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精细化”工作管理利弊分析与发展创新
2020-02-22杨帆
摘 要 “精细化”是体现劳动价值理念的一种文化态度和管理模式,通过管理按照需求让规划效能有效分配到每个生产环节,实现管理质量优化提升。教师“精细化”工作管理是当前我国教育工作重点和发展主流,实现了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质变。教师“精细化”工作管理在带给教育积极变化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消极因素,如过度使用监控设备、教师工作量增加、管理缺乏人性化灵活性和创新意识等。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要以发展创新思维对“精细化”工作管理进行整改,促进“精细化”工作实用性与时效性并举,以实现我国教育良性发展和人才战略培养。
关键词 教育机制 精细化 工作管理 利弊分析 发展创新
“精细化”是体现劳动价值理念的一种文化态度和管理模式,它通过细化分工达到对产品质量的高要求。“精细化”能按照需求让管理规划效能有效分配到每个生产环节,实现直接有效管理,从而优化提升整体,实现劳动效能最大化。我国教师工作管理随着新教学理念和新技术设备的普及应用,“精细化”工作管理制度已然形成,最突出表现有教学环境监控、网络课堂、教职员工智能识别系统等“痕迹管理”。教师“精细化”管理实现了教学工作透明化,减轻领导管理工作量,同时也能促进教师自我管理意识提升,给教育管理带来质的改变。“精细化”给教学工作带来诸多便利同时也存在一定负面影响,需要以务实角度进行剖析解决,才能发挥“精细化”作用,有效推动教师“精细化”工作开展。
一、教师“精细化”工作管理的积极意义
人才培养是现代教育的重点目标,建立精细化管理体制,实现教师岗位、学科、行业分类,对教师采取更科学的管理制度,有利于教师在现代教育理念中,根据社会需求培养所需人才。在精细化教育政策制定和实践落实上,引导教师从学生能力出发挖掘学生潜能开拓学生视野,开展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教育。
1.实现了对人才分类培养
精细化管理融合进创新教育,就是要体现现代教育科学分类、因材施教,按照人才需求和学生个性提升人才质量,从而达到为社会输送有价值人力资本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反转课堂、实践参与、分析引入等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方式,通过问题引导和师生互动等细节教学,不断从思想和行动上启发学生,让学生学会探究问题细节、多角度分析问题,确保精细化在教师教学中落实应用。教师不断引导学生从课本、实践、协同教学力中体验掌握创新教育,促进学生个人能力的突破。
2.带来了优化创新
“精细化”教育施行精准分类和管理细化,更加注重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教师精细化管理让学生在学习心境、自信自尊、灵智启发上获得创新突破,这也是教师在精细化教学管理上学生成绩获得提升的原因之一。我国以往教育长期存在发展滞后问题,就是缺乏现代教育理念中的创新意识和精细化管理,要改变传统就要不断创新,对教育进行本土化改造,实现教育理论体系与学生学习兴趣相融合,促进教学与时代发展需求一致。教师精细化工作管理在从理论走向实践过程中,要根据地域特征和教学目标,分门别类进行落实。教师要亲力亲为敢于创新,融合教学方法和学生兴趣,形成教学合力,实现学生个性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成为创新型师资人才的转变。
3.提升了教学效果
精细化教学管理需要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技术优势,有效整合教育管理资源。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能有效实现全程监控反馈,领导或教师能实时发现问题,有助于对问题责权辨析有最好的记录,并进行针对性指导,确保教育管理的时效性和公正性。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之间能形成网络空间内的自由交流,从信息角度加大了教学管理的沟通力度,也让这种管理更精细化[1]。
4.实现了教学定量
教师在教学中实施精细化管理,可依据学生特点进行定量设计,有助于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实现对学习的可持续性培养,养成终身学习习惯。精细化教学体现在教学实践应用和理论的丰富上,单项学习训练和多项综合实践都相应增多,对学生学习管理更具体,从而在学生学习效果和成绩上体现出绩效性。通过精细化教学,有助于对教学评价的客观公正,传统意义上的虚假情况被管理审核细则代替。对教师工作业绩审核也有详细严格评定,无论是奖励还是追责都有事实做依据,消除教师评定职称中的不公正现象,有助于激励教师以正确态度对待工作。
二、教师“精细化”工作管理存在的弊端
教师“精细化”工作管理建设,体现出现代教学注重教育管理细节。但这种管理制度并非完善,从实际工作中我们能感受到这种“精细化”带来的一些弊端。
1.引入监控导致管理缺乏人性化
从受益角度看,监控引入教学“精细化”管理更有利于学校管理者,而教师和学生成为被监控一方,课上课下活动都在领导监控下。这些无死角摄像头的设置,如同一张看不见的密网罩在师生心里,成为现代教学管理精细化标志,也成为窥视个人隐私活动的工具。监控机制容易造成人与人之间缺少了自由随性,教师课堂上举止言谈也更拘谨,缺少了放松心態。指纹面孔识别虽然有效降低了工作时间人员外出现象,但每日多次频繁的刷脸录入指纹已经造成教师工作上的不便,一旦忙碌错过收录信息将被记录成为教师考评依据,这些繁琐的细节对教师工作有一定影响。教师精细化管理在享有科技带来的监管便利同时,也出现制度僵化、缺乏人性化管理的不足。教师“精细化”管理是为了教学效果,从整体上看这种管理优势使得学生成绩、学校环境秩序都比以往有了显著提升。从现实角度看,监控机制缺乏管束没有划分监控细则,大多数教师、员工、学生的校园生活会暴露在这种监控体制下,这种损害个人权益的现象在“精细化”工作管理中往往被忽视。
2.过度“精细化”导致管理缺乏弹性
教师“精细化”管理模式注重精细化和集体化,这种整齐划一模式像极了应试教育时期的“一刀切”,如教师集体备课、集中学习都要出现在监控镜头中,这样的学习手段固然能促使教师强化学习,但其教条模式对优秀教师启发不大。每个教师都是唯一的个体存在,他们的思想和教学案例都无法复制,集中备课能增加教师间的互相交流,但这种方式过于僵化,会对教师个性和创新发展带来不利。在推动教师读书计划中形式过于僵化,如教师在规定时间段必须读哪几部书,写多少万字心得,这种被动读书计划不可能激发教师读书兴趣,往往造成应付等反作用。教师的积极性和工作干劲并不是统一规划出来的,而是依靠教师自身能力特点,以自己擅长喜欢的方式完成。教师“精细化”管理过程中细化了教师工作内容,教师不但要完成授课任务还要不断应付各种学习笔记、教案、家访、听课记录、学习工作计划与总结,以及大量工作评比内容。教师每天在完成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后已经很劳累,这些增加的工作量给教师带来很大精神压力,为了完成这些任务,教师只能将精力重新分配,无法集中到课堂教学[2]。
3.不合理“精细化”管理束缚师生自由成长
我们要反思教育发展是否必须要以制定大量目标计划和集中检查监管获得,这样的“精细化”管理是否带有对师生隐私尊严的忽视、对自由的限制、对个性成长的干预。从效果上看精细化管理培养出来的学生成绩都不错,但从自然生存法则上看,那些生命力顽强的参天大树,之所以能秀木于林,都是没有经过人工修剪,靠顽强的个性与自由能力成材的。我们并不否认如果放任學生自由发展,必然难以凝聚学习注意力,因此,约束机制必不可少,学校的规章制度也要遵守执行。但过于“精细化”管理约束,并不能成为教学工作取得成绩的主要突破点,更需要理性考虑给予师生学习生活空间的自由。如果教师的尊严被精细化管理所剥夺,这种心理伤害会传递给学生,由此产生师生心态失衡,造成教师教学心态改变,学生心里焦虑加大,学习兴趣降低。因此,教师“精细化”工作管理应该充分给予教师和学生空间和自由,让学生成长不再是计划体制下的产物,教师工作管理也不是只有“精细化”才能具备的。真正的工作管理要体现人性化服务,把文化意识融入服务群体,形成一种道德自觉而不是强制管理。在这种文化意识引导下,管理计划也由强制演变为自发,从而形成管理制度上的和谐。
三、教师“精细化”工作管理的创新发展
“精细化”教学管理是对传统教学管理的突破,实现与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对接,这种对接融合需要在“精细化”工作管理上体现发展与创新,才能体现现代化教育优势,减少因“精细化”工作管理带来的一些弊端。“精细化”管理是在常规管理基础上对管理规则的细分优化,体现了社会发展中对社会分工的新要求,这种细化管理是一种体制上的优化,可通过精准识别有效降低管理成本,实现效益增生。“精细化”管理实现了对不同群体的服务,任务下派分工明确有助于管理效益最大化。教育理念的创新需要在指导思想、操作、体制、运用等方面体现现代化,在教育形式上除了依靠学校、家庭为主外,还要实现多渠道受教,依靠社会、社区、企业、组织等多方面教育协同,达到对学生培养的合力作用。现代精细化管理要重视信息技术带来的管理优势,在互联网作用下实现资源共享远程操控,实现管理协同优势。
1.从人性化多元角度体现“精细化”管理创新性
“精细化”管理作为工作管理的最新服务理念,要从价值取向和实效性上体现出制度优势和技术融合,这是精细化管理的创新标志。“精细化”管理要体现人性化而非制度化,要从人的需求上全面分析,在细节上统筹各方需求达到管理上的平衡。在教育引导上要从知识、社会、价值上进行自我审视,将思想意识引入教育环节,在细节中逐渐形成精细化管理理念。“精细化”教育管理存在多元诉求,在开展中要充分实施多元、多角度、协同管理思想,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教育管理的做法,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不断优化制度获得创新。健全的体制是创新教育管理的安全保障,良好的制度可引导个体行为使体制有序运行,教育得到多元发展。这些成就离不开现代社会发展理念和技术支持,特别是信息化技术的引入,为教师创新教育工作管理带来更多
可能[3]。
2.在人才创新培养上体现多元性
创新思维在“精细化”教学管理中为教育方法更新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新尝试,这种创新意识又为精细化教学管理不断完善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从多元角度来感受落实精细化教学管理对人才塑造的特殊性。传统教育注重人才培养整体性和目标统一,强调整体束缚个性,学生很难根据个性实现自我发展。现代教育更注重个人素质能力培养,“精细化”教育机制有助于社会力量全程参与,使得多元教育得以从社会各界获得助力相互交流,共同为培养人才出力,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创新理念得到全面发展,个人能力得到张扬,学习也更趋向主动性和导向性,在个体竞争中人才素质得到提升。创新教育在精细化追求下满足了不同受教者个性化学习成长需求,其灵活变通方式有助于培养具有独立思想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避免人才模式化和缺乏创新个性。传统教育注重统一部署的阶梯科层体系结构,为求统一性过于僵化,而创新精细化教育将这种教育结构分类化,注重学生学习个性能力培养和自身素质全面发展,尤其注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这样的人才培养体系与社会需求连接紧密,形成良性互动,有助于人才能顺利融入社会,为社会发展提供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侍江.精细化行政管理,人文化教书育人[J].教书育人,2020(02).
[2]王生雷.在初中化学课堂中渗透精细化教学理念[J].名师在线,2019(30).
[3]马圳炜,王玫武,章颖.高校教师精细化管理“异化”问题研究[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2).
[作者:杨帆(1983-),女,山东济南人,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助理研究员,硕士。]
【责任编辑 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