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县现代农业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问题研究
2020-02-22陈云翔范粟淇
陈云翔 范粟淇
【摘 要】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并在合肥主持召开了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他强调要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发挥各地产业优势,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成效。太和县地处皖北欠发达地区,与江浙沪在发展水平上存在较大的落差,但也蕴含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比较优势,特别是在农业方面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关键词】现代农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趋势
太和县是一个农业大县,耕地175万亩,是国家农产品重要生产基地,对阜阳市乃至全国的粮食生产都很重要。近年来被冠以“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全国粮食增产模式攻关试点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中国桔梗之乡”等诸多美誉。太和县有着良好的农业发展基础和成果,有国家级的农业示范园区,发挥本地产业和区域优势,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是太和县发展的一个机遇。
1.太和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1.1太和县现代农业发展优势
1.1.1粮食产能优势。从粮食单产水平来看,小麦、夏玉米单产一直在全省名列前茅,其中夏玉米最高单产1055.8公斤;从粮食总产水平来看,全县粮食总产一直稳定在百万吨左右,不仅是产粮大县,而且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1.1.2生产技术优势。一是小麦拔节孕穗肥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和应用,此项技术使全县小麦亩均单产提高50公斤,年增产7.7万吨,增效1.5亿元以上;二是良种应用率接近100%,为全县粮食总产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创新推广了主要粮食作物种植技术规程,被认定为全国粮食绿色增产模式示范縣;四是总结推广了砂礓黑土改良技术,为全县地力提升、产量提高发挥了突出作用。
1.1.3产业结构优势。品牌粮油、优质药材、绿色果蔬、生态养殖、苗木花卉等一批特色产业,在产业中的比例逐步上升,产业化结构不断优化。全县流转、转包、互换、转让等多种形式的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近百万亩,土地规模经营率超过50%。
1.1.4现代化装备优势。随着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紧张和土地规模经营面积的融合,农机装备在品种和数量上突飞猛进,大型深耕机、灌溉机、收割机、打捆机,灭茬机、甚至无人机等先进的现代化的装备成井喷态势;农机与农艺正在深度融合,小麦旋耕、播种、施肥、镇压四位一体机被快速推广使用;烘干及冷链施进入家庭农场;互联网5G、人工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和人工影响气候室,在太和开始应用到水产及设施农业。
1.2太和县农业发展的短板
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1]。虽然太和县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相对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依然是整个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和弱项。
1.2.1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县级财政资金紧张等原因,太和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城镇化建设相比相对滞后。资金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还有相当部分老化陈旧,不能保障和促进现代农业快速、持续发展,阻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特别是水利、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太多,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的瓶颈。
1.2.2产业链条延伸不足。太和县农业生产链条延伸不充分,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缺乏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供应原料为主,虽能生产优质小麦和面粉,但产品附加值较低。一二三产融合层次低,特别是缺乏对新型经营主体的培养和政策引导,导致农业服务企业发展混乱且普遍不能盈利,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企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2.3发展理念比较滞后。太和县目前部分农业经营依然是小农模式,农民种还存在着“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的思想。由于大部分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知识水平有限,对现代化农业认识不足,认为现代化农业不过是对传统农业的改头换面而已,和自己距离很遥远,不能从根本上接受现代化农业发展。[2]这样就导致了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和方式不能被农民接受,新的的农业发展理念和农业科学生产不能有效的应用和推广。
1.2.4科技支撑不足。太和县农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与山东、江苏等农业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太和县是农民工输出大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很多农业型人才不愿意到县城特别是农村发展,农业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农业科技支撑和创新能力受到限制。
2.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2.1由“自然式”向“温室式”发展
现代农业的发展将逐步打破依赖自然条件,“靠天吃饭”传统,农业生产由田间转移到温室中进行,用现代化保护设施来武装减少自然灾害的袭击与自然变化的干扰。[3]农作物在具有自控功能的环境室,实现了农业全年播种,全年收获,也有利于无土栽培、植物工厂、气候与灌溉自动测量等技术装备在温室普遍应用。
2.2由“平面式”向“立体式”发展
利用不同作物的空间差和时间差,进行错落种植,高低搭配,形成多层次的作物高效生产系统。通常有高矮套种、长短间作、喜阴与喜光共生,还有种植与养殖结合的立体式发展,有农牧式、农牧渔式、农果蜂式等。太和县有机良庄集装箱养鱼的“鱼菜共生”就是农业“立体式”发展的一个典范,集装箱养鱼不仅减少了有害物质、药物残留等,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养殖密度,一个集装箱养鱼产量相当于两亩水塘,一亩地的集装箱的产量相当于60亩水塘,极大的提高了空间利用率。集装箱养鱼产生的循环水含有鱼的排泄物可以变成浇灌蔬菜、花卉的有机肥料,过滤、处理后的清水会再次流进养殖箱里,达到生态循环。
2.3由“机械化”向“智能化”发展
近年来农业机械给农业注入了极大的活力,带来了巨大的效益,大大地节约了劳动力,促进了现代化农业进程,也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发展。随着计算机、大数据、人工智能、5G网络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机械化将要进一步发展为智能化。在智能化技术的加持下,农民将能够实现根据土壤和天气等精准播种、施肥、灌溉、收获,进而实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保障农产品质量。
2.4由“化学化”向“生态化”发展
传统的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化学物质不仅对土壤产生污染和损害,而且化学物质在农产品中的残留可导致人体免疫能力降低,触发多种慢性疾病,包括癌症、神经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等。因此要遵循自然规律,通过生态农业发展,使农业生产处于良性生物循环过程。以太和县高欣牧业为例,由于存栏蛋鸡达20余万只,每天产生大量鸡粪,为了处理这些废弃排泄物从山东购买了智能鸡粪发酵设备,不仅无害化无味化处理处理了鸡粪,而且经发酵处理后鸡粪作为有机肥用于绿色蔬菜种植和对外销售,既保护环境又给企业带来了利润。高欣牧业通过绿色生态化发展,成为一家集饲料加工、蛋鸡养殖、鲜蛋生产、有机肥生产于一体的绿色环保养殖企业。
3.太和县现代农业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几点思考
商合杭高铁开通以后,打通了太和与长三角和中原城市群的快速通道,太和1小时到达合肥,2.5小时到达杭州,进入了“长三角区域3小时经济圈”。高铁互联互通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将给太和的经济社会包括农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变化,太和县现代农业发展要找准定位打造成长三角区域的“大粮仓”、“试验田”、“后花园”、“中药材库”。
3.1打造长三角区域“大粮仓”
长三角区域除安徽省以外,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城市化进程较快,农作物种植面积较小加上人口基数大,粮食需求特别是高品质粮食需求剧增。太和县2019年粮食总产96.7万吨,连续5年突破90万吨,增幅居全市前列,已建成34.9万亩特色高效作物生產基地,“三品一标”认证企业84家、产品205个、基地103.4万亩。[4]太和县要转变粮食生产方式,一要建立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走控肥、控药、控水等节本增效环保之路,生产绿色高品质粮食。二要突出粮食生产专用化,突出生产强筋小麦、高蛋白大豆、特色玉米等专用、多彩、多味高品质粮。三要加快构建粮食全产业链,推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打造长三角区域“大粮仓”。
3.2打造长三角区域“试验田”
太和县近年来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对农业的支撑作用,与安徽省农科院、中科院、浙江大学、湖南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一大批科研院校开展了深度合作。2019年安徽、江苏、浙江、上海三省一市农科院共同组建了“长三角乡村振兴研究院”,共同打造长三角农业科技创新平台,通过整合各农科院在科研、人才、学科等各方面的优势资源,提升长三角区域农业整体水平。研究院将在良种培育、绿色有机农业、智慧农业、生态休闲农业、中药材种植等重点领域开展联合攻关。长三角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拥有一大批专业化、高附加值、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此外还具有科研力量强大、创新能力较强、创新资源丰富、交易情况良好等众多优势。[5]太和县有着同科研院校深度合作的基础和经验,可以为农业科研院校提供教学科研基地、试验农田、农牧场、实验苗圃等所需优质资源,打造长三角地区农业科技创新“试验田”。
3.3打造长三角区域“后花园”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驱动乡村振兴战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未来城乡融合发展新趋势。据健康数据统计,由于城市生活节奏过快,城市白领的亚健康比例高达76%,很多人面临猝死、心脑血管病、癌症等问题,休闲康养将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太和县在旅游发展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有着沙颍河国家湿地公园、万亩森林公园、汽车露营公园、环球嘉年华、有机良庄、百鸟林、壹陆红等一大批休闲观光的旅游项目,可以将公园、游乐园、农场有机嵌入式发展,构建 “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合一的田园综合体,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打造长三角区域“后花园”。
3.4打造长三角区域“中药材库”
作为安徽省三大医药基地之首,太和县提出了“医药高地、诗画太和”的发展口号,树立了打造全国高端“医药原料+制剂”产业基地的目标。为了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出台了《太和县扶持绿色中药材产业示范园建设办法》,在宫集、倪邱、李兴、大新等乡镇及周边形成了以桔梗、薄荷、大青根、白术、黄秋葵、药牡丹、桑果等40多种中药材产业化种植的特色中药材产业园近30万亩,打造成为省级绿色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并引进国内著名现代中药材加工企业。太和县还可以依托万亩森林公园发展“林药模式”,既能为农民增加经济收益,又为生态环境修复探索出了新模式,通过专家指导科学仿野生种植,提高中草药品质,为长三角区域乃至全国提供“中药材库”。
参考文献:
[1]薛志刚,雷钧,郝文革.浅析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J].中国农垦,2011(10):45-46.
[2]常艺馨.鸡西市现代农业发展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8.
[3]周忠诚.对我省农业标准化建设的思考[J].青海经济研究,2007(1):31-32.
[4]太和县政府工作报告〔R〕2020.
[5]奚红华.把长三角区域打造成科技创新高地[N]. 新华日报日2020-8-18.
作者简介:
陈云翔(1985.11-),男,讲师,研究生,中共太和县委党校,研究方向:经济、法律。
课题项目:
阜阳市党校2020年度科研课题(FYDXKT202011)
(作者单位:中共太和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