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信息化2.0时代基础教育改革的机遇、挑战与走向

2020-02-22周冠环吴佩蓉赵鑫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深度信息化信息技术

周冠环?吴佩蓉?赵鑫

摘 要 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为基础教育改革带来了一系列新机遇和新挑战,基础教育改革呈现出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基础教育新目标、以智慧教育云平台为基础教育资源新载体、以信息化终端配备为基础教育教学新支撑、以可视化深度学习为基础教育学习新诉求、以智慧化教育管理为基础教育管理新模式、以终身化教育评价为基础教育评价新风向的发展走向。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2.0 基础教育改革 信息素养 可视化深度学习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理念,着力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基础教育体系,拉开了基础教育改革进入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大幕。《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也将加快信息化时代基础教育改革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强调基础教育信息化是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动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深度应用。信息技术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会以何种形态、何种方式、何种节奏影响基础教育转型提质,正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焦点。

一、教育信息化2.0时代基础教育改革的机遇

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基础教育各个领域,推动着基础教育资源、学习模式、教育管理和教育评价等核心要素的持续变革与创新,为基础教育改革带来了诸多机遇。

1.基础教育多样化资源的流转与共享

“互联网+”与基础教育的深度交融促进了教育信息化2.0时代基础教育的重大转型,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流转化和共享化。第一,“互联网+”的互通互联特征能够促进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有效流通,教师和学生得以便捷地选择资源、获得资源、共享资源、运用资源并创建资源。第二,“互联网+”可以强化基础教育各类主体在時间和空间层面的深度互动,推动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确保基础教育阶段“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1]。第三,教育行政部门、研究机构和学校等借助互联网打造基础教育资源平台或者资源库包括精品课、微课、教案、课件等数字化教育资源,“形成覆盖基础教育阶段所有学段、学科的生成性资源体系”[1],确保城乡各类学校的师生都能够获得优质、丰富、及时的教学辅助与咨询服务。

2.基础教育个性化学习的凸显与推进

教育信息化2.0时代可分析的大数据和深度的学习算法技术促进了学生学习模式的个性化,“达成优质的个性化学习体验,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1]。一方面,学生探索知识的路径以及学习进程等呈现个性化特征。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基于各自的兴趣特长,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自主探索、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并构建自己的资源网络,不仅可以习得相关知识,而且能够掌握学习的技能方法,增强运用知识的素养。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为学生创建了个性化的学习系统,教师根据对学生作业和测试数据的分析,在了解其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和素养发展程度等基础上,向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推荐个性化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规划与调整学习步调,稳步提升学业成效。例如,如果测试结果表明学生已经满足了某阶段学习任务的要求,系统会推荐延伸性练习;如若没有达成预期目标,则安排学生开展补偿性练习。

3.基础教育智能化管理的保障与支持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基础教育管理提供了数据和平台,增强了基础教育阶段班级管理与学校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就班级管理而言,教师可以借助大数据动态分析学生的学业成就与身心成长状况,全面、直观和快捷地了解班级学生的状态,对班级学生实施差异化管理,全力满足每位学生的发展诉求。此外,借助“互联网+”技术搭建的学习社区、学习平台和虚拟班级,可以最大程度实现并保障教师、学生及家长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学习,这也是教育信息化2.0时代班级管理的重要手段。关于学校管理,在智能化管理系统的支持下,学校管理能够实现数据化、高效化与安全化。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处理与分析学校发展方面的信息,形成相关数据,便于学校决策者与管理人员及时、准确地了解学校管理动态,“实现教育政务信息系统全面整合和政务信息资源开放共享”[4]。同时,可以精简管理流程,减轻校方工作负担,减少他们的重复性劳动。此外,通过信息技术实时监控学校各方面的安全运行状况,预防和避免各类校园危机,防止人为因素带来的管理漏洞与疏失。

4.基础教育精准化评价的落地与增效

教育信息化2.0时代,基础教育评价利用大数据开展全面搜集和精确分析,精准评价师生的综合性表现。一是评价主体精准化,网络平台为教师、家长和学生三方共同制定学生评价标准并实施评价提供了机会,也促使基础教育评价方式从教师评定转变为多方协商、精准对接。例如,“家校通”等网络平台拓展了家校之间的联系渠道,家长和教师通过深度互动的方式及时掌握学生发展的整体情况。二是评价内容精准化,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助于全方位采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业发展的多元数据,全面监测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轨迹,确保教学评价与学业评价更为立体有效。三是评价方法精准化,比如电子档案袋是信息技术与传统评价工具的结晶,能够实时记录和跟踪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及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有助于教师科学、及时地引导学生发展,也便于学生全面客观地了解自身学业表现,实现评价方法由单一的成绩测量升华为“互联网+”技术支撑下的量化测评和质性分析相整合。

二、教育信息化2.0时代基础教育改革的挑战

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不仅为人们带来了幸福与价值,也引发了危机、隐患和负面影响。[2]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基础教育改革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1.课堂教学主体中心的转变

当前,信息技术大量应用到基础教育领域,冲击和挑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促使课堂教学主体中心发生转变。一方面,多媒体与信息网络丰富了课堂上教育信息的来源,学生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随时随地选择与获取教育资源,不再完全依赖于教师和教材,削弱了教师的权威性,促使其逐渐从主导课堂教学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3]。另一方面,在现代信息技术所构建的智慧教学环境中,学生不再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建构学习,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自主选取学习内容、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学习进程并及时和教师、同学交流探讨。多种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拓展和充实了知识信息的容量,而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和可能,也更加强调教师的合理引导。

2.碎片化学习信息的超载

碎片化学习是指学生在碎片化时间使用信息化工具习得碎片化信息和知识,[4]虽然并非教育信息化2.0时代所特有,但是这一时代的网络信息技术强化了学生学习的碎片化特征,对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新要求。互联网技术将原本系统、完整的教材知识分割成分散、零乱的“电子碎片”,虽然这类知识相对而言更简单、易吸收,但是打破了知识之间固有的关联,增加了学生迁移应用知识的难度,致使学习停留在点状,不易形成知识网络。大量出现的图文并茂的碎片化教育信息具有短频快的特征,既容易导致信息超载的问题,也容易引发学生的认知超负荷,造成学生的被动接受和学业低效等消极结果。同时,网络教育资源的质量良莠不齐,容易产生“信息污染”问题,淹没了富有教育性的知识和信息,增加了师生选择的困难。碎片化学习也会阻碍系统性学习,学生通过虚拟课堂、网络公开课等信息渠道能够获取与学校课程相关甚至超出学校课程的学习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线下课堂教学的魅力,不利于学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系统深入的学习[5]。

3.教育空间的拓展与重构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拓展与重构基础教育空间提供了支持和保障,空间限制不再成为基础教育教学以及学习活动有效开展的“拦路虎”。基础教育空间从传统的教室向室外场所、家庭和虚拟空间延展,即正式与非正式、传统与日常、真实与虚拟的教育空间之间的联通,为教师和学生创建了灵活性、体验性和互动性的多元化教育空间。在此基础上创造性使用教学技术和学习模式,促使基础教育环境空间得以重构。例如,北京四中网络校园借助信息技术、优质资源与学校教研构建了智能化的双师直播等非正式在线学习空间[6],结合信息技术的使用,超越了基础教育传统的空间限制,将教育空间拓展和重构为汇聚线上和线下、整合虚拟与真实、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多元融合空间,为立体化教学和混合化学习提供了信息化的空间载体。

三、教育信息化2.0时代基础教育改革的走向

立足教育信息化2.0时代对基础教育改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结合信息技术共享化、个性化、智能化和精准化等特点,可以把握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走向,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推动基础教育强国的建设。

1.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基础教育新目标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以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推动从技术应用向能力素质拓展,使之具备良好的信息思维”[1]。信息素养是指从众多信息来源中批判性地获取和评估有价值的信息,并能使用数字工具和资源创造出新知识的能力[2]。当代中小学生作为在信息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数字原住民”(Digital Native),在耳濡目染中具备了“更快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善于并行工作,适合图形学习”[8]的先天优势,同时也需要通过信息素养教育增强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素养。基础教育改革应该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导向,通过相关课程及教学加强信息素养教育。例如,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掌握必备的信息知识与交流技能,培养教育信息化2.0时代所需要的计算思维、批判意识、创新能力等素养,养成正确的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不同类别和层次的信息素养及其课程目标可以在基础教育各学段逐步落实,并酌情纳入学业水平测试。

2.以智慧教育云平台为基础教育资源新载体

智慧教育云平台是在云计算技术支撑下建立的存储、提取、处理信息与资源的重要载体,能够快速传播优质信息资源,实现信息的有效交换与资源的深度共享。根据师生的不同需求,在政府、社会、学校与家庭等多方主体通力合作下,依托智慧教育云平台进行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形成覆盖基础教育阶段所有学段、学科的生成性资源体系”[1]。对教师来说,可以录制一系列高质量的专题培训课程,涵盖新任教师基础培训、班主任工作与方法、学科教师综合素养提升等专题;征集全球名校名师的课程资源,尤其是汇聚不同学科教学名师的課堂教学视频,并发布到智慧教育云平台供广大教师学习借鉴。就学生而言,通过智慧教育云平台,可以观看名校录制的同步课程视频进行学习;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身学习水平和个性特长的网修课程,按照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后获得相应学分;学生基于学习薄弱点选择针对性的主题课程进行学习,巩固所学内容,有效掌握各学科重难点。此外,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可以通过智慧教育云平台请教师提供在线答疑服务,及时解答学习

困惑。

3.以信息化终端配备为基础教育教学新支撑

随着基础教育领域对信息技术日益增长的诉求,“班班通”、电子书包、交互式电子白板、智能录播教室等信息化终端配备逐渐成为实现信息技术和基础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关键力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基础教育教学质量。例如,“班班通”会给每个班级配置充足的信息化设施确保硬件“通”,在此基础上实现信息化资源无限制传播的资源“通”,促使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方法“通”,形成融通师生线上和课堂教学的立体化教学。电子书包是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多媒体教育电子簿,关联了E-publishing教育资源以及E-learning学习平台,可以根据学习目标、内容、主体、方式以及环境等因素分级配置合适的工具和服务并进行关联推送,有益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助推基础教育公平的落实。

4.以可视化深度学习为基础教育学习新诉求

深度学习作为基础教育学习新理念,是指教师引导学生批判性地将所学新知识纳入原有认知结构,并将已习得的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以解决问题或做出决策,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9]。学习可视化则是落实深度学习的重要途径,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将认知对象图式化,能够提升认知效果,提高思维水平,激发学习动机和深化学习情感。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深度学习理念与可视化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催生了“可视化深度学习”,学生可以实时追踪、深度改进自身的学习并对碎片化知识进行重组,构建新的“蛛网式”知识系统,打破碎片化学习的藩篱,实现系统化学习。在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可视化深度学习过程中,教师依托各类可视化信息技术,及时掌握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的动态,基于系统化学习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方式和进度,引导学生深度思考、生成知识图谱。

猜你喜欢

深度信息化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