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机械专业校企协同长效育人机制的构建与实践探究

2020-02-23王波孙继鑫黄育飞

大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机械类工科协同

王波,孙继鑫,黄育飞

(河池学院 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广西 宜州546300)

机械类专业一直被认为是与制造业最为贴近并且最能够体现出工科特征的一门专业,可以看作我国“工业4.0”以及“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背景下最能够支撑我国制造业发展以及转型的主要专业之一。打造能够适应智能制造快速发展需求的创新型机械类专业人才属于我国新工科建设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以及“产教结合”等育人方式则是机械类专业打造应用型以及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应对机械专业校企协同长效育人机制的构建以及实践展开深入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来达成上述目标。

一、我国制造业人才需求分析

我国新工科建设工作注重的是对未来工程技术人才的有效培育,因此,在培养目标、模式以及途径等方面都有着全新的要求,以此满足我国未来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人才需求[1]。而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如表1),我国未来五年内制造业人才需求量非常大,这就需要相关院校注重对工科人才的有效培养。机械类专业属于我国一个较为传统的工科专业,在开展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过程中,应注重将以往的传统制造不断向着现代化职能制造方向进行转变和升级,在实际教育当中应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的有效培养,从而为我国未来智能制造注入更多应用型以及创新型的人才。

表1 未来五年我国制造业重点领域中人才需求预测表(单位:万人)

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分析

(一)目前校企协同育人优缺点

伴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以及各种前沿技术的诞生,各种协同育人机制以及平台纷纷涌现,并且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2]。而在众多协同育人机制当中,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如图1)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内容,同时也是工科类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和途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主要参与者分别为院校以及企业,除此之外,少数地区的政府部门也会有所参与。但总体来看,其实施形式还是以院校为主导,相关企业进行参与,而学生则属于被动参与。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实施的过程当中,通常情况下院校承担管理工作以及相应的责任,这种形式下所体现出的优缺点极为明显。

首先,从优点来看,在以院校为主导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实施过程中,教育目标非常明确,能够显著提升院校教育质量,并且推动就业率的快速提升。实施过程中,院校属于主要管理者,企业依照院校给出的规章制度进行有效配合,而学生则交给院校自身去实施管理。具体实践流程以及实践方式方法,需要由校企双方进行商议。其次,从缺点来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当中院校处于一个较为强势的地位,这使得管理权以及责任承担全部都属于校方,而企业则相对势弱,严重缺乏自主性以及主动性,这很容易导致企业对协同育人工作逐渐丧失良好的积极性。从学生方面来看,由于学生大多处于被动状态,所以对协同育人机制的参与显得较为盲目,难以主动发挥以及被挖掘出自身的良好创造力以及创新精神。

图1 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转变分析

根据相关数据指出,目前我国工程教育专业点多达19 万以上,其中工科教育院校超过1000 所,在所有院校中占比高达95%,工科类本科学生数量已经超过600 万[3]。根据教育部2018年统计数据显示,机械类专业布点在工科类专业当中占比13%左右,相应的毕业生以及在校生占比分别达到了13%以及12.6%。从这些数据中不难看出,机械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能够对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我国院校应注重承担起对经济建设以及发展的推动责任,积极构建机械类专业人才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并充分发挥该机制的价值和作用,使更多应用型及创新型人才流入社会,进而推动经济发展。而想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结合目前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优缺点进行深入分析,探索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以及实践策略,使其得到不断完善和改进。

如今,伴随着创业创新的深入人心,诸多创业创新平台纷纷涌现,如:创新工场以及创业咖啡等相关企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打造出了非常多的创业创新人才。鉴于此,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也应注重与时俱进,积极引入新型平台思想,将自身的观念进行转变,彻底地将以往较为传统的协同育人模式打破,要将高校搭台、学生主动参与以及企业作为主导的方式加以利用,以此构建全新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并且将技能培训、合作交流以及创业孵化和项目投资等功能有效融入该机制当中,进而保证协同育人机制能够跟上时代步伐,正确掌握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以及新工科建设特点,这些对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发展进步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探索以及实践意义。

图2 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二、新工科背景下机械专业校企协同长效育人机制的构建与实践

(一)创新组织机制

校企协同育人工作想要取得良好效果,必须要有一个有效的组织机制,目前来看,我国几乎所有院校都对校企协同育人工作开展了组织化管理,但是怎样的组织机制才算有效,仍然是一件值得探索的问题,对此,本研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推动组织机制实现创新和改革[4]。

学校应将组织机制的重心放在二级学院中,注重“校企联合”,由于企业拥有属于自身的运行规则以及组织体系,所以在校企协同育人工作当中,企业只能充当配角,但是有的院校并不注重对学生的远程管理,在学生走入企业之后,便将组织管理主体“转嫁”到了企业的身上,这使得企业与院校之间的合作容易产生摩擦,进而难以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因此,学校需改变这种做法和观念,积极打造一个良好的组织管理体系,如:四级管理组织体系,即校级、院级以及专业级和教师级。其中校级管理主体的主要工作职责是在政策以及监管方面进行宏观调控;院级的主要工作职责是给出具体的政策并且构建一个详细完整的组织执行体系;专业级主体的主要工作职责是实施业务标准等内容的制订以及实施;最后,教师级的主要工作职责便是对上述三级给出的工作内容展开执行。因此,教师既是一个管理者,同时也是“双导双控”的校内导师,属于校内组织体系中最为关键的角色。而在企业方面,则需要根据企业自身内部的组织结构的设置情况以及运行方式等来设定合理的组织体系,通常情况下,可以构建总部、企办以及企业导师组成的三级管理组织体系,或构建总部、人力资源部以及车间部和企业导师这种四级管理组织体系。

(二)积极打造执行标准体系

新工科背景下的机械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需要参照企业标准化作业流程来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这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一套相对完整健全的执行标准,同时制定出相应的标准作业流程。从更高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可以看作将教学大纲进行升级,但是里面涉及的内容范围以及精细化程度要远远超出传统大纲的要求和标准[5]。而具体制定的过程中执行标准需要包含的内容有:校企协同育人实施过程中企业实践环节的具体工作规程;校企协同育人单位的遴选办法以及相应的基本要求;校企协同育人及时实施过程中企业实践环节对学生展开动员工作的具体要求;明确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实施过程中企业实践环节学校以及企业各自的工作职责;制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中企业实践环节学生的安全教育细则;制定企业实践环节当中学生岗位日记的记录标准和要求;明确行业产业调查报告的格式规范以及相应的撰写要求;制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实施过程中企业实践环节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标准以及成绩评定标准,同时制定出相应的考核办法以及评定办法。这八个内容是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执行标准体系构建时需要注重的主要内容,在实际制定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补充,将此执行标准体系进行运用能够保证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有序、顺畅以及高效地运行下去,同时也能保证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长效性。

(三)注重校企协同育人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

校企应联合打造专业课程,不断加强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以及增强校企合作力度,通过资源整合与创新来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思维[6]。

例如:通过对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应用实践,山东某校与机械企业联合开发了机械类专业共计四门课程:“机电一体化系统综合实训”“现代企业生产流程和管理”以及“机械制造生产”和“机械产品制造工艺”。这四门课程为创新型以及应用型机械专业人才的培养产生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此外,该院校与企业还积极主动地开展了科研合作以及实习实训项目,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种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并且获得多项科技创新竞赛奖励。另外,在人才培养方面,通过对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应用,企业为该院校机械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大力支持。每年接受机械专业实习生人数均在160 人以上,而对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班以及机械设计制造的学生人数每年均接收16 人以上,并且驻场实习半年左右,目前企业已经成为院校机械专业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除课程开发之外,学校还应主动开展科研成果的孵化以及转化工作,以此来不断凸显机械专业的发展优势以及发展方向,使相关合作企业能够对学校的机械专业更加认同,进一步增强校企协同育人的有效性[7]。以山东某校为例,该校对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进行应用之后,与机械类企业达成了长期稳定的科研合作关系,并且结合企业实际遇到的技术问题展开了联合攻关研究,如轮胎模具制造领域的研发工作等。通过校企之间的协同研究,开发出了子午线轮胎模具开合面硬质氧化涂层以及一些相关设备,使得轮胎模具开合次数从以往的2 万次有效提升到了5 万次上下,大大延长了轮胎模具的使用寿命。

(四)打造立体式考核机制以及质量监控机制

在新工科背景下开展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过程中,质量监控以及考核属于对教学环节执行情况进行有效检验及检查的重要手段[8]。由于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具有空间分布广、教育模式多样化以及时间跨度大等特点,所以在质量监控以及考核评价机制的制定上也要与传统课程教学有一定的差异性。而具体构建与实践过程如下:

首先,应由学校机械专业建设委员会以及教学委员会来负责内容的制定,制定内容应包括培养目标、实践环节内容设计以及执行标准等,具体实践时需要组建相应的部门对其实施监督和监控。

其次,分阶段进行监控。一是准备工作阶段,相关负责人应注重检查协同企业的条件情况、岗位情况、学生动员情况以及对接情况等内容。二是学生入企阶段,该阶段应注重检察企业对学生的接洽是否顺利,同时检查企业各项准备工作是否已经完成。三是进程中期阶段,该阶段应注重对执行标准的执行情况进行检察。四是结束阶段,该阶段应注重考核考评是否规范化,以及工作质量、效率和工作总结等内容。

最后,监督监控对象。主要包括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中学校内部四级组织体系中的所有人员以及企业三级或者四级组织体系中的所有人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工科背景下的机械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与实践必须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创新,并且重视将知识落地实践,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能够真正得到培养和提升,进而成为能够满足我国未来发展过程中需求的创新型以及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机械类工科协同
创造力的“阴暗面”与“创新—保新”的协同论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天津大学:成立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中心
京津冀协同发展
机械类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探究
机械类专业校企合作方式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