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母亲对父亲参与儿童早期教养的守门行为分析

2020-02-22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守门教养母亲

许 颖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福建泉州 362000)

家庭是幼儿早期教养的重要环境,是儿童生活和教育的第一场所[1]。在人生最初的这所学校中,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2]。因此,父母双亲共同参与儿童早期教养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人们意识到父亲参与早期教养有利于儿童的发展以及家庭的稳固,加之社会经济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变迁,父亲角色正由“一家之主”“经济提供者”“男性”转向更多的教养参与而逐渐形成“父亲”的角色,关注父亲教养参与的研究势头趋热。然而,尽管父亲参与儿童早期教养的意识和意愿正在逐渐增强,但其参与的程度依然远远落后于母亲,尤其是在婴幼儿阶段。2015年中国家庭发展报告显示,父亲在儿童的生活起居照料和教育的过程当中发挥的作用、扮演的角色比较有限,且父母双方共同照料孩子的家庭只占7.5%,父母双方共同承担教育的比例也只占11.7%。父亲在儿童教养参与方面还有待于改进和提高[3]。为此,研究者持续探究可能影响父亲教养参与的诸多因素[4],母亲因素就是其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一直以来,母亲被认定为教养的内行、权威,父亲则常被视为教养“门外汉”。因此,研究者普遍认为父亲的教养参与往往会受到母亲的制约,于是提出了“母亲守门(Maternal Gatekeeping)”的概念。母亲守门这一概念最早被认为是母亲约束或限制父亲参与儿童照料及互动的信念和行为[5],偏于母亲对父亲教养参与的消极反应。然而,随着母亲守门概念的演变,近来的研究者则不再单一的从消极的角度看待母亲守门,而认为该概念包括“关门(gate closing)”和“开门(gate opening)”两层含义[6-8],既要关注母亲守门的消极一面,又要识别那些能够支持、鼓励和增加父亲教养参与的母亲态度和行为。研究表明,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的母亲守门表现,都对父亲教养参与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9-10]。同时,研究者也逐渐将母亲的守门态度和守门行为明确区分开来[7],并认为相比于母亲守门态度,母亲守门行为与父亲教养参与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9,11-12]。

另外,一方面由于受中国“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男性为一家之主”的男女性别角色态度不一致的传统文化影响,母亲在支持或限制父亲教养参与的言语和行为上可能存在相对委婉、含蓄、不易觉察的隐性表达方式,尤其是对父亲教养参与的限制和约束方面。另一方面,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社会经济能力的不断提高,母亲的家庭地位随之攀升,无论是母亲的“关门”还是“开门”行为,都有越来越多的更为公开、直接的显性表达。

综上,笔者采用一对一访谈的方式,重点搜集有关母亲守门行为方面的一手资料,通过质的分析挖掘母亲各种的显性或隐性的支持和限制行为,以丰富本土化有关母亲守门的研究,也为进一步衡量母亲守门行为以及探讨母亲守门与父亲教养参与之间关联的研究提供支持。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的方式,选取9对来自完整家庭的学前儿童的父母双方作为访谈对象(见表1)。所有访谈对象均居住在同一地区,社会文化背景相似。

表1 被访谈者的基本信息

(二)访谈提纲

设计两个版本的半结构性访谈提纲(分为父亲版和母亲版),并结合对1对父母的预访谈进行访谈提纲的修订,确定最终的访谈提纲。访谈提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开场白和过渡,如访谈对象及儿童的基本情况;2)母亲对父亲教养参与的直接或间接、公然或委婉的支持性和限制性的言行或事件,既包括父亲对母亲言行的感知,也包括母亲对自身言行的感知。

(三)研究过程

访谈采用一对一的形式,通过面对面或网络视频访谈的途径进行。访谈员均为接受过培训的专业教师或研究生。访谈前,向受访者强调保密原则,并在其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对访谈进行录音。访谈中,围绕访谈提纲进行提问,并根据受访者的回应进行适当的调整、补充或追问。访谈后,将访谈录音转录为文本资料,并进行核查以确保转录的准确性。完成转录的原始访谈录音资料共18个,每次访谈用时32-57分钟,转录的文本资料共计15.52万余字。

(四)数据分析

运用归纳总结法对访谈文本资料进行自下而上的整理和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母亲对父亲教养参与的支持

1. 显性支持

显性支持指母亲直接、公开地促进父亲参与儿童的教养,包括鼓励、重视、直接肯定、指导、协助等。

鼓励是指母亲直接地鼓舞、激励父亲参与儿童的教养。母亲会以父亲参与儿童教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来鼓励父亲参与儿童的教养。“(孩子)还没出生我就会跟他说,有些是母亲做不到的……我觉得父亲的榜样,会让孩子更自主、勇敢,更果断,不会那么软弱吧”。也有母亲会鼓励父亲发挥其某些方面的教养能力来支持父亲的教养参与,“我会鼓励他带孩子去接触更多的东西,培养他的兴趣,这些他更在乎,懂得多”。而从父亲的访谈中也可以看出,母亲对父亲教养价值和能力的肯定是对父亲教养参与的鼓励。“她那么说,让我觉得自己能起到大作用,就会更愿意去做,哪怕难也要试试”。“她曾说过,‘你带孩子去冒险,去做些奇怪的事,虽然会担心,但我忍住,因为对孩子好,那些我做不来的’”。

重视是指母亲在教养问题上会向父亲征求意见、寻求帮助,尊重父亲角色,以此促进父亲教养参与。在儿童教育的问题上母亲会征求父亲的意见并积极采纳。“很多问题,老辈也没碰过,我就得和爸爸探讨商量,他肯定也有好办法”。“养孩子,她有时候还是会尊重我的,问我看法,也会争执,有的她也会接受”。另外,在教养过程中,母亲也会寻求父亲的帮助,亦是对父亲教养参与的支持。“我没想到,她会需要我。她手忙脚乱了,我觉得我还是重要的”。

直接肯定是指母亲对父亲的教养参与表现公开地表达认可、赞成或是称赞。从访谈中可以看出,多数母亲表示,其对父亲的教养参与会直接表达肯定。如“他教育孩子的时候,我是会跟他说,‘我觉得你这样做很对’,支持他嘛”。“为了让他多参与,就得捧着他,夸他做得很棒,比我做得好,他很愿意听了”。相反地,多数父亲则表示,母亲的直接肯定较少。“其实我觉得我做得挺多的,但想听她一句夸赞,很难,不数落你,就很好了”。

指导是指母亲在父亲参与儿童教养过程中会起到指点、引导、示范的支持作用。在儿童教养过程中母亲会提供一定的建议以促进父亲更好的参与。“我会告诉他该怎么做,如果他做得不是很好,我也会想办法让他做得好一点”。“她有经验,我碰到难题,她会告诉我怎么做更好”。母亲支持父亲教养参与的指导方式还表现在对一些儿童照料的示范上,“给孩子换尿布,笨手笨脚的,我就做给他看,慢慢就会了。后来给孩子洗澡也是,孩子都不愿意,也是我示范了几次,现在都是他洗,他倒是乐意”。“她倒不嫌烦,很有耐心,一步步教,调教我做帮手嘛”。

协助是指母亲从旁协同辅助父亲以支持其教养参与。母亲一般在儿童教育方面会起到协同辅助的作用。“他教导的时候,不会向着孩子,跟他保持一致”。“他会想着培养孩子兴趣,也会指导完成(幼儿园)任务,我也会一起参与”。从父亲的表述也可以看出,母亲适当的协助能调动其参与教养的积极性。“她只要不是碎碎念、指手画脚的,一起做,我都可以,换尿布、洗澡都没问题”。

2. 隐性支持

隐性支持指母亲促进父亲教养参与的表现较为间接、委婉,包括间接肯定、避免批评、掩饰、支持性的肢体信息等。

间接肯定是指母亲未直接地表达对父亲教养参与的认可或称赞,转而以向他人陈述的间接方式表达。有母亲会在私下跟儿童表达对父亲教养的认可。“我会跟孩子说,爸爸把你照顾得很好,他很爱你”。部分母亲表示,在与他人交流儿童教养时,会认可或称赞父亲的教养参与表现。“我其实觉得他有些时候比我还细心,逢人都说他好,就是很少直接对他说”。“我妈问我,我实事求是,他不错了,给孩子换尿布、洗澡、喂饭都有”。部分父亲也表示,母亲较少当面认可或称赞的表达,一般是由他人转达,或者母亲向他人表达肯定的时候才获悉母亲的态度。“她很少当面夸我的,不过从别人那能知道点,(觉得我)做得可以吧,心里也舒服,有人肯定啊”。

避免批评是指母亲避免对父亲不当的教养参与行为作消极评价,减少对父亲教养参与积极性的打击。从分析中可以看出,部分母亲认为,过多的消极评价会削弱父亲教养参与的意愿。因此,会减少或者避免对父亲表现的批评,以希望促进父亲的教养参与。“别老说他不好,换你乐意?有时候就算做得糟糕,也要避免说他,会泄气的”。另外,访谈中未有父亲提及母亲此类隐性支持表现。

掩饰是指母亲在儿童或其他人面前会试图掩盖或粉饰父亲不恰当的教养行为,以达到间接的支持作用。在访谈中,有母亲提及当儿童或他人对父亲的教养行为有消极评价时,自己会为父亲的表现作积极的解释。“我爸妈护着我嘛,难免会抱怨他做得少,我会替他说话,免得他们唠叨,他也不舒服”。还有母亲提及曾采取一定方式避免父亲的不当教养行为获得消极评价。“照顾(孩子),男人会弱一些,又要面子,有时候搞得一团糟,我得打圆场,不然孩子都会笑话他”。亦有父亲提及母亲在他人面前对自己的维护,会提升自己的教养参与积极性。“她会在孩子面前维护我,我心里挺开心的,做事更上心了”。

支持性肢体信息是指能传递出母亲对父亲教养参与表现持积极态度的表情、动作等非言语信息。小部分母亲在访谈中提及肢体信息也能传递支持的信息。“他在说些教育方法的时候,我点头,他肯定能看到,那就是赞同啊”。也有个别父亲表示,能感受到母亲非言语的支持。“大家都要上班,照顾孩子我也有份,她很高兴,能看得出来,其实不说也懂”。

(二)母亲对父亲教养参与的限制

1. 显性限制

显性限制指母亲直接、明显地表现出对父亲教养参与的约束,包括直接否定、介入、阻止、破坏等。直接否定是指母亲会直接、公开地表达对父亲教养参与行为的批评或不满。尽管知道会削弱父亲教养参与的积极性,但母亲都表示,对父亲的教养参与有过直接的批评,主要是因为父亲的不当教养表现。“用开水冲奶粉,都没化开,还那么烫,就要给孩子喝,而且不止一次,(孩子)大哭啊,气死了,一直骂(他)”。母亲的消极评价还因为对父亲不作为的不满。“除了玩,其它基本不做,人累得要死,看他在那玩手机,气不打一处来,能不说他嘛”。父亲在访谈中也都提及母亲的否定,也表示这种态度的影响往往是消极的。“我不可能故意搞砸的,跟训孩子似的,有时觉得就是挑剔,我也受不了,索性让她弄好了”。“人都有惰性,尤其是自己不擅长的,她一直碎碎念,更被动了”。

介入是指母亲直接、公开的插手父亲参与儿童教养的过程中,约束了父亲的行为。母亲的介入往往因为对父亲教养参与表现的不满。“看他给孩子洗澡,搞得孩子哇哇叫,穿衣服也得好久,我就忍不住(插手)了,其实也不好”。父亲表示,母亲的插手往往会限制自己的教养参与。“她好像没耐心,也懒得教我,直接自己做了,我想做,没机会啊”。也有父亲表示,母亲介入意味着否定和不信任,容易造成自己消极应对。“怎么她都不满意,都要干涉,或者干脆不让我做了,我又何必自讨没趣呢”。

阻止是指母亲阻拦、制止父亲的教养参与行为,中断父亲与子女的互动。通常当判断父亲与子女的互动存在不安全隐患的时候,母亲会阻拦。“在水泥楼梯上和孩子玩,孩子穿着开裆裤,直接坐上面,很脏的,我没法接受,把孩子抱走了”。父亲则认为,母亲过分担忧,不利于孩子成长,也会约束父亲与孩子的互动。“养得那么小心,孩子怎么锻炼,可她就是不放心。带孩子踢球,她都要阻止,怕孩子磕着碰着,你说我想参与难啊”。

破坏是指母亲有意扰乱父亲的教养参与,损害父亲与子女的互动或关系。访谈中,母亲皆未提及曾有意破坏父亲的教养参与,但有个别父亲提到,当母亲对父亲有消极情绪时,会有意扰乱父亲与子女的互动。“她那是对我发脾气,正跟孩子说话呢,跑过来说,‘别听你爸的,他什么都不懂’。很不好的,孩子懂什么,搞破坏嘛”。

2. 隐性限制

隐性限制指母亲的行为隐含对父亲教养参与的限制和约束,包括间接否定、忽视、重做、限制性的肢体信息等。

间接否定是指母亲私下向儿童或他人表达对父亲教养参与的批评或不满。从母亲访谈资料中发现,私下否定父亲的教养行为现象普遍存在,且大部分认为可能带来一定不良影响。“确实有在孩子面前说过,他爸什么都不会之类的话,其实可能让孩子有不好印象”。“闺蜜之间数落老公好平常。老公其实也知道,心里多少有点别扭吧”。大多数父亲在访谈中也表示,知晓母亲在私下或多或少会表达对其教养参与的不满。“私下会抱怨吧,没有我都奇怪,我会跟她说不要这样,会打击积极性,本来挺努力做的”。

重做是指母亲认为父亲的教养表现不甚令人满意而私下做出修正或重新完成。部分母亲表示,会私下替代父亲弥补教养中的不足,认为这样可以避免直接打击父亲。“有时候会偷偷再弄一遍,不当着他面,这样也不会打击他”。但亦有少数母亲表示,当父亲觉察到母亲过多的“重做”行为时,依然会挫伤父亲的参与积极性。父亲则表示,母亲或多或少的“重做”行为会传递出对父亲教养工作的否定或不满,制约父亲的教养参与。“我也会改进,可老是这样(重做),和批评你有什么区别”。“她再做一遍,还是觉得你做得不好,那我不如不做,省得麻烦”。

忽视是指母亲在教养上甚少征求父亲的意见或建议,忽视父亲教养参与的重要性,间接限制了父亲的教养参与。个别母亲表示,在儿童生活照料上较少跟父亲商量,认为父亲这方面的能力欠缺或重要性不及母亲。“他不太会照顾孩子,所以很少问他意见,估计也不懂”。部分父亲也表示,母亲较少与之探讨教养问题,而更多表达她们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她经常告诉我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其实很少问我的建议”。还有父亲表示,即使母亲与之协商,也容易忽略他的想法。“有时候会问我想法,不过被否定的概率太高了,基本可以忽略了”。

限制性肢体信息是指母亲的表情、动作等非言语信息会传递出母亲对父亲教养参与的消极态度,可能约束父亲的行为。父亲普遍表示,感受过母亲的无声的否定、不满或不信任。“一开始她可不放心了,就是一直看着,好像随时要提醒你怎么做,让人束手束脚的”。“她经常瞧不上我给孩子洗澡、换衣服,最早是数落,后面就是那眼神,很鄙视的样子”。

整体上,对母亲各种守门行为被提及的人数和频次进行统计(见表2)。结果显示:鼓励、重视是被提及最多的支持性行为,直接肯定、间接肯定、指导其次;直接否定、间接否定是被提及较多的限制性守门行为,介入、重做、限制性肢体信息其次。另外,从分析中还可以发现,母亲不存在单纯的支持或限制,而是同时存在对父亲教养参与的支持和限制,区别仅在于支持和限制的比重。

表2 母亲各守门行为被提及人数、比例及频次

三、讨论

本研究主要关注母亲在父亲参与儿童早期教养过程中的守门行为。研究中发现,学前儿童家庭中的母亲普遍具有守门行为。母亲守门并非单维的概念,支持和限制不是一个维度的两端,而是两个独立的维度,母亲可以同时存在对父亲教养参与的支持和限制。

(一)母亲守门的表现与原因探讨

母亲对父亲教养参与的支持以鼓励、重视为主,直接肯定、间接肯定、指导其次,同时伴随协助、避免批评、掩饰及支持性肢体信息等“开门”行为。一方面可以反映出,母亲认可父亲教养参与的重要性,相信父亲适合并且能够胜任儿童的生活照料及教育,期待父亲参与到儿童早期教养中,协调促进儿童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看出,母亲逐渐跳出过去“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希望家庭的性别角色应趋向平等,需要父亲协同参与教养并有机会在职场实现母亲的价值。

母亲对父亲教养参与的限制以直接否定和间接否定为主,介入、重做、限制性肢体信息其次,伴随阻止、破坏、忽视等“关门”行为。母亲约束父亲教养参与和诸多因素有关。从访谈分析的结果看,父亲教养行为不当,父亲教养参与动机和能力不足,父亲对自身教养角色的定位不清,可能是导致母亲“关门”的直接原因。然而,有研究者认为,母亲自身的因素也是“关门”行为的重要诱因。如Allen和Hawkins认为,母亲是传统意义上教养的权威。教养能让母亲获得身份认同和家庭影响力。而当父亲协同参与教养时,母亲产生了地位危机,因而可能对父亲参与教养提出高标准或高期待,从而产生限制性[5]。

无论是支持性还是限制性守门行为,母亲守门行为以显性的方式为主,从侧面折射出母亲是儿童早期教养方面的代言人,且随着社会观念的更迭,女性的社会及家庭地位也越来越得到认可。另外,母亲也采用了一些更为隐性的守门方式。有研究者认为,这与母亲缺乏对家庭教养的控制性,影响父亲教养参与的能力有限有关[7]。而有趣的是,父亲在教养过程中对母亲间接肯定、避免批评、粉饰等隐性支持的感受不明显,这与母亲间接、委婉的表达方式有关。但父亲却对母亲隐性的限制行为觉察颇多,甚至把母亲的支持解读为一种隐性的限制。可能的解释是,父亲对自身教养天性、教养能力的评价不高[13],这种低水平的自我效能容易让父亲对重要他人的反应做出消极的解释。

(二)母亲守门可能存在的类型

前面提到,母亲守门的支持和限制同时并存,且是两个独立的维度。访谈中发现,母亲守门支持和限制程度不同,可以推测部分母亲的守门以“开门”或“关门”为主,即表现为“高支持,低限制”或“低支持,高限制”;而也有个别家庭存在矛盾的现象,即“高支持,高限制”或“低支持,低限制”。其中原因是值得探讨的。Puhlman和Pasley就提出了母亲守门的模型[7],认为“高支持-低限制”或“低支持-高限制”的母亲对父亲教养的态度是稳定的,她们认为父亲参与子女的教养或者很重要或者不必要。“高支持-高限制”传递了冲突的信息,母亲对父亲教养行为的期待不明确,可能具有情景特殊性而变得难以预估,既会因为父亲教养参与的重要性而鼓励父亲,也可能因为对母亲角色的社会期待而限制父亲。“低支持-低限制”则反映出母亲对父亲教养参与的冷漠、无望或者因为家庭地位低而缺乏影响父亲教养参与的能力,更愿意独立完成教养任务而不是让旁观的父亲参与。母亲守门的类型还可能因为不同的个体或家庭特征表现出更多的类型,值得进一步的挖掘。

四、研究展望

本研究聚焦于母亲的守门行为,侧重于关注母亲对父亲教养参与的支持性和限制性表现,但从访谈信息中依然可以发现,母亲守门行为对父亲教养参与的影响。母亲守门类型及守门行为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对父亲教养参与的复杂性和情景性。进一步的研究可以从实证的角度,关注不同守门行为,不同守门类型背后的原因以及它们对父亲教养参与的影响力。

另外,从家庭系统理论的角度看,家庭各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父亲在儿童早期教养过程中不可能仅处在被动回应的状态,父亲在教养上是具备一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母亲守门与父亲教养参与之间可能存在双向的关系,即母亲守门会影响父亲的教养参与,反过来父亲参与的意图、胜任力以及实际的参与情况也会影响母亲的守门表现。有研究者认为,决定父亲教养参与的关键还在于父亲自身,母亲守门可能起到一定的中间作用。这其中的动态交互过程及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再有,本研究从定性的角度挖掘了母亲守门行为的内涵,而母亲守门的程度,母亲守门与父亲教养参与的关联等进一步的量化研究,则有待在本研究基础上,开发衡量母亲守门行为的工具。

猜你喜欢

守门教养母亲
黄鼠狼送礼
教养方程式
“守门大将”不见啦
使人高贵的是根植于内心的教养
给母亲的信
守店和守门朱以灵的A B面
浙江:守门有方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
熊孩子的超市教养课
悲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