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国创新需求下体育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德育教育模式辩思
2020-02-22李文涛公海娜马敏
李文涛 公海娜 马敏
摘 要:研究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调研等方法,对创新创业视域下体育院校大学生德育教育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和剖析,梳理出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核心价值观提出了“从难”“从严”“从实际出发”“大格局”的创业德育教育体系,以期更好地指导体育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德育教育。
关键词:体育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德育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840(2020)06-0057-04
Thought on the moral education mode of undergraduat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sports institutes under national innovation demand
LI Wentao1, GONG Haina2, MA Min1
(1. Shandong Sport University, Jinan 250102, Shandong, China; 2. Shandong Urban Construction Vocational College, Jinan 250103, Shandong, China)
Abstract: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expert interview, field investigation, the authors made an in-depth analysis on the undergraduates innovative undertaking in sports institutes, finding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Based on the core values, it put forward that we establish a severe and strict moral education system with big batter pattern from actual conditions, in order to better guide the sports college undergraduates'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Key words:sport institute; undergraduat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moral education
收稿日期:2020-07-09
基金項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基于‘核心价值观引领的体育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体系研究”(20CSZJ77),山东体育学院教改课题“基于竞赛导向的我院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研究”。
作者简介:李文涛(1983- ),男,山东乐陵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十八大以来“创新”在习总书记讲话和报告中出现超过千次;在6000多字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中,“创新”在不同内容板块中着重提及15次;“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实现的重要标准,所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强国梦的重要支撑。作为其中重要主体的体育类大学生重任在肩,在不断增长的体育服务需要面前,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时期,体育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面临着巨大的机会和挑战。现阶段,虽然体育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环境持续改善,各类支撑平台不断丰富,但受自身专业特点、学校教育现状等因素的影响,体育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情况依然不容乐观,他们的创业导向、创业精神等很容易走入歧途,单一的专业优势在“全媒体”时代显得异常单薄,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更是寥寥无几。在这种情况下,寻找适合体育生创新创业的德育教育方法和手段,尤为重要。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体育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德育教育模式。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期刊网(CNKI)和相关专业书籍,搜集大量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作为本研究的理论支撑。
1.2.2 专家访谈法
采取开放式访谈的方法与相关高校部分专家、教师、职能部门人员、学生进行了交流与讨论。归纳和总结他们关于创业、德育等方面的意见,为后期研究奠定基础。
1.2.3 问卷调查法
针对研究内容论证设计了《体育类院校创新创业德育教育存在问题及建议调查问卷》,通过问卷调查搜集当前体育类院校创新创业德育现状。
2 研究结果
2.1 新时代背景下体育院校德育工作新要求
在当今互联网+、地球村等背景下,各种思想鱼龙混杂,功利化明显,更注重个人利益,面对困难怕苦畏难、承受挫折、耐压能力弱,盲目攀比、贪图享受、沽名钓誉等现象比较突出。人生观价值观经不住诱惑,极易扭曲。创业观念良莠不齐,综合素质不高,创业教育成效欠佳。与综合类高校学生相比,体育生基本都经历过长时间体育训练,这使他们更为喜动不喜静,吃苦耐劳,具备了不怕苦不怕累、迎难而上的体育精神,交际和沟通能力强,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同时,受学训矛盾影响,体育生文化知识学习相对缺失、文化基础弱,训练范围闭塞,造成这个群体在认知和辨识方面薄弱,从事科研的能力也非常有限。在创新创业中这些问题都会被不断放大,严重影响教育成效。对此,我们要通过多元化手段,尤其是结合体育精神,加强德育工作,为体育生创新创业提供正确导向。
2.1.1 借助德育培养创业所需的诚信基础和法治观念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好的品德就是创业的源头 [1],诚信是创业的保障。体育生虽然具有吃苦耐劳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但在实际创业活动中,由于认知能力差,利己主义导致追求利益最大化很容易成为体育生的最终目的。另一方面在创业实际过程中,资金短缺、经验不足等问题也非常凸显。于是在 “生存式”创业中更容易出现为了利益放弃人格,造假、欺骗、违法犯罪等问题频发,法治观念淡薄。对此,需要用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利用德育来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明辨创业与德育的关系,正确处理创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带有正确价值观的创业精神,帮助他们少走弯路。
2.1.2 依靠德育培养创新创业的价值观
相比综合院校学生,体育生创业更为艰难,一方面自身知识水平、道德素质水平的限制和创业素养理论知识的缺失,使他们的创业价值观容易出现偏差,更容易走入歧途,追求快餐式的创业之路;另一方面,专业的局限和经验的匮乏往往导致他们对社会认知的迷茫,特别是当前社会的道德乱象迷惑了大学生的心灵。在互联网+时代,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渠道各种低级非主流文化意识不加过滤地涌向大学生,冲击他们稚嫩还未成型的判断能力和价值观念,致使错误地理解了创业的意义和目的。此时,可以通过德育对创业者的创业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并长期进行启发、监督、教育,把创业大学生的创业观念引导到正确的符合社会创业要求的正确方向上来。
2.2 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德育引导现状
2.2.1 创业道德教育难以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2.2.1.1 创业道德教育游离于学校德育教育体系左右
目前,体育院校德育教育通过班会、政治理论课、专题讲座、第二课堂等形式进行,教师主要由思政课教师、专兼职輔导员、校外指导教师等担任,专业课教师虽然也在课堂设计部分德育内容,但基本局限在体育精神层面,自身创业经验的缺乏使体育专业课教师很难将课堂和创业德育相融合;教授内容方面主要包括公民道德、个人品德修养等内容,创业道德教育很少涉及。通过调研发现,部分体育院校近几年开始组织专职教师参加省教育厅主办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讲师培训,但名额有限。完善的创新创业德育体系尚处于初建阶段,基本没有形成。
调查发现,部分体育类院校创业道德教育基本处于起步阶段,在管理组织机构、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育场所等方面还普遍存在不足。大部分高校,基本都是以选修课形式开设创业德育,也有部分高校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了相关课程。大部分高校创业道德管理机构和组织形式各不相同,主要有思政部门和学工处组织开展的课程和活动、由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开展的基于就业指导的创业培训。开展创业道德教育的教师有的是 “思政"教师、创业成功人士,也有的是学团办干部、专兼职辅导员。这些教师在教法上风格迥异,有的以讲知识点为主,有的是基本知识加案例讨论,还有的以经验宣讲、组建创业团队等。因此,管理部门不够明确,创业道德教育长期处在发展瓶颈期[2]。
2.2.1.2 创业道德教育的师资配备不足
与综合类院校相比,体育院校德育专业师资匮乏。根据调查,目前体育院校从事创业教育相关教师主要有以下几类:其一是具有体育经济专业背景的教师,其擅长创业理论,但缺乏创业实际经验,缺少创业经历,导致没有说服力;其二是由学校学团办、学生管理等部门的老师和辅导员担任兼职教师,他们的优势是和学生接触多,熟悉学生情况,但创业教育理论缺失是他们的瓶颈;其三是政治理论课教师,他们专业知识扎实,经验老道,但创新创业很少涉猎,面对创业实践无法深入剖析;四是学校校企合作的创业成功人士和商界精英,他们沉浮商海,身经百战,大学生很容易被吸引,但他们对于教育科学规律的欠缺成为制约德育效果的瓶颈。
2.2.2 创业道德教育各环节把关不严
创业道德教育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各环节把关和落实问题[3]。好的效果需要学校上下联动一盘棋,所有相关领导、教师、外聘专家等都要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在调研中发现,许多高校局限于课堂,流于形式,无法深入宿舍、第二课堂等一线。部分教师对大学生创业道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浅尝辄止,没有充分利用好体育院校术科课堂特点,把价值观融入训练、比赛。另外,当前的大学生对道德说教、价值观教育不感兴趣,更需要相关教师深入学生中去,身体力行,谆谆善诱。
2.2.3 教育内容曲高和寡,不贴生活
当前,部分体育院校大学生创业道德教育内容过于理想化,看似高大上,实则不接地气,关于道德、价值观的内容更是分量不足。例如 SYB创业培训教材、KAB创业教材、创新思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材等等就存在这样的情况。部分教材罗列数量庞大的商界案例,尤其是国外商界案例,但忽略了国内外差异,针对性差。这些案例更多的是陈述和发现问题,更多是对道德的抨击,但对于问题研究不够透彻,很少提出建设性举措,很难起到道德引领作用。另外,这些教材过多重视创业理论、技能部分,而创业价值观、创业素质等少之又少,极大影响教学效果。
2.3 大学生创新创业德育“三从一大”路径的构建
2.3.1 从“难”出发——积极践行“三全育人”
德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看似简单,实则非常困难。全面融入不是简单地在课程体系中增设几门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在调研过程中部分高校只是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了几门课程,如“创新思维”“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而承担此类课程的老师专业知识也相对缺乏,有些是临时培训上岗,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德育要抓住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教育过程贯穿于整个学习生涯各个环节。
2.3.1.1 以德育课程体系为抓手,挖掘体育精神,努力打造双创“金课”
德育课程是最能直接实现、影响最直接的载体,体育院校要以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建立公共课、必修课、任选课、实践课等多元化课程体系,如思政类课程、素质培养类课程、创新思维和就业指导课程等,尤其要注重挖掘体育精神的引领作用,如弘扬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民族精神,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等。在创新创业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时政教育的同时,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事业心、责任心、增强文化自信[4]。同时,改革课程考核方法,加大过程考核比重,由单一考核向多元考核转变,增加学业挑战度。积极推进慕课建设与应用,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学生创新创业打好坚实的思想道德素质基础,增强其对社会的适应和辨别能力,培养坚忍不拔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心智体美的协调、全面发展,使其能够脱颖而出,走上成功之路。通过心理咨询、就业咨询等课程,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营造便捷的、科学的指导,培养其成为具备正确创业观念、创业精神,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新时代创业人才。
2.3.1.2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各级别体育类竞赛、社会实践、校企合作基地、创新创业大赛等平台
校园创新创业大赛、社会实践、校园科技活动、各种社团活动是课堂教学延伸和补充,也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德育的重要阵地。体育院校每年要参加大量体育竞赛,以山东体育学院为例,运动训练的学生每年要参加几十项国家级、省级比赛,大量的比赛正是培养其顽强拼搏精神、勇于创新精神、对外交流的平台。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围绕创新创业、德育主题积极开展活动,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和科技大赛,如“国创项目”“大学生科研计划项目”等。利用校企合作平台、体育俱乐部、体校等德育基地等组织学术报告、讲座,组织现场教学,组建创新创业团队,配备指导教师,鼓励学生以企业和基地为依托,开展各类创业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创业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德育和价值观教育,注重发挥体育院校的优势,充分利用好体育精神,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拼搏精神、团队精神和国家利益至上的爱国主义精神。
2.3.2 从“严”出发——强化主体责任意识
从根源来看,德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都是培养人的工作,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首要因素。对于整个教育体系而言,自上而下应该有共同认识,形成合力,这是德育工作的基本保障。
2.3.2.1 强化主体意识,构建上层政策平台
德育教育或者创新创业教育不是某一位老师想干就能干成的,更需要高校上层领导甚至教育管理部门提高重视程度。一旦将创业教育纳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领导层提高了认识,自上而下推行将事半功倍。同时学校层面应出台具体规章制度同时,将德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将成果纳入绩效和职称评定考核体系,使具体工作有章可依,这将极大调动参与群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2.2 强化教师责任意识,组建联动平台
德育、創业教育融入全过程关键在于落实,落实效果关键在于人。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课外辅导教师、企业外聘教师等在其中将起到决定性作用,红红脸、出出汗是必要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必需的,只有在这种必要约束前提下,才更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更能提高主体的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
2.3.3 从“实际生活”出发——以学生为中心
一方面,积极践行课程思政。针对体育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地展开教育过程。既然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层次有高低之分,那么个性特点不同、实际需要不同的大学生所接受的创业教育就应该不同。教师在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时候,就可以更多地融入体育精神、体育产业发展等与体育有紧密联系的内容,更容易满足体育生的需求,形成整体服务于育人大局但带有鲜明体育特色的课程群。另外,体育生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设计、校园文化活动组织等都应该充分体现“体育特色”,重视发挥体育外堂课的德育功能,使得大学生创业教育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
2.3.3.1 内容回归生活
从生活中取材,首先就应该抓取学生身边的具有道德意义的生活案例,宣传那些奥运冠军、身边的训练标兵等事迹,在评优、组织发展等环节重视竞赛成绩的考量。通过冠军榜、先进事迹栏等激发他们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引发他们积极思考,进而实现体育精神和道德诉求的转化;其次,要按照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顺序和逻辑来组织道德教育的内容,要更注重运用好训练场、比赛场,而不是从知识的逻辑或教师的生活经验出发[5]。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已经较为成熟,对事物的认识都会有质疑的逻辑习惯,很有可能会对教师口里的“真理”产生怀疑,因此,创业道德教育就不能一味追求“绝对”,而是要贴近学生生活;最后,应该从学生所有生活空间中选取道德生活案例,而不是忽略或者抛弃其中不当的问题。德育教育恰恰要以这些学生身边发生不当问题为研究内容,把它作为创业道德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尽可能照顾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2.3.3.2 教学方式生活化
通过生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就是要把道德教育的过程放在生活中,经常性开展和重复性开展,构建每周2~3次的专项训练课、每周的班会、德育课、双创课、每学期的比赛等组成的教育阵地。首先,德育教育是关于人的意识价值观的教育,人的价值观是长期稳定形成的,不可能通过简单教育就能够改变和提高,因此,创业道德教育要实施反复的、连续的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生活化的德育教育,不仅可以起到
渐进式培养和感化的作用,还能够不断强化实践锻炼和反馈。其次,生活化的教育方式具有广泛实践的意义[6]。创业道德教育在内容上包括了社会道德的方方面面,如职业道德、人际交流道德要求等,通过生活化的教育,可以涉及更广泛的道德实践,使得教育内容全面,效果良好。
2.3.4 大格局——构建政府、校企、家庭联动平台
以学生为中心配置资源,落实从入学到毕业及毕业后追踪的全周期指导、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是一艘关系着国家战略的巨轮,推动其发展,单靠学校、老师是很难办到的。唯有众人划桨、齐心协力才能为这艘巨轮保驾护航,使其乘风破浪。这里面需要政府层面的政策支持、资金保障和正确的社会环境及舆论导向[7];需要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创新创业教育比重,明确其重要性,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体育文化、创新创业氛围,构建完善的软硬件条件,打造多元化的创新创业基地体系;需要家庭在价值导向、人文关怀、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和理解,避免过分宠溺,要钱给钱,舍不得让孩子吃苦等;需要教师、导师站好自己的岗,以高度的责任心践行立德树人。只有每一个点都认真履职尽责,才能把创新创业德育的大网织好,才能做到360度无死角。利用创业者协会、创业倶乐部、校友会、创业社团等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各种咨询服务和信息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德育引导,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只有学校、政府、企业、家庭全部参与到双创德育工作中来,每个人在大学生双创实践中担负起立德树人的义务和责任,加强德育建设,把德育融入指导全过程,我们的德育工作才能够全方位、无死角地开展,才能真正做好立德树人工作,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高莹.高校创业教育,应落脚于“教育”[N].商丘日报,2015-06-15(003).
[2]彭国存,澳大利亚高校创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77-79.
[3]杨祖平.构建文化素质教育立体化模式,加强大学生综合就业能力[J].大学教育,2017(10):196-198.
[4]欧阳明.我思我行故我在:教师教育文论随笔精萃[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5]陈坤华,彭拥军,陈杰.现代教育学[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2.
[6]谢群.论创业教育——我国高校德育新领域[D].武汉:中南大学学位论文[C].2004.
[7]韩力争.创业教育的本质和落实关键[J].中国高等教育,2013(2):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