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教育传承传统文化
2020-02-22孙欣嘉李茂廷张锦马爽
孙欣嘉 李茂廷 张锦 马爽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若将人工智能教育与文化相结合,两者可以相互促进,将对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人工智能教育传承传统文化”这种模式是以人工智能教育为主,引导青少年传承传统文化,探索宇宙自然为辅,不仅注重青少年的能力培养和文化探索,更重视培养新一代青少年应有的责任担当意识与家国情怀。
【关键词】人工智能;文化传承;教育
一、社会现状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入开展,人工智能作为新时代的代名词,以旋风之势席卷了当今世界。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等新理论、新技术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强烈需求的共同驱动下,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自主操控等新特征。
作为新时代的科技大国,近些年来,我国的人工智能技术也在不断创新。中国人工智能研究水平正在处于不断提高的阶段,并且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有望持续发展。
“科教兴国”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基本国策,一直以来都备受重视,科技与教育的融合发展无疑是未来我国教育领域发展的重中之重。随着人工智能的深入发展,其衍生的教育服务产业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而在这个科技无所不见,教育重中之重的时代,国家对于青少年的科技教育是大力支持的。随着国家政策对人工智能教育的高度重视和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意识到人工智能对于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性。由此可观,在未来,我国人工智能教育的市场前景是非常可观的。
但自古以来,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便是喜忧参半的。纵然科技教育的发展方兴未艾,但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异国文化涌入中国,不断地冲击着人们尤其是新一代青少年的思维模式。对异国文化的盲目崇拜导致了严重的文化失衡,大大弱化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力,尤其是对于新一代青少年。而如今的教育领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很多青少年不知二十四节气为何,不知朝代更替之序,不知三皇五帝为何人,不知天干地支如何推算,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甚少。
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儿女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纽带。青少年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这正是当下急需改变的现状。
二、人工智能教育+传统文化的可观性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如何让青少年在大数据的时代还能坚守本国文化精髓,值得我们思考。基于此,在教育领域中将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便值得开拓尝试。这不仅是科技与文化的两个领域的融合,更是教育模式的一大创新。二者的相互融合,具体意义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人工智能是科技时代的衍生品,但其晦涩难懂,且学习过程枯燥乏味,这让很多青少年望而止步,从内心深处就抵触这一领域。但是人工智能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数学计算能力、空间想象力、自然观察能力、注意力、创造力等,还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中国的传统文化,包含了上古神话、历史轶闻、诸子百家、天文地理等,这些根植于华夏儿女血脉的文化基因都散发着强大的吸引力。基于两者之间的差异,如果将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单一的课程就会更加多元化,也可以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大大削减了学习人工智能时的枯燥乏味。
其次,人工智能作为新时期科技创新领域的后起之秀,在深度学习、图像语音识别、全息影像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的引领下,必将会对文化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其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也是大势所趋。
最后,由于科技的迅速发展,我们正处于信息时代。很多家长基于功利性的发展考虑,更加注重孩子的科技培养,开拓孩子的思维,而关于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却得不到重视,以至于现阶段中国青少年对传统文化认知的不足。人工智能教育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融合,可以使青少年在学习人工智能的过程中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从而为传承、复兴传统中华传统文化发挥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教育与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是科技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双促进,符合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
三、如何促进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的互相融合?
在人工智能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人工智能教育中镶嵌传统文化教育,二者相互关联,共同进步,逐步成为“命运共同体”。因此,要想更好地将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融合起来,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加强宣传力度
在我国,大部分中小学生家长思想保守,他们只关注自己的孩子是否掌握书本内的知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深深的扎根于他们的思想之中,甚至有一些父母只在乎孩子的卷面成绩。只有打破这种固化思维模式,才能促进当代青少年全面发展。
(二)利用现代VR技术,承接5G技术优势,打造全真模拟环境
在当下的教育模式中,孩子接受知识的方式过于单一,学习热情匮乏现象普遍。利用VR技术实现全真模拟,在模拟环境中感受文化魅力;例如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芒种”,单给孩子讲述“芒种”的由来,他们可能很难理解,若利用VR教室改变教学环境,让孩子们身临其境“有芒的麦子可收,有芒的稻子可种”,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可以使他们可以在自己创造的世界中进行探索,打造属于每个人自己的虛拟天地。
(三)联合教育机构对青少年进行系统讲解
例如,流传于内蒙古,东北三省等少数民族之间的一项传统文化——围鹿棋。我们将其与人工智能学习相结合,在实践课的过程中利用“鹿棋”这一题材,让孩子们进行学习和实践操作。由于每个人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做出的“围鹿棋”在规则相同的基础上,其判定条件的运动方式大不相同。要解决一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从需求出发,确定这个项目需要达到的目标;其次设置规则,在逻辑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解决方法,最后渲染出炉。基于以上三大过程,制作的规则千变万化,不仅实现了开拓思维的人工智能教育,还在制作与探索的过程中更深层次的汲取了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实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除此之外,联合各大教育机构,主要针对于中小学、少年宫等场所使用,将传统文化与人工智能相融合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活动,以此来宣传“人工智能教育与文化传承”的理念,并且帮助文化爱好者实现自己的实体文创梦想;举办多种有关科技创新的公益活动、宣讲会、竞赛等,在大力宣传的基础上使得当代青少年真正的走进、参与人工智能学习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周有光,许硕,《人工智能助力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
[2]孙杰远,《智能化时代的文化变异与教育应对》,《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年第4期。
[3]李慧,《浅析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的民间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国文艺家》,2019年06期。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