同体形成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障碍。

3.3 技术的强关联性

网络技术是网络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基础,直接影响网络共同体活动的交换成本。学习共同体成员在学习共同体空间中的交流是建立在网络技术的基础之上。如果网络的基础实施不健全,如网络带宽、吞吐量、服务器处理能力等,造成网络访问速度慢,知识信息流通不畅通,直接影响学习的互动交流过程。或者是,用户界面(UI)设计不规范,没有能够从用户角度,进行交互或界面设计,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体验,也将影响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

4 网络学习共同体主体的发展机制

自组织不是无组织,要培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自组织系统,建立和维护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网络学习共同体,需要遵循自组织规律,深入探究网络学习共同体自组织过程的发展机制,推进网络学习共同体不断走向有序,走向长远。

4.1 目标导向机制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形成是典型的基于学习者的自导式学习行为。所谓主动自导式学习,是指无论有无他人帮助,学习者主动地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主动加入参与,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和策略。然而,学习是一个不断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学习也是一个困难不断的、问题不断的过程,需求和兴趣是稍纵即逝的、是短暂的,不稳定的,如果没有共同的目标,也就是偶然地在同一时间同一地方临时聚集起来的一群人,而不是共同体。

共同体是一个协作自组织系统,需要有共同的学习目标来凝聚,共同目标是以个体目标实现为基础的,是在人们相互协作,追求个人目标的过程中实现的。如何通过一步一步的学习,克服困难,不断满足我们内心的需求,不断实现我们的价值追求,刺激我们追求共同的、更高的学习目标,这对网络学习共同体形成至关重要,也是任何学习共同体得以发展的基石和开展活动的向导。

4.2 情感认同机制

情感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的存在与个体的人的存在密切相关。认同,简而言之,就是认可、同意、接受的意思,是一种满足个人归属感的心理机制,是个体潜意识地对某一对象的认可、模仿过程。情感认同,是个体的人,从情感层面上,对外在的对象的认可、接受、依赖的心理过程。就共同体而言,是指个体对共同体组织信任、肯定,进而产生归属和依赖。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创建源于学习情感归属认同的需求和知识信息交流的需求。其中,情感认同在共同体的发展过程中,担任重要的作用,情感中能产生比人为纽带更加神圣和牢靠的纽带[3]。学习过程中,若学习者有同属于一个学习团体的学习伙伴,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和偏好,在进行学习活动时,彼此相互交流探讨,这对增强学习者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维持继续学习的意愿,具有特殊的意义。研究表明,学习者之间保持亲密的互动关系,凝聚成和谐共生的人际关系,是共同体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

4.3 组织协调机制

网络学习共同体是多元文化的,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语言对话冲突是具有普遍性、激烈性、流动性、散漫性。如果这种冲突处理不好,网络共同体内部就会发生紊乱,学习活动就会扭曲变形。网络共同体的协调是需要在众多的参与主体中协调理念差异、文化差异等,具体包括组织结构、知识共享等。网络共同体组织协调机制是网络共同体的调节器,机制到位就会对共同体成员的行为发生有效的协调、约束和激励作用,使得弱连接的成员关系走向强联结,从而使网络共同体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组织协调规则的形成多是基于民主和意见碰撞的基础之上,经过一段时间,逐渐形成的行为协作规范,是基于多方共同认可的行为规则,是自发的调节机制。如果学习共同体在自发的调节机制下不能保证组织的有效运行,需要引入一种监督机制或惩罚机制,以有效地调节各参与主体的行为。

4.4 技术协作机制

网络学习共同体是基于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构建而成的一种技术现象,也是人们相互交流而组成的一种社会现象。从社会学和管理学的角度来看,网络学习共同体是信息技术系统与组织系统之间相互建构的一种社会技术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学习共同体将呈现出更强关联性的社会网络关系结构,因而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和运维等方面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通过大数据技术深度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探索学习之间的社会关系,分析学习中行为模式等,为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依据。

猜你喜欢

共同体成员学习者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爱的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