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体育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
2020-02-22
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部分,与其他产业具有共性,即讲究经济效益。同时,体育产业又比较特别,它同时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人民的身体素质和社会文明的进度程度。在西方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具有经济占比重、发展速度快、消费层次高的特点。比如美国,由于体育产业增速长期高于GDP增速,现在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体育赛事、产业体系,有完备的体育基础设施和体育文化,且文体活动在青少年群体中占有重要地位,校园文化对体育产业未来的发展形成了强有力的支撑。相比西方国家,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时间较短。20世纪80年代,中国体育市场才开始产业化进程,经济效益逐渐得到挖掘。湖南省体育产业起步晚,但发展很快,产业的领域不断拓展,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的效益明显增高。
1 湖南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
从经济效益来看,湖南省体育产业发展速度较快,总量上处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产业结构优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西方发达国家仍有巨大的改进空间。从社会效益来看,湖南体育产业对于当地人员身体素质的改善和文化生活的丰富起到了重要作用。
1.1 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从总量来看,湖南省体育产业发展速度较快,总体处于全国平均水平。2018年,全国体育产业总产值达2.7万亿元,产业增加值占同期GDP的比重达1.1%,湖南省体育产业总产出(总规模)为967.43亿元,增加值为394.65亿元,占当年全省GDP比重1.08%。可见湖南省体育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处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整体落后于全球平均水平(2.1%)。2015—2018年,湖南省体育产业年产出增加值复合增长率为20%,高于GDP增长速度。受新冠疫情冲击,上半年行业整体遇冷。
2017年湖南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7680元。国际经验表明,这个时期公民的文化体育消费需求增长很快,加之中国具有体育人口基数大、互联网渗透率高、政府推动力强等独特优势,可以判断体育产业已进入需求快速增长时期。
1.2 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从结构上看,湖南体育产品制造能力较低,体育培训、赛事服务、竞赛表演等类别能力较强。体育服务业(除体育用品和相关产品制造业、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之外的其他9大类)发展较为迅速,2018年总产出和增加值分别为732.33亿元、324.74亿元,总产出的比重从2015年的69%提高到75.7%,增加值的比重从2015年的77.3%提高到82.3%。从产业多样性和附加值角度看,湖南体育产业结构优于全国平均水平,逐渐向西方发达国家靠拢。
体育产业的国际趋势是赛事服务及健身服务作为体育核心产业成为主要增长点,特点是居民参与度高,相关服务成为主要的消费内容。我国体育发展不均衡,相关领域产值占比不到20%,同期美国数据为58%。
1.3 政策支持力度大
湖南为传统“体育强省”,湘籍体育健儿屡在国内国际赛场斩获金牌。为发展体育事业,湖南省政府响应中央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和《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并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出台《湖南省全民建设条例》。上述文件提出到2020年湖南经常参加锻炼的人数要达到2600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要达到1.5平方米,体育产业总规模要超过1000亿元等目标,客观上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1.4 与文化产业协同促进发展
一是整合体育文化的龙头国有企业。2015年,湖南省委决定成立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并授权委员会履行省属国有文化企业出资人职责。“文资委”整合八大省属国有文体企业协同发展,对于文化体育互通互促起到了正面作用。如2017年,湖南体育产业集团与湖南经视正式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按照优势互补、共谋发展的原则,就体育赛事转播、赛事IP策划宣传推广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化合作。
二是具备媒体资源的先天性优势。湖南体育集团下辖的“体坛周报”是全国著名的体育传媒品牌;湖南电广作为全国著名的传媒品牌,对于体育文化的传播推动效果显著。
三是旅游与体育的整合。2017年的中韩足球赛,中国队1∶0战胜韩国队,该类赛事对于提升城市形象,增加旅游收入作用显著;8月10日,国家体育总局公布全国第一批96个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名单,其中湖南有5个榜上有名,包括长沙望城区千龙湖、浏阳沙市镇、益阳鱼形湖、常德安乡运动休闲特色小镇、郴州北湖小埠镇。
2 湖南体育产业的发展面临主要问题
2.1 政府职能不清,投资多元化受挫
体育事业不等同于体育产业。体育事业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社会精神文明的需求,更注重社会效益,具有公益、福利的性质;而体育产业的重要目的则是谋求获利,更注重经济效益,因而具有商业的性质。
不可否认,人民群众需要全民健身进农村、需要体育健儿拿金牌,但是政府主导的“赔钱买卖”越多,真正的社会资本就越难以获得公平的市场环境,就面临更高的行业门槛。例如,政府为特定目的修建了体育场馆,使用一次后缺乏管理,使用效率和服务质量降低,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效应短时间内将社会资本挤出,约束体育产业长期的良性发展。
从各种文件的具体内容来看,尽管中央及地方出台了很多文件,但仍存在偷换概念,混淆政府职能的情况。例如,即便是体育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重点也是“体育事业”的发展目标和蓝图,没有解决政府定位和产业前景的问题,客观上导致近年来体育市场“赔钱赚吆喝”“巨头玩票,市场失真”的情况。
在上述背景下,一方面湖南受限于经济实力,缺少大型企业财团,地方财政能力也相对落后,无法融入“一掷千金不讲回报”的国内市场。另一方面,政府主导项目过多,导致行业只需要“包工头”不需要专业体育从业人员。中小型的专业服务企业没有行业切入点,体育产业就没有健康发展的土壤。
2.2 消费有潜力,供给无质量
人口和城镇化决定地方体育消费潜力的大小。2017年底,湖南全省常住人口6860.2万,其中,城镇人口3747.0万,城镇化率54.62%,比上年末提高1.87个百分点。湖南总人口比韩国多出1700万,城市人口与韩国基本相当。研究表明,体育消费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存在较高的正相关性,2016年韩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6000元人民币,约为湖南省的4倍,同期韩国体育产业销售额(产值)为68.4万亿韩元,约合4000亿元人民币,是湖南省的7倍。上述数据一方面表明湖南省体育产业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说明,相对于体育产业规模,湖南省体育消费仍有较大空间。
同时,体育产业的现实情况是,作为强调服务质量的第三产业,在体育产品的创新、体育品牌的建立、人与人的互动等方面, 没有系统性、颠覆性的产业模式和业态。根据湖南社会科学院关于城镇居民体育健身消费的问卷调查,其中对于阻碍湖南省城镇居民健身消费不利因素的调查显示,缺少合适的场馆、工作太累、无人做伴指导、服务项目没有吸引力、没时间排名前五,收入低仅排第六。可见经济因素已经不是主要问题,缺乏有吸引力的场所,项目和社群是阻碍健身消费的主因。湖南体育产业的现实情况是,没有持续性的影响力可观的重大品牌赛事,湖南作为中部大省,三大球均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例如篮球,各市区县都有篮球协会,全省篮球竞技氛围相对于其他省份也不落后,但一直没有顶级联赛球队。甚至在三大球领域,最高只有湖南勇胜篮球队在次级联赛NBL,真正的国内顶级职业联赛没有湖南的身影,这即便在省会,老百姓也无法获得高质量的体育文化生活。
2.3 体育产业结构仍不合理,体育文化落后
尽管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体育产业结构仍有改善空间。一是制造业仍需提质提量,体育产品制造占比18.7%,落后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发展体育制造业对于解决就业,反哺服务业有重要意义,一个好的体育产品制造商既是潜在的赛事赞助商,又是体育文化的宣传载体。二是体育服务业集中度过高,如湖南省多项文化体育赛事的发起和承办都集中于几家省属企业和BAT等巨头公司,剔除相关产值后,湖南省的体育核心产业(体育服务业)占比并不高。三是湖南本土职业联赛发展落后,目前仅有两家职业俱乐部,分别为勇胜男子篮球俱乐部和湘涛足球俱乐部,知名度一般且未能征战国内顶级联赛,相比国内的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湖南的相关地市还没有成熟的体育文化和火爆的“球市”。
湖南体育文化还处于“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初级阶段。湖南省积极承办各项国际顶尖赛事,比如2015年的篮球亚洲锦标赛,2017年的男子篮球世界杯预选赛等,客观上为激发湖南的体育热情具有一定的正面作用。但是这种零敲碎打的赛事存在很大的效率问题,2017年为举办世界杯预选赛,长沙市政府总共安排6000万元预算用于相关赛事准备,相比于真正的体育强省,6000万元处于超高水平,对纳税人难以形成满意的交待。一般来说,成熟的体育文化可以降低各类大型活动的社会摩擦成本。
2.4 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缺乏
面对一个欣欣向荣、快速成长的朝阳产业,湖南体育人才队伍的培养与体育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却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 顶尖体育专业化人才极度缺乏,体育赛事组织、策划、宣传、商业运作的专业人才缺乏,社会体育活动组织、宣传的人才紧缺,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专业人才缺乏。
一是龙头企业缺乏知名度。互联网时代,相比独角兽大佬的频频曝光,相比BAT在体育产业的不断布局,湖南相关企业知名度较差。二是在不同的细分市场上,低端体育用品市场推广及营销人员很多,而一些富有高科技新兴技术的体育人才相对比较紧缺,如从事产品设计、电子竞技、体育动漫、体育赛事活动创意策划等产业人才。三是具备运动知识的体育资本运营、体育文化创意、法律与管理等复合型体育产业人才非常匮乏,亟需一专多能的体育人才。
3 对策与建议
3.1 政府找准定位支持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体育产业尤其是体育服务业非常依赖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是体育服务业具有一定的市场前景又是体育基础设施具备可行性的前提。要解决“鸡生蛋还是蛋生鸡”,政府应该找准定位,支持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
一是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不要越位。政府应该充分评估体育馆等基础设施的可行性,运用体育综合体、特色小镇的思路拓宽资金渠道。对于自身能够平衡的项目,政府应充分尊重企业意愿,让市场说话;对于收入明确不够的项目,应运用PPP等模式,明确政府的责任和定位;对于完全公益性项目,应充分调动彩票公益金等来源,并适度降低投资,控制成本。
二是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应适度超前。适度超前并不意味着大干快上,政府引导项目建设应做到超前规划、超前评估、超前协商。如PPP项目,政府可对潜在的社会资本提出要求,如需要从哪些方面满足项目的社会效益,通过什么条款满足社会资本对于风险和收益的要求等,多接触社会资本对比合作条件,条件成熟后合理选择合作。
3.2 提升居民的实际可支配收入
体育消费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存在较高的正相关性,政府应注意提升居民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具体措施此处不再赘述。
3.3 发展体育文化
体育文化的形成需要时间沉淀,但是西方经验表明,体育文化是能够加速形成的。体育文化按照场所划分为企业体育文化、学校体育文化、社区体育文化、农村体育文化、部队体育文化等,因而发展体育文化是有对应载体的,找准了这些载体,政府制定政策便可以避免浮于表面。一般来讲,针对企业(工会)、学校、社区(街道)、农村(乡镇)、部队可以设计大量载体,基于人们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将体育赛事联盟化、系统化和基层化。
3.4 吸引专业人才队伍
吸引专业人才,除了提供好的物质基础之外,还需要一些针对性的办法。
一是解放思想,在国有企业率先引入成功的职业经理人和体育经纪人,在合适时机展开混改,激发创业积极性。二是鼓励中小体育公司发展,促进文化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体育产品要能够提升认同感、仪式感,满足相同爱好、相同社区、相同母校、相同理想人群的心理需要,中小企业有能力、有意愿提供定制化、平民化的服务,建议通过既有的信息手段(如运动猿等APP)打造地方体育生态圈。三是加强专业人员培训,建议本土企业和高校重视体育产业人才的培养,为湖南的体育人才不断“造血”。