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肝脏实质背景对超声造影诊断肝内局灶性病变的影响
2020-02-23郭红梅杨春凤叱强军朱刘欣韩宝珠
郭红梅,杨春凤,叱强军,朱刘欣,张 笑,韩宝珠
(陕西省渭南市妇幼保健院超声科,渭南 714000)
肝内局灶性病变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由肝内结构异常增生、炎症、代谢异常引起的肝脏病变,由于其病变范围较小,在发病早期诊断时易与其它病变混淆,严重影响临床治疗和延误最佳治疗时机进而损害患者健康[1-2]。近年来,随着超声造影技术的不断发展,该技术作为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全新评价方法,广泛应用于肝脏局灶性病变的筛查、诊断、引导治疗过程中,具有诊断效率高、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等优点[3]。但有学者指出,肝实质背景因素、患者呼吸配合因素、操作者因素均是影响超声造影成像的重要因素[4-5],因此,本研究通过探究不同肝脏实质背景对超声造影诊断肝内局灶性病变的影响,旨在为临床上超声造影诊断各肝内局灶性病变的判断标准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 年5 月~2018 年5 月在我院进行超声造影诊断的肝内局灶性病变患者110 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8 例,女32 例,年龄在28~79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2±7.1 岁;根据其肝脏实质背景不同分为3 组,正常肝实质背景组(A 组)40 例、肝硬化背景组(B 组)44 例、脂肪肝背景组(C 组)26 例,其中肝硬化背景组分为肝硬化代偿组(B1)17 例和肝硬化失代偿组(B2)27 例两个亚组。4 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经统计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使用西门子ACUSONS 2000 和PHILIPS EPIQ7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设置为2~4 MHz,指导患者取左侧卧位进行常规二维超声检查,记录病灶结节的位置、数目、大小、内部及边界回声等;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机体病灶内的血流情况进行检测,观察并记录其血流分布情况、血流丰富程度和频谱特征等。在感兴趣区选择造影剂谐波模式,MI <0.15,针对<2cm 的肿块采取双幅造影模式,选择病灶显示清晰同时有一定的正常肝组织对比且受患者呼吸影响最小的切面,固定探头位置,选择患者左侧肘浅静脉穿刺置入20 G 套管针,快速推注2mL 声诺维造影剂,并用5mL 生理盐水快速冲洗套管针,启动仪器内置计时器,实时观察6min 造影剂注入后的声像图特点,并对血流灌注情况及病灶内部增强回声特点进行记录,同时根据需要以AVI格式储存相应动态影像,本过程的图像分析均由2-3 位有经验的超声科副主任医生进行评判。
1.3 观察指标 记录并对比四组患者肝实质背景下病灶的超声造影始增时间、持续增强时间、消退时间;并观察对不同肝实质背景下各病变类型的动脉相、门静脉相、延迟相、增强模式等超声造影表现。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 软件,计量资料以mean±SD 表示,用t 检验;计量资料以率表示,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肝实质背景下病灶的造影剂始增时间、持续增强时间、消退时间比较 A 组的病灶超声造影始增时间显著短于B1 组、B2 组和C 组(P<0.05);A 组的病灶超声造影持续增强时间、消退时间显著长于B2 组、短于C 组(P<0.05);B2 组的病灶超声造影始增时间显著长于B1 组,持续增强时间、消退时间显著短于B1 组(P<0.05);C 组的病灶超声造影始增时间显著短于B2组、持续增强时间显著长于B2 组(P<0.05),结果见表1。
表 1 不同肝实质背景下病灶的造影剂始增时间、持续增强时间、消退时间对比(秒)
2.2 不同肝实质背景下病灶的超声造影表现比较 各病变类型在不同肝实质背景下病灶的动脉相、门静脉相、延迟相、增强模式等超声造影表现存在差异,具体见表2。
表 2 不同肝实质背景下病灶的超声造影表现对比
3 讨论
超声作为临床上筛查肝脏局灶性病变的首选方法,肝脏恶性肿瘤的生长、侵袭转移均依赖于病灶组织内的血管,但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能量多普勒超声均具有仪器敏感性不高、穿透力不够及透声窗不佳等缺点,无法获得肝脏病灶组织的血管及供血信息[4],随着超声造影剂的不断更新及超声造影技术的不断发展,相比于其他影像学技术,超声造影技术可客观、真实地反映病灶微血管和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且改善了图像的对比分辨率,同时,仪器内置的声学定量分析软件可量化超声造影的各个观察指标,从而显著提高肝内局灶性病变的鉴别和诊断准确率[5-6]。
超声造影诊断肝内局灶性病变主要是通过观察病灶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差异作出判断,但目前临床上仅重视病灶自身的病理、生物学特性等对病变区超声造影增强模式的影响,不同肝实质背景下病灶血管微循环差异及由其引起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差异和超声造影时相差异等影响往往被忽略[7-8],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结果均证实,肝脏局灶性病变造影模式会随着不同肝实质背景超声造影时相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单纯以“快进慢退”、“快进快退”等超声造影表现形式作为诊断依据会使诊断结果出现误差[9-10]。因此,为提高超声造影对肝内局灶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应对不同肝实质背景的超声造影表现进行探究。本文研究结果显示,A 组的病灶超声造影始增时间显著短于B1 组、B2组和C 组;A 组的病灶超声造影持续增强时间、消退时间显著长于B2 组、短于C 组;B2 组的病灶超声造影始增时间显著长于B1 组,持续增强时间、消退时间显著短于B1 组;C 组的病灶超声造影始增时间显著短于B2组、持续增强时间显著长于B2 组;同时,肝细胞癌、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肝脏血管瘤等各病变类型在不同肝实质背景下病灶的动脉相、门静脉相、延迟相、增强模式等超声造影表现存在差异。表明,不同肝脏实质背景下超声造影诊断肝内局灶性病变的差异性较显著,因此,临床上在对病灶进行超声造影诊断分析时应将肝实质背景与病灶自身的病理及生物学特性结合起来,从而提高诊断准确率。
采用超声造影诊断肝内局灶性病变时,不同肝脏实质背景下各病灶的超声造影增强形态差异显较大,临床上应充分考虑肝脏实质背景对诊断结果的影响,从而提高对各病灶的诊断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