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校际合唱团音乐教育的大众传播
——以厦门六中合唱团为例

2020-02-22

音乐教育与创作 2020年12期
关键词:六中合唱团厦门

□ 方 佳

福建省厦门市第六中学创办于1953 年,至今已有24 年的历史,现有初中“阿卡贝拉合唱团”和“高中合唱团” 两个合唱团。 在2017 年12 月,该校合唱团改编合唱的《青花瓷》 被《人民日报》 权威媒体认可转发,上千万的转发量让厦门六中合唱团“一夜走红”。 此后,厦门六中合唱团不断受邀,参加了全国多个综艺节目的录制,频繁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成为时下最年轻的“网红合唱团”。

一、 文化传播定位准确

合唱曲目的选择定位直接决定其作品传播效果和大众认同感,同时也关系到队员对合唱团的热情程度。 厦门六中合唱团在选择曲目上遵循了以下几点:

(一) 传承经典音乐文化。 厦门六中合唱团主要以国内经典诗词作品的改编,将合唱艺术、 传统经典与通俗文化三者相结合,加入阿卡贝拉富有表演性的演唱形式,选曲坚持以童趣、 单纯和美好为标准,打破了现有大多数改编歌曲低俗、 同质化的模式,成为音坛的“一股清流”。 如改编的合唱曲目《鱼戏莲叶间》,选自汉乐府诗《江南》,为人们描绘了采莲人采莲时的光景和他们欢快的心情。 孩子们身着白色汉服、浅灰色长裙,围坐在莲叶间、 云雾缭绕中,以竹简敲击身体发出清脆的声音,与歌声合奏出清朗摇曳的旋律,将经典诗词演绎成丰富生动的画面,不仅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了民族自信,同时彰显了音乐的魅力。

(二) 传播地方音乐文化。 厦门地区有着闽南方言的特色,厦门六中合唱团秉承发扬地方文化特色。 例如,其改编的闽南童谣“渔歌”,描述了闽南孩子的童年

生活: 跟着妈妈去菜市买鱼,跟着爸爸去海边看满载而归的渔船。

旋律清新优美,在阿卡贝拉的轻吟浅唱中,加入了整齐轻快的节奏敲击,传递出歌曲最美的思乡之情,唱出了闽南地区的淳朴生活、 星星点点渔火闪烁,用清新的童声赋予歌曲全新的视听感受,2015 年被评为音乐厦门年度十佳作品。

(三) 创新流行音乐文化。 流行合唱形式是我国上世纪末出现的一种新的合唱形态。 厦门六中合唱团作品选择丰富多样,其中改编充满中国元素和旋律的曲目《青花瓷》 就是一个大胆创新的尝试,学生纯真的声音演绎阿卡贝拉,干净漂亮的和声效果引人入胜。 还有《稻香》 《夜空中最亮的星》 《我的梦》 《凤凰花开的路口》 等合唱曲目,经过改编后变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增添了新鲜的“味道”。 如2011 年4 月发行的《夜空中最亮的星》,是由青年乐队逃跑计划创编的一首流行歌曲,积极向上的歌词和朗朗上口的旋律得到大众认可。 2018 年9月11 日,厦门六中合唱团为教师节献礼,将曲目改编后在互联网媒体中发出,即迅速传开。 这些曲目既符合学生气质,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二、 走红的传播浅析

任何新事物的产生、 发展都有它的合理性,即它必定是符合历史和社会发展规律的。 厦门六中合唱团能迅速走入大众的视野,成为时下最年轻的“网红合唱团”,正是抓住了新媒体时代的契机,抓住了受众的审美心理。

(一) 合唱团自身优势

1.精准的曲目设计

一个优秀的合唱团总离不开不断创新的优秀作品。 厦门六中合唱团的改编曲目类型丰富,采用了“和诗以歌” 的表现手法,以经典结合流行,以流行推动经典再传播,并且旋律优美,秒抓了现代人的口味,打造出如《江南》 《山居秋暝》 《西江月》 《送别》 等传承性与流行性并重的佳作,通过“歌咏” 的方式实现了古典诗歌与流行音乐的完美结合,通过诗词歌赋、 音乐旋律传达人文情怀,将“文以载道,歌以咏志” 的感受带给了广大观众,这种独特风格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同时适用于现代传播手段,有效激发了受众传播的欲望。

对于音乐本身而言,是没有国界之分的,其中改编曲目“渔歌”,巧妙地实现了闽南地方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生动描绘了闽南讨海人满载而归的质朴生活,唤起了许多游子的思乡之情,也为经典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指明了新方向,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传播意义尤为深远。 只有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才能去触动观众,合唱团的成员大多数是厦门本地的孩子,他们在希望传承经典、本土文化的同时,又不丢失童真的青春与活力,身体力行地去发扬传播一些优秀的音乐,让大众产生心灵的共鸣。

2.创新的传播形式

厦门六中合唱团突破了传统合唱用人声模仿打击乐器的阿卡贝拉多声部合唱形式,结合有律动、 有节奏的身体打击,或是加入一些简单的器物,例如水杯、书本的碰撞,来创新和丰富演唱形式,让整个合唱的过程变得生动有趣。 加之学生们穿上整齐统一的校服,这种具有仪式感的合唱形式,给观众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深刻的音乐体验。

在演出形式上的设计也别具匠心,比如在央视《经典咏流传》中,厦门六中合唱团与霍尊共同演绎《山居秋暝》 古诗的意境完美展现; 在浙江卫视《“年轻造未来” ——浙江卫视2018 春季盛典》 中,厦门六中合唱团的14 名初一孩子带着杯子上场和周杰伦一起演唱《稻香》; 在湖南卫视《天天向上》 中,厦门六中合唱团与张靓颖合唱《我的梦》。 实际上,“霍尊” “周杰伦” “张靓颖” 本身就是时下人们谈论的热点话题,再将合唱团与他们之间进行关联,迅速抓住观众的眼球,从而引发了人们更多的关注,传播效应迅速发酵。

3.专业的合唱团队

合唱团的每一位成员都是合唱团的核心,每个人的演唱水平直接决定整体效果。 厦门六中合唱团队员的选拔,坚持自愿报名的原则,他们坚信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真正热爱合唱才会为之付出努力,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合唱训练中。 在每年招新时教师会采用“地毯式筛选”,新生入校均需参加测试,从音准、 音色、音域和节奏等方面进行考察,包括演唱无伴奏歌曲、 演唱指定片段或朗诵、 模唱音阶和节拍。 这种筛选方式全方面地考察了学生的音乐素质,让合唱团的发展更专业化。 同时,合唱团的分工也十分明确,教师团队由合唱指挥、钢琴伴奏、 编曲制作、 声乐艺术指导、 理论教研组成,此外还有专门负责宣传、 组织、 后期的人员。 专业化团队合作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让合唱团运营得更加顺畅。

(二) 微博实现了音乐的媒介融合

微博对音乐的传播打破传统的传播方式,将音乐推向了更细化式、 参与式、 公平式的发展,使大众都有了接触、 分享、 交流的机会。

1.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

微博中的音乐传播是建立在用户关系上的主动传播过程,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分享自己喜欢的音乐信息,任何人在接收到音乐信息后,随时随地再次分享,受者即传者,可谓人人皆媒,音乐传播的接力性也由此体现。 只要用户关注,被关注方发出的任何音乐信息,都可以及时出现在用户关注的首页上,假如用户觉得这条音乐信息值得分享,便可添加评论或转发,这时用户的身份就从受传者转变为传播者,他的粉丝就会成为新的受传者,甚至也会转变为新的传播者,这样的无限循环形成了微博的去中心化传播模式。 传统的室内合唱只局限于对部分现场观众的一次传播,它受到时间、 地点、 空间极大的限制,而微博为厦门六中合唱团的传播提供的二次传播的渠道,利用口碑营销将音频、 视频、 各种信息组合,通过公众号、 大V 号发布和转发,转载、 点赞、 评论传播速度和面积成几何式增长。

2.多样化的传播内容

在微博上,音乐的传播形式是全方位的,有动态的音频、 视频; 也有静态的照片、 文字,极大丰富了音乐传播的形式,扩大了音乐传播的范围,将“志同道合” 的人自动聚集在一起。 厦门六中合唱团官方微博成立以来,吸纳的粉丝多达14 万人次,这些用户大部分是厦门六中合唱团的喜爱者、 关注者,关注账号是为了第一时间获取相关的音乐视频歌曲、 演出等相关信息。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9 年11 月12 日,《青花瓷》 共获观看量1849 万次,转发量2.6 万,点赞量11.3 万; 2018 年3 月12 日《人民日报》 官方微博转发的合唱曲目《稻香》 ,共获观看量1603 万次,转发量2.5 万,点赞量6.2 万;2018 年5 月21 日《人民日报》 官方微博转发的合唱曲目“渔歌” ,共获观看量1140 万次; 2018 年9月9 日《人民日报》 官方微博转载教师节献唱的《夜空中最亮的星》,共获观看量5379 万次,转发量14.7 万,点赞量20.3 万; 2019年2 月17 日《人民日报》 官方微博转发的合唱曲目《送别》,共获观看量达1250 万次; 2019 年12月9 日《新华观点》 官方微博转发的新创单曲《有没有那样一个地方》,仅3 天时间获观看量近150 万次; 2020 年7 月14 日《人民日报》 官方微博转发为高考加油的改编曲目《我相信》,共获观看量557 万次,转发量1.3 万,点赞量9.9 万。

3.社会化的传播方式

微博是所有音乐传播媒介中,媒介融合趋势体现最为明显的一种,音频、 视频、 音视频、 图文等信息资源在微博平台上得到完美整合,微博不仅有网页版客户端,还打破了互联网与手机的隔阂,推出手机版客户端,让信息实时同步更新,那些音乐信息就像城市自来水管道里的自来水,随时打开即可供应,形成即放即用的“自来水效益”。

打开微博在搜索栏里输入“厦门六中合唱团”,即可看到有关于厦门六中合唱团“合唱、 采访、 演出” 的相关视频、 厦门六中合唱团百科及相关热门文章。爱奇艺视频相关搜索约5.2 万个;QQ 音乐设有“厦门六中合唱团”专题共有歌曲28 首,专辑7 张,视频8 个,其中合唱视频《稻香》观看量高达804 万次; 百度词条相关搜索突破50 万个。

(三) 微信成为新型的音乐传播模式

微信自2011 年诞生后,经过更新换代,功能逐渐完善,微信4.0 出现了“相册” 功能,用户可在此编辑文字、 增添图片,还可将第三方音乐APP 中的歌曲分享至好友或者朋友圈。 微信用户也成为音乐的传播者和受传者。 根据腾讯公司微信开放平台创新部2019 年官方《微信广告系统介绍》数据,全球累计注册用户达11.2亿人。 微信成为一种新的音乐传播媒介,在音乐传播功能上类似于大众传播,每一位“经过” 的朋友都能看见,有着强关系传播的特点。

1.朋友圈的强关系传播

通过第三方音乐播放软件的分享链接,或已下载至本地的视频上传实现朋友圈的分享,都可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 能在朋友圈广泛分享的歌曲经过了微信好友筛选,这种认可度会大于官方发布,对微信好友可以直接实现朋友间的口碑营销。 厦门六中合唱团《夜空中最亮的星》 视频曾一度风靡被广泛分享与转发,导致后期朋友圈呈现的不再是视频,而是自动压缩成一条视频链接,可见朋友圈的传播力度与范围。

2.微信群的团体式传播

微信群中的音乐传播类似于传播学中的群体宣传。 库利认为,人总是首先属于自己的“初级群体” 或者称为“首属群体”。 首属群体包括个人所属的家庭、 邻居、亲密朋友等。 如以好友为基础建立的微信群,那么群内互动往往更频繁,传递的信息更容易被接受。 据调查,厦门六中合唱团成立以来就有自己的团群来交流学习,这种有固定目标和形式的组织传播也是群体传播的一种。

3.微信公众号专业性转播

微信公众账号分为订阅号和服务号,其中订阅号就是为媒体和个人提供最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因为订阅号需要用户主动关注公众号才能接收消息,这种主动浏览接收信息的方式可以达到更深的传播效果。 同时,微信公众号有很好的反馈机制,通过订阅量和阅读量可实时对所编辑的音乐内容作出相应的调整,通过转发公众账号与朋友圈分享的音乐传播方式最常见。 厦门六中合唱团订阅号其中一篇音乐视频推文《您有一份来自厦门六中初一同学们的青花瓷》 请注意查收,发布以来收获了4.9 万的阅读量。

四、 校际合唱团未来发展的思考

在当今精神文化快速消费的时代,人们精神需求趋于多样化、多元化、 个性化发展。 在这样一个时代下,中国的传统合唱的发展不可能故步自封、 止步不前,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 通过科技发展打破音乐传播媒介壁垒

5G 网络高速率、 低延时、 大容量的特点也为传媒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利用各大互联网媒介平台的联动合作,未来媒介发展应该更加融合,以降低用户信息接收、 传播成本,要从单向传播转向“用户本位” 的双向传播,甚至会形成无壁垒、 零距离的信息互通互联的传播形式。

(二) 加强音乐传播过程中的产权保护

在国内新媒体环境下,音乐传播市场仍然存在很多弊端与漏洞,其中最明显的是版权问题。很多优秀的原创作品没能被正规版权很好地保护,让盗版作品在音乐市场上肆意发展。 这就需要政府出台更完善的产权保护法,监察部门加强对音乐作品版权的监督审核,精简申报版权保护的流程提高办事效率; 同时,音乐生产者自身也要加强对版权保护意识,合法保护自己的应有权益。最后,向国际标准看齐,规范音乐市场的视听收费模式,保证音乐作品能在一个安全和谐的环境中传播生存。

(三) 完善互联网中音乐传播机制

互联网平台为当下中国合唱音乐的发展拓展了音乐创作空间,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合唱艺术的思想内涵和形式,展现了中国合唱音乐多元化的美学品格。 与此同时,以网络作为音乐传播的媒介,其准入门槛较低,缺乏正规音乐输出渠道的删选打磨,很容易出现鱼龙混杂的现象,低俗化、 庸俗化、 媚俗化的歌曲,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对各大媒介平台的加强监管,提高准入门槛、 完善审核监督体系; 同时大众也需提升自身文学品味和审美水准,一同做好音乐作品的把关人。

(四) 创新合唱团音乐传播理念

在万众皆媒的时代下为音乐传播提供了很多机会,同时也存在着挑战与问题。 优良的合唱文化是长久积淀而成的,校园合唱应注重可持续发展。 我认为,校际合唱团未来想要走得更远,应多创作高质量的音乐作品避免 同质化,形成自己的品牌效应,要利用要各种媒介形成良好的传播效应; 同时,也应注重学生未来的自身发展,让校际合唱团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脱离团体后的个体应成长为一个独立、 优秀的音乐人。

猜你喜欢

六中合唱团厦门
沁园春·喜学“六中”公报
厦门正新
鹧鸪天·喜学“六中”决议
“偶”遇厦门
难忘的合唱团
摇号、陪读、拼高考
合唱团的那些事儿
厦门猫街
食在厦门
毛茸茸合唱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