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协同学理论的家-园-区协同教育困境及其策略探析

2020-02-22王其红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协同学共育协同

吕 利,王其红.2,徐 雪

(1.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四川眉山 620010;2.西南大学,重庆 400715)

幼儿的成长环境是家庭、幼儿园、社会多元互动力量在起作用。依据赫尔曼·哈肯提出的“协同学的。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并非只是幼儿园单一教育理论”,我们可以看到,幼儿的发展是涉及家庭、幼儿园和社区共同作用而产生协同学效应的结果。所以,应充分发挥家庭、幼儿园和社区三方教育力量及优势,实施三方协同教育,共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一、家-园-区协同教育的困境

(一)缺少认识-家-园-区协同教育意识和理论研究不足

1. 家-园-区协同教育意识不足

根据调查研究显示:只有将近五分之二的幼儿家长认为与社区合作很有必要。社区工作人员对幼儿教育重要性也缺乏认识,访谈中家长也表示社区与家庭开展幼儿教育的合作很少。由此可知,家庭、社区和幼儿园协同教育的意识不足,并且大多数只是停留在家-园合作、园-社合作的层面,没有很好将家庭、幼儿园和社区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2. 家-园-区协同教育理论研究不深入

关于家-园-区协同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也不多。综合相关文献发现,大多相关理论研究存在对家庭、幼儿园以及社区协同教育的理念、职责、内容与方法等方面存在界定不明晰等问题。在相关实证研究中,大多停留在现状与策略研究,且研究方法单一。大多研究文献尚未根据所得数据进行深入分析。

(二)欠缺引领——缺乏协同教育政策引领

随着有关家、校(园)、社区合作共育的政策文件颁布,特别是近年来相关政策法规在数量上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应该出现合作的良好局面,但是,仍然存在三方教育力量职责不清晰,分工不明确、共育途径和内容不够细化等问题[1]。三方协同教育政策的制定是家-园-区协同教育落地实施的指路灯和引领者,然而相关政策文件不够完善,因此,呈现在实践指导中家庭、幼儿园和社区合作不够深入,政策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等问题。

(三)有待多元——教育沟通方式单一

调查研究发现,在家-园-区沟通方面存在方式单一的情况。家-园沟通渠道单一,大多以家园宣传栏、幼儿成长手册、家长微信群、家长开放日等为主。而园-社沟通主要停留在语言交流等表层,缺乏深入探讨与合作[2]。例如,家-园沟通主要局限于幼儿生活层面,而幼儿学习、心理层面缺乏深入了解,家-园之间不能深入交流,家-园共育的目标也很难有效达成;园-社交流大多为非正式合作,缺乏共同组织教育活动。

(四)期待优化——协同教育过程中资源配置不够优化

在调查中发现,大多协同教育的工作主要以活动的方式进行,如,举办“家园区联合活动”等,但活动的内容大同小异,由此导致了家-园-区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充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首先,人力资源挖掘不足。例如,在三方协同教育的过程中主要参与者是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而社区中的退休老人很少参与其中,这方面的人力资源未得到很好利用[3];其次,物质资源配置不足。如,在家园区共同开展儿童节等活动时,大型玩具或活动等物质资源不够充足;再次,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不到位。虽然随着网络的发展,教育类软件日益增多,但是,大多数教育软件的群体只有家长和教师,而社区的资源不能够及时通过APP进行分享和传播,导致社区资源的综合利用不够优化;最后,经济资源投入不足。一切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经济的投入,三方合作中经济投入不足是阻碍三方协同教育发展的瓶颈。

(五)期望指导——协同教育实践缺乏指导

根据文献整理发现,家-园-区协同教育的相关理论探索分析较多,而家庭、幼儿园和社区协同教育实践的指导性缺乏[4]。因此,家-园-区协同教育即使能在一定程度上展开实施,但由于没有连续、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协同开展,教育质量就难以得到保障和落实。因此,家-园-区协同教育要真正实现,需要三方协同教育实践性的指导。

二、协同学理论诠释及启示

(一)协同学理论诠释

协同学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由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的赫尔曼·哈肯教授创立的一门以多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新兴学科。协同学理论认为各系统千差万别,如,生物系统中的动物和植物,社会系统中的团体和个人,他们的性质虽然完全不同,但他们从无序向有序转化的内在机制却是相似、甚至是相同的,他们都遵循着共同的规律。协同学理论应用于教育领域主要为协同效应,其基本观点阐述如下:

协同效应是指开放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的作用所达成的整体作用。在开放系统中,各外部力量的相互作用,使得物质聚集态达到某个临界点后,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之间就会产生协同作用,这种特定阶段的协同性,使系统在特定临界点发生质变,产生协同反应。因此,系统结构由无序转向有序,并产生稳定的物质结构[5]。要深入理解协同效应我们应该知道协同的以下五个特征:

1. 个性基础上的整合。每个成员中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当每个成员保持各自的个性和优势,各自充分发挥其优势时,在整合过程中,每个个体间呈现平等关系,无隶属关系。

2. 各成员树立共同目标。传统的工作模式无法反映出不同成员的多元化意见,只有成员们在共同愿景和想法的基础上,树立共同的目标,才能实现成员们的能动性参与,提高各自自律性,以及促进共同承担责任。

3. 各成员之间权利平等,且相互制约。在成员间合作时,领导者并非是固定的某一个成员,领导者角色的确定要根据工作性质或具体情况而发生变化。当所有成员同时拥有权力和承担责任时就需要各成员相互依存,并相互制约。

4. 以过程为导向的协同。通过相关尊重及彼此关怀赋予协同过程本身以意义。各个成员之间彼此尊重、齐心协力努力超越已设定目标,并协同尝试奔向下一个目标。因此,在协同过程中,需要彼此尊重各自的抉择与活动,同时,积极协助支持,共同实现目标。

5. 基于共同职责,协同激发集体力量。所有成员都在实现共同愿景和目标的过程中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并且为实现共同目标对集体承担相应责任和义务。

(二)基于协同学理论的启示

新时期要实现有质量的幼儿教育,需要调动多方力量的协同参与。家庭、幼儿园及社区跨域合作,幼儿园提供优质教育质量,家庭转变育儿观念、提高科学育儿能力,社区提供共享资源保障,可以形成协同教育理论框架,共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形成教育合力。

1. 家-园-区三方的整体与个性并存

幼儿园教育、家庭和社区教育应各自保持个性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性教育,才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具体而言:首先,以幼儿园为主导方面,发挥幼儿园的引领作用,建立家长学校机制,积极实施家园同步教育。同时,提升园长家园合作领导力,幼儿园需完善现代管理制度,发挥主导作用,保障家庭、社区对教育的参与权和监管权,保障家长有效参与幼儿教育[6],主动做好家园联系和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工作。如,现阶段幼儿园运用的“体验式家长会”,让家长通过体验式游戏、小组研讨,家长教师共同反思幼儿教育中应该关注的核心是什么?从而真正理解游戏的价值,为幼儿园去小学化铺路。让家长变旁观者为参与者、研究者,跟随老师的脚步,观察、了解儿童;其次,应利用家庭优势,理解父母对孩子的期待,以赋予其优势的方式来发挥其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的作用,实现家长职业学科优势与教师学前教育专业的互补。例如,家长普遍希望自己的孩子多才多艺,据此,幼儿园要给予理解并在计划协同活动时体现出来,幼儿园还可以充分调动家长亲子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实现家庭互动搭建线上线下双线平台;再次,以社区为辅助方面,与社区建立互惠共赢的伙伴关系,在利用社区资源的同时,也需要配合社区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例如,建立社区学前教育协调机构,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学前教育资源;最后,家庭和社区需要明确自身主体地位和职责,提高共育观念,积极主动参与三方协同共育[1]。

2. 家-园-区三方的权责与地位同等

在三方协同教育的过程中,家庭、幼儿园及社区的权利与职责是相当的,三方教育主体地位平等,虽然三方在共育过程中所起作用或承担的角色不同,但在家-园-区协同共育的过程中,必须要明白并非幼儿园才是唯一固定的引领者或组织者,而家庭和社区会根据幼儿的发展或其他实际情况的变动而演化为某活动的组织者。因此,家-园和社区三方的主导地位是动态变化的,而并非固定不变,三方是地位平等、权责相当的教育主体。家、园和社区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即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发展,所以,有序协同参与教育活动是家庭、幼儿园和社区共同的职责与义务。

在幼儿教育这一系统中,家庭、幼儿园和社区构成了三个子系统,如何使三个子系统能够形成内在性的组织系统,产生协同效应,形成家-园-区协同教育的模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难题。赫尔曼·哈肯教授的协同学理论为破解这一问题提供了有利的理论视角和启示,根据协同学理论中的协同效应我们可知道,新时期要实现幼儿教育的良好发展,需要调动多方力量的协同参与,家庭、幼儿园及社区跨域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三、协同学理论视域下的家-园-区协同教育策略

基于上述家-园-区协同教育中存在的困境和协同学理论的启示,本文将“家-园-区”三方协同教育策略框架确立为:以幼儿园的组织为主导、以家庭的支持为基础、以社区的资源共享为辅助的“家-园-区”三方协同教育,具体表现为:深化协同教育意识,加强协同教育政策引领,多元化协同教育方式,提升协同教育实践指导(见图1)。借此框架来阐明作为幼儿教育的主体力量家庭、幼儿园和社区是如何协同利用知识和资源在组织间的交流、共享,加快和提升幼儿教育的质量。其中协同过程是“教育意识-教育政策-教育方式-教育过程-教育实践”五要素协同[7]。

图1 “家-园-区”三方协同教育策略框架

(一)深化协同教育意识,完善协同教育理论设计

1. 加强家-园-区协同教育的意识

意识是实践的前提,家庭、幼儿园和社区形成并深入协同教育意识是实现协同教育的基础。因此,教育行政等相关部门应该大力宣传家-园-区协同教育的理念,例如,政府可以利用官方网站等各种渠道加大推广家-园-区协同教育思想,帮助大众形成对三方协同教育的科学认识。同时,三方教育主体也应认识到自身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要作用,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发挥其作用。

2. 完善协同教育理论设计

在三方深化协同教育意识的同时,需完善协同教育理论顶层设计。以往大多研究主要聚焦于幼儿园教育,而家-园-区如何协同教育等关键主题探讨较少,如果对三方如何协同教育理论不及时研究、反思和总结,那么,协同教育的实践发展必然受到局限。如何深度整合三大教育力量的教育资源?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三方协同教育更好发展?这些问题都是有待解决的新问题。学前教育研究机构和相关学前教育学者应加强相关研究[8],研究者采用科学的理论和实证的教育研究方法,完善研究设计,提高协同教育理论研究水平。只有用先进的理论为引导,才能有效指导实践,才能使家-园-区三方协同教育有据可依。

(二)加强协同教育政策引领,明确家-园-区职责分工

家-园-区在幼儿教育方面存在分工不明确等问题。教育行政等相关部门应积极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制定专门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政策法规,细化三方协同教育的职责、权利、教育内容、教育途径以及教育方法等,为家-园-区协同教育的发展提供健全的管理体制和制度保障,以调动家-园-区协同教育的积极性,促进协同教育的真正实现。对此,我们可从一些西方国家的做法中得到启发,例如,21世纪美国颁布的《家庭与幼儿园合作国家标准(修订)》,该文件主要涉及了使用指导、教育内容、教育目标以及评价等级等方面的内容框架[1]。

(三)构建网络共育平台,拓宽协同教育方式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为建立家-园-区多向互动的联系,幼儿教育除了家长开放日、家园区协同一体化平台等传统方式以外,还应积极开发家-园-区协同教育网络共育平台或三方共育的智慧教育软件,以协同教育先进理念为指导,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合力研发一个家长、幼儿园教师及社区工作人员共同使用的共育平台,让三方互通有无,各司其职,形成一个目标一致的共育平台[8]。例如,建立“5G+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家-园-区协同教育智慧APP,通过 AI技术对家长、教师以及社区工作人员的教育行为进行动态智能分析,可以有效规范和统筹其教育行为,进一步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四)优化协同教育过程,充分挖掘和利用教育资源

家庭、幼儿园和社区协同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充分挖掘和优化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经济资源。首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人力资源,三方协同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幼儿父母、教师和社区工作人员参与外,还应有园长、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以及社区其他人员的参与;其次,增加物质资源的配置,物质资源是三方协同教育的物质基础,在开展协同教育活动时需加大物质资源的投入,保障协同教育活动的展开;再次,充分开发和利用教育信息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家-园-区通过信息技术建立联系是必然,应建立由幼儿园统筹组织,将家-园-区三方统一纳入一个教育类APP,实现家-园-区三方教育信息的展示和资源共享;最后,教育行政等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协同教育经费投入的机制[3],经费是一切活动开展的前提,在三方协同教育过程中的设施、物资等都离不开教育经费的投入。因此,教育行政等相关部门应增加对协同教育的经费投入。

(五)加强协同教育实践指导,反哺完善协同教育理论

协同教育要得以发展,离不开共育实践机构的指导。例如,三方共同建立协同教育实践指导机构,由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主管,配置教育专家和技术人员给家长、幼儿园教师和社区工作者提供统一、连续、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和服务。在构建家-园-区协同教育过程中,除了做好共育理论设计外,同时,也要注意将理论框架落实于实践中去,加强协同教育实践指导,根据实践探究的结果进一步完善和补充相关理论研究,以此形成理论与实践互助互补的良性循环。例如,将共育理论设计中发挥幼儿园在社区中幼教基地的辐射作用运用于实践中。幼儿园与街道签订协议,配合街道居委会做好学前教育工作,开设园长热线为散居儿童家长解答育儿问题。科学研究与实践指导相结合,有助于形成协同教育动态运行机制[9]。只有专业的人员保障、丰富资源保障和有效的组织保障才能促进协同教育的有效实施。

(六)“教育意识—教育政策—教育方式—教育过程—教育实践”五位协同的逻辑关系

教育意识、教育政策、教育方式、教育过程、教育实践是五位一体的,五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第一,深化协同教育意识,完善协同教育理论设计,是三方协同教育的正确导向。三方形成并深化共育意识是协同教育的前提,通过协同教育理论的设计,才能为三方协同共育指明方向。

第二,加强协同教育政策引领,明确家-园-区职责分工是三方协同教育的有力保障。只有通过制定协同教育政策,明确三方职责并进行及时评估,才能保证相关幼儿教育政策的有效落实。

第三,构建网络共育平台,拓宽协同教育方式。只有三方教育方式的协同,才能真正实现进一步接近最适合每个幼儿发展的教育,开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提升幼儿整体教育水平。

第四,优化协同教育过程,充分挖掘和利用教育资源。只有在充分开发和利用人力、物质、信息等教育资源的情况下,才能有力优化三方协同教育过程。

第五,落实协同教育实践,反哺完善协同教育理论是推动三方协同教育更上一层楼的助推器。幼儿协同教育要发展,必须落实在教育实践中去,只有加强协同教育实践指导,才能真正促进幼儿身心得到和谐整体发展,幼儿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

猜你喜欢

协同学共育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基于协同学理论的宁波市土地利用结构协调性评价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聚合物熔体脉振传递过程的协同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